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82年12月,經
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批准(黑政辦發[1982]186號檔案),建立省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是冷水魚類。當時沒有對保護區進行核心區、緩衝區、試驗區的劃分。
2007年11月,
大興安嶺地區行政公署向
黑龍江省農業委員會提出關於呼瑪河水資源利用與自然保護區功能區調整的請示。黑龍江省農業委員會以(黑農委函 [2007]267 號檔案)進行了批覆,同意功能區劃調整。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黑龍江呼瑪河省級自然保護區位於
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境內,跨呼中區、塔河縣、新林區、呼瑪縣四縣區,地理坐標為東經123°20′30″~126°03′37″,北緯51°32′20″~52°30′16″,總面積52050公頃。保護區定界與區劃為沿呼瑪河走向及附近沙灘,包括呼瑪河及其沿岸的丘陵、山地、沼澤和沖積小平原。
氣候特點
呼瑪河流域地處寒溫帶,夏季短暫,冬季漫長嚴寒,年均溫—2.7C,結冰期長達7個月,無霜期90一110天,1月均溫25.6℃,7月均溫18.4℃,極端低溫45.8℃;年降水量4629毫米。呼瑪河幹流河床為砂石底,河水清澈見底,河水冰封期自11月至翌年十月未,冰層最厚達1.8米,只有局部河段田坡度大、水流急不結冰。呼瑪河水溫較低,適宜
冷水性魚類生長。
水文
呼瑪河發源於大興安嶺北坡大布勒山和博烏拉山一帶,屬黑龍江水系,幹流總長度505公里,總面積為34324.4平方公里。一級支流有40條,總長度為1293公里,總面積為26047平方公里。二級支流有78條,總長度為1559公里,總面積為15717平方公里。呼瑪河最後在呼瑪縣境內注入黑龍江。
區域範圍
黑龍江呼瑪河省級自然保護區劃分為2個核心區、多個緩衝區、2個實驗區,面積分別為16240公頃,14680公頃,21130公頃。核心區範圍:呼瑪河上游碧水以上的幹流(全長150公里)與卡馬蘭河幹流;塔林西至十八站呼瑪河幹流(全長97公里)與塔河幹流(全長159公里)。緩衝區範圍:核心區所屬的支流。實驗區範圍:碧水至塔林西的呼瑪河幹流(全長77公里)及其支流;十八站至河口的呼瑪河幹流(全長200公里)及其支流。
保護目標
綜述
黑龍江呼瑪河省級自然保護區是以珍稀、瀕危冷水性魚類(施氏鱘、細鱗魚、哲羅魚、
大馬哈魚等冷水魚類)為主要保護對象的省級水生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上游地勢險峻,下游平緩,自西向東密布於呼瑪河幹流兩側的200條大小支流呈樹枝狀排列。
動物資源
呼瑪河有魚類9科33種,其中蛙科魚類4種,茵魚科1種、狗色科1種、鯉科19種、杴科3種、鯰科1種、鮑科2種、塘蹬科1種、塢科1種。其中蛙科的大馬哈色、哲羅色、細鱗包和茵魚科的苗色等為我國特產的冷水性魚類。
其中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的有水獺1種、附錄Ⅱ的有施氏鱘和達氏鰉2種;列入《中國瀕危動物魚類紅皮書》的有施氏鱘、達氏鰉、細鱗魚、哲羅魚、黑龍江茴魚、烏蘇里白鮭、雷氏七鰓鰻和日本七鰓鰻等8種;列入《中國名貴珍稀水生動物》的有大麻哈魚、烏蘇里白鮭、日本七鰓鰻、江鱈等4種。
呼瑪河的水溫、水質、環境適合冷水性魚類產卵繁殖和人工流放,歷史上就是
大馬哈魚產卵場,也是我國保護較好的大馬哈魚繁殖地。大馬哈魚及其卵經濟價值較高,深受國內外歡迎。但由於捕撈過度及生境污染,產量日益減少。從解放後最高年產量4500噸,減少到1987年不足700噸。
區內哲羅魚也是一種很名貴魚類,堪稱佳肴上品。哲羅魚是淡水中兇猛的食肉魚類,但5年才性成熟,繁殖能力低。除魚類外,陸生動物有駝鹿、紫韶、蔭、抱、狐狸、雪免、花尾核雞、黑琴雞等。動物區系分區屬IA。屬國家保護動物級的有紫紹,二級的有駝鹿、旗、雪免、花尾愫雞、黑琴雞等。
日本人稱哲羅魚為“夢幻中的神魚”。一些垂釣愛好者千里迢迢專程來我國釣哲羅魚,他們認為一生中如能釣到一條哲羅魚就是最大的喜事,是吉星高照。
植物資源
保護區陸生植物有落葉松、樟子松、黑撣、白伸、楊樹、柞樹等d藥用植物有300多種。水生植物有野稗、兩棲彭、水兢、香蒲等。浮游植物有30種。植物區系分屬 I A2,屬國家重點保護的植物一級的有人參,三級的有椅了松、核桃揪、黃聚、水曲柳、刺五加、黃蔑。
管理措施
1984年黑編(84)124號批准建立呼瑪河自然保護區管理站,編制4人,由省縣雙重領導。1985年農牧漁政漁港監督管理局農漁政字51號檔案將保護區劃歸黑龍江省黑河邊境漁政管理分站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