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衣壯服飾

黑衣壯服飾

黑衣壯服飾是壯服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地處中國西南邊陲的那坡縣的特色服飾。黑衣壯服飾至今仍然保留著最為傳統、最具有民族特點的內涵的壯族服飾。黑衣壯穿戴上講究實用,款式大方,樸素美觀,別有韻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黑衣壯服飾
  • 類型壯服的一個組成部分
  • 定位:中國西南邊陲的那坡縣的特色服飾
  • 特點:樸素美觀,別有韻味
簡介,地理位置,名稱由來,服飾的傳承,文化,歷史,黑衣壯頭衣,習俗,頭衣,黑衣壯體衣,民俗,體衣,黑衣壯足衣,黑衣壯佩飾,

簡介

地理位置

地處中國西南邊陲的那坡縣,與越南毗鄰,是廣西壯族自治區80多個縣市中壯族比例最高的9個縣市之一。該縣境內的壯族按自稱的稱謂劃分有12個族群之多

名稱由來

其中,自稱為“敏 黑衣壯服飾”(亦稱布壯)的一個族群,通常被稱為黑衣壯。黑衣壯以黑為美,以黑作為穿著和族群的標記。因此,其服飾顏色以黑色為主色調,無論男女老少,從頭衣到體衣、足衣,全身上下都是黑的。
黑衣壯服飾黑衣壯服飾
黑衣壯的服飾是黑衣壯人類物質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反映著黑衣壯的社會經濟生活及其變化,起到表征、再現黑衣壯文化內涵的作用。

服飾的傳承

文化

是一個極其複雜的文化現象。它經常和一個民族的歷史及文化發展史緊密聯繫,體現著一個民族集體的智慧和創造。黑衣壯與其他壯族和當地漢族的區別,主要是由服飾、語言、風俗習慣來構成的。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觀念的不斷更新,這裡的人們在不斷地“改裝”,從原來的“全身黑”過渡到現在許多年輕人喜歡穿的“上藍下黑白頭巾”的第二代服飾。而第二代服飾是與其他壯族相一致的,這就很難從服眼飾上看得出來了。

歷史

黑衣壯的“黑衣”是歷史悠久的。據調查,現在幾乎沒有人能說出什麼時候起就要這番裝飾,也幾乎沒有人能說出這么裝飾的原因。他(她)們強調的只能是一些含糊的說法,如“這是一個傳統”、“老人家傳襲下來的”等等。

黑衣壯頭衣

習俗

頭衣及其習俗。在黑衣壯族婦女中,人人都戴上頭巾頭飾,她們所戴的頭巾頭飾,已婚的和未婚的,戴的方式不一樣,都各自保持一定的裝束,保留著一種濃濃的頭衣文化。
關於頭衣的產生,黑衣壯族婦女的解釋是:主要是為了保護頭部。戴上頭巾可以在天氣炎熱的時候防止日曬,在天氣寒冷的時候防止頭部免受寒冷和風吹。

頭衣

頭衣有兩件:一是一條較深的白頭巾,長以剛好繞包住頭為宜,寬2~3寸。婦女們通常把頭髮束盤成髮髻,卷在頭頂,將髮髻包住。然後用這條白頭巾沿髮際將頭包住,以能穩插各種頭飾,二是一條長約9尺,寬6寸的黑布條,黑布條是經折後蓋在頭上,如飛機樣蓋在頭上。蓋住前額。(所以人們稱這樣穿戴的婦女為“黑飛機”,也由此引申出黑衣壯的他稱“黑飛機”)。此兩件頭衣是婦女們自己剪裁縫製,白的不需加任何裝飾;而黑的則用紅線來縫,以為裝飾。縫的紅線只有在近處仔細看,才看出,在遠處或不注意看就不能看出了。由於此黑頭巾用土布來做,所以質地很硬,打了折蓋在頭上,無論風吹抖動都不易變型。為了能戴頭巾,裝頭飾,本地婦女一般都留長髮。

黑衣壯體衣

民俗

體衣及其民俗。黑衣壯地區的上衣都是用土布來做,且都是自種、自紡、自織、自染、自裁、自縫的土棉粗布,既暖和又耐穿。據《那坡縣誌·民族篇》(審議稿)載:在明、清土司統治時期,規定凡土民只準穿黑、藍兩色,讀書人可穿灰、白色,土官及其親屬可穿綢、緞料子,考中秀才的人,可與土官一樣,穿上大襟衣寬筒長褲,這可能是黑衣壯人為什麼穿黑衣的原因。

體衣

黑上衣的構成分衣領、衣襟、後身、衣袖等。黑衣壯婦女的上衣衣領是交領,即衣領直接連左右襟,衣襟在胸前相交,領子也就相交。衣襟是右掩的左衽,衣袖較窄。本地婦女的服式,大襟衣短至肚臍,剛好接著裙頭,紐路從領口往右腋下開,胸前和袖口,用不同條布捆飾,配上藍布條;紐扣一般是自己縫製的布結扣。第二代的藍上衣及領也是交領,衣領繡有各種圖案的花紋,胸前繡花,衣袖也飾有彩線條繞縫。是從街上買回的。下身則穿大筒長褲,外再套上百褶黑裙子,裙腳捆三條邊,折起插在裙褲頭中。據說,百褶黑裙子是本來自然放下的,但當地婦女為了勞動方便,把裙腳三條邊捆起,插在裙褲頭中。改裝後的婦女褲子依然是黑色,但一般不是自製,而是從街上買回,無褲頭,直筒褲,無前後之分,穿時褲頭處用布帶來綁。

黑衣壯足衣

足衣及其習俗。過去,黑衣壯的婦女一般穿翹頭繡花布鞋,男子則穿黑布鞋。現多穿解放鞋,還有穿運動鞋、皮鞋。
黑衣壯足衣黑衣壯足衣
在黑衣壯地區,女孩子長到12、13歲,做母親的便要手把手地教她做布鞋了。做鞋時,先將舊的衣服或布撕成片狀,用玉米糊一層一層地粘在鞋樣上合成板塊,晾乾,然後撕下,用攪錘經煮熟的糯米粽成糊,一張張粘上,約一厘米厚,正面用白土布包裹使鞋底輪廓既圓滑又白淨,然後再用紗線來納縫的方法,在鞋底、襪底等上面密密地縫,使它結實耐磨。依鞋樣成,鞋面用黑布包圍,用紗、線將圍邊一針針地縫納結實,鞋面、鞋底納好後,把預先縫好的鞋面沿鞋底邊用粗紗密密麻麻地縫上去,這樣,一雙布鞋就算做好了。
襪子舊時用土布做,現在一般從街上買來。

黑衣壯佩飾

髮式 黑衣壯女子在成年前頭髮髮式可順其自然,但成年後,就按要求去改裝髮式。成年以後的髮式一般要梳理成綰髻,把頭髮梳成一束,結成髻,置腦後。用白頭巾沿髮際將頭髮墊上,頭髻插著班簪、頭籠、頭叉、頭花等。頭籠和頭叉交叉插上,起著固定作用,後再插上六朵頭花,並用玉環珠一條(有黑、紅、蘭紫色)繞著六朵頭花,頭龍為銀做,頭刻有龍樣,還有其他花紋,班簪也是銀做,刻有玫瑰花紋圖案,或其他花紋圖案。如髒,則用洗衣粉或木炭來擦冼,頭花共有6朵,為未婚女青年或已婚但尚未落夫家帶,而已落夫家的婦女則只帶頭叉子。蓋上頭巾後,6朵花及頭叉、頭龍、班簪仍露出外面,以顯示美。
耳飾 解放前,本地女嬰滿三日,即在耳垂處用錐刺扎穿孔,並用紅線穿孔作結。成年後以拴掛耳環、耳墜,或玉珠等飾物。耳環、耳墜一般用銀製作,玉珠則買的居多。如今那些婦女所戴的耳環,大多數是家傳,或是出嫁時,從娘家帶來的“浮財”(首飾之類)。
頸飾 本地婦女所戴項飾主要有項鍊、項圈等,多系銀質。項圈有大小兩種,同時戴上,大的項圈兩端雙面都雕刻有草葉、花紋的圖案,小的項圈刻有動物(如貓頭)的圖案。銀項圈上扣著兩串銀鏈,垂掉胸前,項鍊有的用銀質自製,有的在市上買,有的用石珠、石管等做。 ·
手鐲 本地婦女喜愛戴手鐲,手鐲有圓圈形的,也有圓筒形的,一邊手戴兩個,共四個。以銀製成,在製作銀手鐲時,婦女們喜愛在手鐲上有規則地雕刻各種動植物的圖案,或燕子,或太陽,或草木,或花紋,做工精細。現在一些婦女則喜戴手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