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組

黑色組,分生孢子頭黑色、黑褐色、橄欖褐色或紫褐色,麴黴屬植物的一種。

基本介紹

  • :真菌界
  • :真菌門(Eumycota),有資料歸為擔子菌門
  • 亞門:半知菌亞門(Deuteromycotina)
  • :卵菌綱 Basidiomycetes
  • :殼霉目Discellaceae
  • :杯霉科Aspergullus niveus
  • :麴黴屬Aspergillus
  • :黑色組
  • 中文學名:黑色組
  • 二名法:Sect. Nigri
形態特徵,討論,相關的屬種,

形態特徵

黑色組Sect.Nigrigamsetal.AdvancesinPenicilliumandAspergillusSystematics.p.60.1985.
有性型:未知
分生孢子頭黑色、黑褐色、橄欖褐色或紫褐色,球形、輻射形或分裂成幾個柱狀結構;分生孢梗莖光滑無色或近頂囊處帶暗褐色;頂囊球形或近球形,有時呈暗褐色;產孢結構單層或雙層,梗基通常著色;分生孢子球形、近球形、橢圓形或橫向扁平,光滑或不同程度的粗糙至具刺或縱向條紋;有的菌株產生菌核,球形或近球形,初為白色至奶油色,老後顏色變暗。

討論

黑色組包括了麴黴屬中具不同程度的黑褐色至黑色分生孢子頭的菌群。有些種在自然界分布極為普遍,其中有的具有重要經濟意義,被套用於釀造和發酵工業;另一些則是罕見種。Thom&church(1926)成立了Aspergillusniger群,按菌落顏色及其他形態特徵區分為13個種。Rape&Fennell(1965)曾述及Mosseray把Biourge保存的63株黑麴黴分成35個種,其中新種和新組合竟達25個,區分太細而難於套用。根平(1944,1945)則將黑色麴黴分為4個種即:Aspergillusnigerv.Tiegh.,A.awamoriNakaz.,A.carbonarius(Bain.)Thom和A.japonicusSaito.Thom&Raper(1945).把黑麴黴群區分為3個系,包括15個種和兩個突變種。坂口等(1949a、b,1950a、b,1951)及食+反土+冢(1953)研究了日本用於釀造的黑色麴黴及一些野生菌,依菌落顏色和分生孢子的特徵以及能否同化亞硝酸鈉為分類基準,發表了一些新種和變種。Raper&Fennell(1965)對黑麴黴群作了修訂和補充,對前述的新種和變種大多未予承認而重新確認了12個種和兩個變種,由於有些種之間缺乏明顯的界限,分類仍存在問題。村上(1979a、b、c,1982)結合形態和生理特徵用多變數分析對日本用於發酵工業的黑麴黴菌進行分類研究,將菌種分為Aspergillusniger群和黑色曲菌(Blackkojimould)二群,7個系,但未對各種給予明確概念。Al-Musallam(1980)對黑麴黴群作了重要的修訂。她承認了較易區分的幾個分類群為4個種和兩個變種(其中除A.japonicus以外,大多是罕見種)以及一個黑麴黴種群(Aspergillusnigeraggregate)。她用28個形態特徵通過聚類分析把黑麴黴種群分為兩個種;一個是以A.niger為中心的6個變種和2個型,另一個是A.foetidus。這一個系統被部分地承認(klich&pitt,1988)。kozakiewicz(1989)部分地按照Al-Musallam的分類,根據分生孢子的掃描電鏡觀察承認了10個種和6變種。由於有些菌種仍難於鑑定,Kusters等(1990,199l)以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手段研究了本組及黑麴黴種群的分類,認為黑麴黴種群應分為兩個不同的類群,代表兩個不同的種,即A.niger和A.tubingensis。黑麴黴種群具有重要經濟意義,分類上存在混亂,仍有待於進一步澄清,因此我們對黑麴黴種群內諸種,暫不按變種處理。關於本組是否存在有性型和有不同的意見。Rajendran和Muthappa(1980)描述Saitoa屬作為本組成員A.japonicus的有性型,但Gams等(1985),Samson(1992)認為是一株混雜的產菌核的黑麴黴而未能肯定。本組目前可承認的分類群約10個,我國已有7個。

相關的屬種

本組相當於Raper&Fennell(1965)分類系統的Aspergillusniger群。
模式種Aspergillusnigerv.Tiegh.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