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概況
黑龍口鎮全鎮轄 19個行政村,一個居委會, 19個行政村分別是后街村、前街村、小商塬村、松溝村、秦嶺鋪村、秦川村、秦峰村、羅代灣村、胡村、里程村、
梁坪村、中坪村、鐵爐子村、東峽村、西峽村、劉村、泉源村、青興村、牛山村,全鎮5157戶,20713人。在全鎮人口中約有四分之一屬客家人。他們大多是清順治18年(1661年)以後到乾隆年間,由政府強行遷入或者因戰亂、災荒逃難而遷居來的廣東、安徽、江西等地的客家人。他們至今還保留著客家人的方言和風俗習慣。他們性情溫和,講究禮儀,團結友愛,待客熱情。他們說話聲音圓潤,婉轉如歌。陝西省客家協會曾多次來此,尋根問祖話滄桑,支助幫扶謀發展。
區劃沿革
1949年設黑龍口鄉,1950年設鐵爐子鄉、韓峪川鄉、紅門河鄉,1958年為黑龍口、鐵爐子、韓峪川、紅門河管理區。1961年設立黑龍口、鐵爐子、韓峪川、紅門河公社,1984年改黑龍口鎮、鐵爐子鄉、韓峪川鄉、紅門河鄉。
1996年,黑龍口鎮面積43平方千米,人口1萬人,轄前街、后街、小商塬、松溝、秦嶺鋪、秦川、秦峰、羅灣、戴灣、石灰岔10個行政村;鐵爐子鄉面積42平方千米,人口0.8萬人,轄鐵爐子、胡村、里程、梁坪、石牛、東峽、西峽、道岔、中坪、灣溝10個行政村;韓峪川鄉面積11平方千米,人口0.5萬人,轄梨窪、泉源、青興、牛山、景家溝5個行政村;紅門河鄉面積36平方千米,人口0.9萬人,轄紅門河、大商塬、磨溝廟、小韓峪、白楊、竹園、龍床溝7個行政村。
1997年撤區並鄉,撤銷鐵爐子鄉、韓峪川鄉,併入黑龍口鎮。2010年,黑龍口鎮面積126平方千米,共4965戶19448人(約十分之一屬客家人),轄19個行政村,138個村民小組,鎮政府駐后街村;紅門河鄉面積44.2平方千米,共2345戶8101人,其中農業人口7976人,轄7個行政村,49個村民小組,鄉政府駐紅門河村,距市區22千米。2011年,撤銷
紅門河鄉併入黑龍口鎮。2015年6月撤銷黑龍口鎮,併入
牧護關鎮。
歷史面貌
黑龍口鎮街道位於流峪河與七盤河的交匯處,為
丹江的發源地。鎮三面環山兩面臨水,312國道和101省道橫貫其中。相傳漢高祖劉邦入關中西取鹹陽,即於此分兵兩路進軍,一路由此過藍橋,另一路則出峪經張家坪。黑龍口鎮是出入商州的必經之路,故有“商州西大門”之稱。
全鎮占地面積0.69平方公里,居住面積46800平方米,建築面積15920平方米,集市面積2720平方米。集鎮住戶199戶,人口782人。為黑龍口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鎮分為東西兩街,中間以拱橋貫通南北,主要商業活動和居民居住在東街。1954年丹江暴漲,沖毀舊街。1956年修建新街,街道長590米,寬5米,總面積2950平方米。早先均以青石鋪砌,1986年國家投資5.9萬元,鋪設水泥路面。隨後,又安裝了鑄鐵管道780米,修建水塔1座,是全市首家安裝自來水的鄉鎮。駐鎮單位有區黨委、區公所、鎮黨委、鎮政府、區供銷社、稅務所、郵電支局、地段醫院、糧管所、工商所、公安派出所、信用社營業所和黑龍口鎮初級中學、街道國小、中心國小等。
自然景觀
黑龍口鎮山川秀麗,風景宜人,春季春暖花開,日光融融,松柏吐芽,鮮花遍野,是人們踏青、游山的好去處;夏季,萬木蔥蘢,滿眼碧綠,流水淙淙,寂靜清爽,是人們避暑尋幽的絕好去處;秋季,滿山紅葉,雜果纍纍;冬季,山舞銀蛇,銀妝素裹。全鎮既有江南景色,又兼北國風光,若懸河境內有祖師廟、千年古樹、二龍戲珠等壯麗景觀,相得益彰,令人流連忘返。
土特產品
黑龍口鎮依山傍水,經過多年努力,現已形成高山松柏蓋頂,淺山油松戴帽,半山果樹纏腰,山下樹陰籠罩的綠化體系。境內自然資源豐富,礦產資源以鉛、鋅、金為主,土特名產以核桃、櫻桃、板栗、豆角、麻油見長,黑龍口的豆腐乾更是譽滿商州,名不虛傳。
社會發展
黑龍口鎮政府位於黑龍口后街村三組,緊鄰國道。全鎮 55名在職幹部,八個下屬單位、十七個駐黑單位。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不斷踐行科學發展觀,以“和諧穩定、突破發展”為工作主線,第一責任保穩定,第一要務抓發展,第一工程搞黨建,按照“依託優勢求發展,調整結構建基地,面向科技奪高產,為民辦事見實效,錢糧雙增人口降,維護穩定保全全”的工作思路,知難而進,頑強拼搏,夯實責任,狠抓落實,全鎮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呈現出穩步發展的良好態勢。在全鎮形成了 以西峽、東峽為主的千畝紫豆角基地,以地膜洋芋為主的五千畝洋芋基地,以羅灣、小商塬為主的萬畝板栗基地,以秦嶺鋪村為主的畜牧養殖基地,以三大市場為主的個體工商業發展基地。
在豆製品產業發展上,引資建起了豐惠豆製品加工廠,並從市農科所受讓了“黑龍口”牌豆製品註冊商標,秦嶺鋪豆製品加工園區也已投入使用,並與黑龍口供銷社達成了聯合生產銷售協定,全鎮豆製品產業開發實現了加工廠、加工園區兩條腿走路。在礦產品開發上,我們在抓好中坪鉛鋅礦管理的基礎上,又引資建起了華秦浮選廠,不斷延長產業鏈,提高全鎮工業產值。在無公害產業開發上,我們先後申請取得了無公害洋芋基地認證、無公害大豆基地認證、無公害生豬養殖基地認證、無公害豆腐乾產品認證,全鎮無公害產業發展方興未艾。黑龍口的各項主導產業發展都還處於起步階段,產業發展潛力巨大,鎮黨委、政府熱烈歡迎各界人士前來投資創業。
道德風尚
勤勞
該鎮地處秦嶺山區,自然條件較差。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邑民養成質樸、勤勞的性格。“男務耕獵,女事蠶桑”是傳統的生活方式。農忙時節,男女老幼全家出動,披星戴月,勞作不息。農閒時節,積肥整地,飼養豬牛,少有空閒。年逾古稀者下地耕作屢見不鮮。年少的割草拾柴,放牧牛羊,幫做家務習以為常。農婦尤為辛苦,做飯洗漿,餵養豬羊,下田勞動,終年不息。民眾對遊手好閒和不務正業者多有微詞,說“不知他是個弄啥的”。這種勤勞的傳統培育了一代又一代該鎮人,成為人們改造自然,建設家園的精神力量。
節儉
該鎮因自然條件較差,長期以來民眾雖勤勞不息,但生活仍難獲溫飽,故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注意節儉,從不浪費錢物,養成了節儉的風尚。在飲食上農忙時吃稠些,農閒時吃稀些,一些可食用的植物採集加工和糧食搭配食用。在衣著上平時穿舊的差的,節日走親或趕集才穿好些,破了的衣服補好再穿,大孩子不穿了的衣服改裁後給小的穿。花錢上精打細算,有用才買,不花冤枉錢。八十年代以來,民眾的生活水平有了較大提高,多數家庭已解決了溫飽問題,但節儉的風尚猶存。
互助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裡,該鎮人為克服天災人禍和生產生活中一家一戶難以克服的困難,養成了團結互助的好傳統。民國時期,農民為擺脫高利貸的盤剝,不少人自願組織“納錢會”,推舉會首主持會務。會員中誰有大事要辦但資金困難時,由會首主持會員按股納錢,共同出資幫其解決困難,全體會員輪流過完即告結束。類似此種性質的還有“孝義會”、“渠會”等。在日常生活中,準家有婚喪大事,基建蓋房,打牆安磨等,只要主家打個招呼,鄰里都會不計報酬熱情相幫。新中國成立後,舊有的民間組織雖是不再存在,但該鎮人互幫互助的優良傳統仍流行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尊老愛幼
該鎮人尊老愛幼風氣濃厚,多數家庭雖不富裕,但老幼之間相處和睦,生活和諧。青年人多能體諒老年人辛苦一生不易,對父母懷有感激之情。在生活上儘量給以照顧,好吃的好穿的先讓老人,做事說話注意分寸,不惹老年人生氣。誰虐待父母必會受到眾人指責,也難在社會生活中和大家交往相處。民眾中流傳著一名俗語:“少連那連他大(父母)都不認的人來往”。老年人也能體諒青年人的難處,兒子結婚時多將最好的房子作新房,而自己卻住差些的房子。寧可自己穿舊些,也要給兒女 穿好些。有好吃的飯菜時不忘給兒孫留一些。在社會生活中青年人對老年人多稱“老者”,以示尊敬。老年人和青年人交談時開口常說“好娃哩”,以示親切。青年人和老年人發生爭執時,勸說的人對青年人常說,“人家是老者嘛,你倒犟啥哩”。又對老年人說,“你是老者嘛,倒連娃們爭啥哩,你承讓些。”一場風波也就很快平息了。
重情守法
該鎮人誠實厚道,仗義寬諒,看重人情。親朋好友中不論哪家有婚喪大事或人情酬酢,只要知道必行禮儀,即使自己不能前去,也要托人行情。在社會生活中不論對當地人或外來人,在交往中重感情,講義氣,多誠實,少欺詐,朋友有難,能盡力相幫,故多能與人友好相處,關係融洽。信奉“仁義值千金”的古訓。該鎮人在重情的同時還重視守法。舊志載“邑民安分守己”,如有紛爭“一經官斷,無不允服”。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互相告誡“犯法的事可不敢幹呀!”新中國成立後,黨和人民政府普及法律知識,加強法制建設,民眾學法守法之風日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