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黑頂奇鶥雌雄羽色相似。前額、頭頂、頭頂能豎起的羽冠、頭側和枕黑色,耳覆羽黑褐色或黑色沾棕,後頸和頸側棕色,有時黑色羽冠下垂至後頸,使後頸亦為黑色。肩、背、腰灰褐色或為輝棕色,僅背中部略帶灰色。尾上覆羽棕色,尾呈凸狀,中央尾羽最長,往外側逐漸縮短,中央尾羽3/4長度為棕褐色具黑色次端斑和暗灰色端斑,外側尾羽棕色部分從內向外逐漸遞減,而黑色次端斑和暗灰色端斑面積則逐漸增加。初級覆羽黑色,大覆羽基部白色,形成寬闊的白色帶斑,其餘翅上覆羽與背同色,外緣淺藍灰色,羽端黑色。飛羽黑褐色,外側飛羽外翈羽緣藍灰色,外側次級飛羽外翈羽緣暗藍灰色,最內側次級飛羽棕褐色或栗色,外翈有寬的淺藍灰色羽緣。下體棕色,僅頦尖有少許黑色,翼下覆羽亦為棕色。
虹膜淡紅褐色,嘴黑色,腳肉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 ♂36-45g,♀32-40g;體長♂188-215mm,♀197-215mm;嘴峰♂17-21 mm,♀18-20mm;翅♂89-98mm,♀89-95mm;尾♂94-109mm,♀100-105mm;跗蹠♀28-31mm,26-28mm (珠峰亞種) 。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于海拔1500-2600m的低山和溝谷闊葉林中,冬季有時也下到海拔1500m以下的山腳和溝谷森林地帶。
生活習性
遷徙: 留鳥。
習性:常成對活動,冬季也常集成5-6隻的小群,有時亦與其他小鳥混群。常在長滿苔蘚和地衣的樹幹或樹枝間跳躍或飛來飛去,有時也飛到林下灌木上活動和覓食,很少下到地面。性活躍,善隱藏,常常隱藏在樹枝葉間,不易看見。
叫聲:該鳥善鳴叫,而且鳴聲悅耳,特別是春夏季,整天在領地上鳴唱不息,鳴聲多為四五個或六七個音節的哨聲,其聲似‘弟弟去哪裡’或‘滴、滴、滴、滴’。常常聽見叫聲而難於見到鳥。鳴聲為似笛聲的tee-dee-dee-dee-dee-o-lu,前五聲為單音,第六聲最低,末聲於其間。告警時發粗啞的chrai-chrai-chrai-chrai-chrai。叫聲為快速的chi-chi聲。
分布範圍
分布於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尼泊爾、不丹、印度等地。中國分布狀況:罕見留鳥於西藏南部春丕河谷,可能西藏東南部及西藏南部聶拉木及珠穆朗瑪地區也有分布。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通常營巢于海拔1500-2600m 的針葉林或混交林中,巢多置於松樹側枝上茂密的枝葉間,距地高3-15m,隱藏極好。巢呈杯狀,主要由草莖、草、葉、根、松針和植物纖維等材料構成,內墊細的草莖和根。雌雄親鳥共同營巢。每窩產卵通常2-3枚,卵淡藍色或淡灰藍色、被有紅褐色和淡灰紫色斑點,卵為橢圓形,大小為24mm×19mm。孵卵由雌鳥承擔,雛鳥晚成性,雌雄親鳥共同育雛。
亞種分化
中文名稱 | 學 名 | |
1 | 黑頂奇鶥藏南亞種 | Heterophasia capistrata bayleyi |
2 | 黑頂奇鶥指名亞種 | Heterophasia capistratacapistrata |
3 | 黑頂奇鶥珠峰亞種 | Heterophasia capistrata nigriceps |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