《黑龍江省糧食機械化生產提質增產減損行動方案》是為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於“開展糧食節約行動”的部署要求,充分發揮農機對糧食生產的重要物質保障和關鍵技術載體作用,在全省開展糧食機械化生產提質增產減損行動特制定的行動方案。由黑龍江省農業農村於2022年4月23日印發實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黑龍江省糧食機械化生產提質增產減損行動方案
- 印發機關: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
- 印發日期:2022年4月23日
- 發文字號:黑農廳函〔2022〕626號
印發信息,方案全文,
印發信息
關於印發《黑龍江省糧食機械化生產提質增產減損行動方案》的通知
黑農廳函〔2022〕626號
各市(地)、縣(市、區)農業農村局,北大荒農墾集團、龍江森工集團:
為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於“開展糧食節約行動”的部署要求,切實推進糧食機收提質增產減損工作,為保障糧食安全提供更有力的機械化支撐,結合我省實際,我廳制定了《黑龍江省糧食機械化生產提質增產減損行動方案》。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
2022年4月23日
方案全文
黑龍江省糧食機械化生產提質增產減損行動方案
為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於“開展糧食節約行動”的部署要求,充分發揮農機對糧食生產的重要物質保障和關鍵技術載體作用,在全省開展糧食機械化生產提質增產減損行動,特制定本行動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對我省“三農”工作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為指導,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當好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的部署要求,以主要糧食作物生產為重點,以建設高端智慧型農機裝備推廣套用先導區為載體,以推進農機作業質量提升、裝備轉型升級和農機農藝融合為主線,開展糧食機械化生產提質增產減損“七大行動”,加大力度裝備高端智慧型農機,建立完善全過程農機作業標準,推廣套用良種良田良機良法相配套、農時農情農事農藝相結合的糧食機械化生產技術,完善規模經營、基礎建設、技術服務、政策支持、保障評價“五大體系”,形成覆蓋糧食生產耕、種、管、收、存儲和加工全過程、全方位的提質增產減損模式,為鞏固提升糧食綜合產能和效益提供農機保障。
二、工作目標
把糧食生產提質增產減損行動作為推動大型高端智慧型農機裝備推廣套用的一項重要內容。2022年末,建設10個高端智慧型農機裝備標準化作業示範區,帶動全省主要糧食作物標準化作業水平不斷提升,玉米、水稻、大豆機械收穫減損分別控制在4%、2.8%和4.5%以內,玉米、水稻和大豆的單產水平和品質顯著提高。
到2025年末,節糧減損技術體系、標準體系、農機裝備體系基本建立,糧食生產提質增產減損的機械化生產模式基本成型,並在全省範圍推廣,農機裝備加快智慧型化、高端化升級,基本實現主要糧食作物機械化生產標準化,提質增產減損行動對全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貢獻顯著提升。
三、重點任務
(一)開展糧食生產提質增產減損“七大行動”
一是耕作整地提標行動。重點推廣套用大馬力拖拉機和配套大型多功能耕整地機械。對現有動力機械進行智慧型化改造升級,最佳化配置與智慧型動力機械相配套的耕整地作業裝備,提高作業精度、作業質量、作業效率和生產效益。2022年,全省大馬力拖拉機保有量達到8.8萬台以上;2025年,大馬力拖拉機作業效率進一步提升,與農機具配套比達到1:4。大力推廣套用先進成熟適用的耕作模式。旱作區重點推廣黑土保護“龍江模式”,水田區重點推廣黑土地保護的“三江模式”。在適宜地區廣泛推廣套用免耕或少耕保護性耕作模式,促進黑土耕地用養結合、永續利用。2022年,保護性耕作面積2550萬畝;2025年,保護性耕作面積力爭達到5200萬畝。推進耕整地作業標準化。以農機農藝相融合技術為核心,最佳化和完善深松、翻耕、耙地、起壟、鎮壓等作業環節等機械配備方案、作業規範和作業標準,制定完善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機械化作業技術指引。2022年,全省高標準深松(翻)面積3000萬畝。
二是高效節種保苗行動。大力推廣套用高端智慧型精量播種機。重點推廣具有免耕防堵、分層精量施肥、種肥監測、智慧型免耕(電控)和電液自控仿形等功能高速精量播種設備,實現高速精量精準播種,推廣水稻工廠化育秧、玉米大豆大壟密植和單粒精播及播種側深施肥或分層施肥技術,到2025年,精量播種機在全省全面推廣套用,精量播種機的保有量占播種機總量90%以上。科學選擇適宜全程機械化生產的優良品種。玉米重點選擇高產穩產、耐密性好、抗逆性強、收穫期籽粒含水量低;大豆重點選擇高產、高蛋白或高油、抗逆、廣適品種;水稻重點選擇高產優質、多抗廣適。推廣因地適宜播種技術。要科學確定種植密度,做到播種精細、用種精量、下籽均勻、深淺一致、覆土嚴密。適時適溫搶墒播種,乾旱地塊可採用保護性耕作技術。春澇地塊,在加快散墒適時播種,適當淺播淺種淺覆土,防止種子低溫粉籽,確保一次播種保全苗。
三是科學高效施肥行動。優選施肥機械裝備。旱田區優選具有分層施肥功能的播種機,水田區優選帶有側深施肥功能的插秧機及配備撒播器的植保無人飛機,充分發揮高端智慧型施肥機械、信息技術服務平台與監測評估系統和“大數據”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推進精準施肥、智慧施肥。推廣先進施肥技術。最佳化施肥方式,重點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分層施肥、水稻側深施肥、水肥一體化施肥等技術,提高肥料利用率。2022年,全省完成新增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4000萬畝;到2025年,基本實現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全覆蓋。最佳化肥料產品結構。與施肥機械相匹配,套用緩控(釋)肥料、水溶性肥和微生物肥等高效新型肥料,增施有機肥,合理控制化肥施用量。到2025年,全省糧食作物化肥平均利用率達43%。
四是植保提質增產行動。推廣高端智慧型施藥裝備。推廣套用配備風幕防飄裝置、恆壓裝置和變數噴灑系統的懸掛式、自走式噴桿噴霧機,推廣藥箱容量30L以上的高功效、抗風能力較強的植保無人飛機,配合多光譜、高光譜技術套用,提升旱田施藥機械水平,推進精準智慧型識別作業,提升應急防控能力。2022年,高效施藥裝備作業覆蓋率達到40%。推廣減量增效規範施藥技術。加大先進噴藥機械和節藥噴頭的宣傳,組織開展現場實訓和觀摩培訓活動,加大對作業手安全用藥、減量規範施藥的培訓力度,推廣普及噴嘴選擇、噴嘴調校、合理減飄、適速作業等規範施藥技術,有效提高防治效果、減少農藥用量,減輕作物藥害,實現農作物提質增產。強化監測預警和統防統治。進一步加強村級植保員監測體系建設,增配監測設備,普及“掌上植保”APP,提高重大病蟲監測預警和科學防控指導水平。依託高效智慧型施藥機械,以稻瘟病、粘蟲、草地螟、稻水象甲等重大病蟲害為重點,加大統防統治、聯防聯治、應急防治和綠色防控技術套用,實現“蟲口奪糧”促豐收。到2025年,農藥利用率達到50%,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65%。
五是機械收穫提質減損行動。加快推廣套用高端智慧型綠色高效收穫機械。淘汰老舊收穫機械,補齊在割台、脫粒等作業環節存在的短板,提高機械收穫裝備在作業質量、安全性等方面關鍵技術到位率和覆蓋率,做好應急搶收和應急服務保障。開展高端智慧型收穫機械的試驗示範,促進智慧型綠色高效收穫機械套用,發展全環節智慧型化收穫,提升收穫機械減損性能。集成推廣農機農藝和品種配套的收穫技術。制定玉米、水稻、大豆等主要農作物機收減損技術指導規範,進一步提升可操作性。著力推進糧食精細收穫,減少田間地頭的收穫損失。加大培訓宣傳指導力度。組織開展機收減損宣傳培訓,將農機手培訓納入高素質農民培育工程,提高機手規範操作能力。舉辦技術大比武,營造全社會關注支持機收減損的濃厚氛圍,將機收減損變成廣大農戶和農機手的自覺行為,組建專家團隊,及時對機收減損做好技術指導服務。
六是科學規範儲糧行動。推進糧食儲存機械化水平。加強機械化在儲糧過程的關鍵作用,統一晾曬、烘乾、運輸等環節的機械化作業操作規範。研發和試驗示範先進、智慧型的儲糧機械,提升儲糧工作效率,減少儲糧損失率,加大綠色熱源烘乾設備推廣力度,鼓勵產糧大縣推進環保烘乾設施套用。創新糧食儲存技術。大力推廣先進適用的糧食烘儲技術,建設自然通風倉、烘乾設備、烘儲倉等設施,全面實現智慧型化綠色科學儲糧,最大限度減少糧食存儲環節損耗,實現高質量存儲。引導農戶科學儲糧。樹立糧食減耗等於增糧增效理念,扶持和引導農民利用先進技術科學儲糧,極大限度減少“地趴糧”等糧食損耗較大的儲糧方式。完善糧食倉儲社會化服務體系,建立安全可靠的糧食銀行,拓寬糧食儲存渠道。
七是產地初加工減損行動。提高糧食初加工裝備水平。積極扶持引導糧食初加工裝備研發機構和生產企業,突破“卡脖子”技術,逐步實現初加工裝備智慧型化、清潔化,提升糧食初加工裝備水平。集成組裝一批科技含量高、節糧節能的糧食初加工裝備,推進糧食初加工裝備與加工技術的有機結合,降低糧食初加工物耗能耗。提升糧食加工技術水平。進一步完善糧食初加工標準體系,制修訂糧食全品種、全環節初加工技術指導規範。組織開展初加工技術創新,研發一批集自動測量、精準控制、智慧型操作於一體的減損實用技術,補齊糧食初加工技術方面的短板。推廣先進初加工技術模式。總結糧食初加工環節減損增效實際案例,制定完善成熟的技術模式,建立以糧食初加工為主導產業的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集中運用和展示先進初加工技術模式,快速提高糧食初加工環節作業質量。
(二)建立完善糧食生產提質增產減損“五大體系”
一是完善規模化經營體系。在尊重農民意願,保持土地承包關係不變的前提下,引導農民“依法、自願、有償”流轉土地,逐步減少分散化經營。以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主,積極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完善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體系,繼續整省推進農業生產託管服務,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為充分發揮大馬力拖拉機作業機組優勢,提高土地規模經營效益創造組織化條件。
二是完善基礎設施保障體系。進一步建設和完善農機信息化管理平台,推進大數據、物聯網、區域鏈、5G、人工智慧等新興信息技術與現代農業的深度融合,加快農業生產經營“上網、上雲、上鏈”,推進農業“網聯、物聯、數聯、智聯”套用。按照“田成方、渠相通、道相連、旱可灌、澇可排、機有庫、具有棚”的標準,加強高標準農田和農機具場庫棚建設,推進農田宜機化、作業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管理數位化、經營集約化。
三是完善配套技術支撐體系。依託現代農業產業協同創新體系和基層農技推廣體系,以高端智慧型農機為載體,不斷總結和提煉成熟技術模式,加快先進技術集成配套和推廣套用。加強對基層農技人員和新型農民開展農機使用、農機維護、精確施肥、規範施藥、高效栽培等農機農藝技術培訓,以示範園區、示範帶等為載體,加大推廣和示範力度。
四是完善政策資金支持體系。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農機企業研製高性能農機產品、農機新型服務主體購置先進農機具的信貸投放力度,靈活開發各類信貸產品和提供個性化融資方案。鼓勵金融機構針對權屬清晰的大型農機裝備開展抵押貸款,在合規審慎的前提下,按規定程式開展面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農機融資租賃業務。鼓勵選擇重點農機品種,支持開展農機保險。創新農機購置補貼方式,對高端智慧型和傳統農機裝備實施優機優補等差異化補貼。探索將糧食烘乾成套設施裝備納入農機新產品補貼試點範圍,提升烘乾能力。
五是建立服務保障評價體系。結合全省主要糧食作物生產的實際,研究制定糧食作物生產提質增產減損機械化作業評價方法,順應農業機械裝備提檔升級需求,科學評價農機裝備水平、作業水平、管理水平和服務水平,建立檢驗我省糧食作物生產提質增產減損的評價標準體系。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各部門要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政治高度,充分認識開展糧食生產提質增產減損行動的重要性。農業農村部門要發揮牽頭抓總作用,協調科技、工信、糧食等多部門共同推進落實。
(二)加強跟蹤問效。省級要加強對糧食生產提質增產減損增效行動開展情況的跟蹤調度和監督評價,不定期通報情況。市、縣兩級也要同步建立跟蹤問效機制,確保工作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三)加強輿論宣傳。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微信、快手、抖音等新媒體平台,廣泛宣傳農業生產提質增產減損的重大意義,引導農民以及其他農業經營主體自覺參與,營造良好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