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人種

黑色人種

黑色人種即黑種人,又稱尼格羅人種,黑色人種占世界人口的15%。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赤道人種,是根據體質上可遺傳的性狀而劃分的人群,人類分類學說里的一種。黑種人一般膚色黝黑,頭髮黑呈波浪或鬈曲,黑眼睛,鼻子寬扁,鼻根低矮或中等,鼻突出度小、鼻孔橫徑較大,凸唇,口寬度大,嘴唇厚,鬍子和體毛較少。

黑人的種族分類主要有蘇丹尼格羅人班圖尼格羅人(兩者占黑色非洲人口的絕大部份)、科伊桑尼格羅人、庫希特尼格羅人(屬於黑白混血種族)、澳大利亞原住民等。在中世紀時期和中世紀以前,他們主要分布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後來因為歐洲國家的帝國主義和重商主義,大批量的黑人被迫作為奴隸送於南美洲和北美洲

對黑人的稱呼,英語中以前用Negro,本為西班牙語的“黑”,但有強烈的蔑視色彩。有些歷史悠久的黑人團體,至 今還沿用這個單詞,例如:United Negro College Fund。美國媒體通用的名稱是: African American(非裔美國人)。Black(黑色的) 也可以接受,Nigger(下層的) 則完全是貶義詞。但是,有些黑人之間,也互相用這個單詞稱呼。

三大人種:黃種人(亞美人種)、白種人(歐羅巴人種)、黑種人(尼格羅人種)。

科學研究發現,黑人體內含有一種名為“達菲─陰性”(Duffy–negative)的基因變體,而“達菲─陰性”基因變體在黑人群體很常見,這使得黑人愛滋病泛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黑人
  • 外文名:black people 
  • 分布: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海地
  • 名人:納爾遜·曼德拉,麥可·喬丹
  • 族系:蘇丹族系,班圖族系
早期分類,種族分類,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種系劃分,黑奴貿易,中國文獻記載,

早期分類

最早的人種分類,是3000多年前古埃及第十八王朝西替一世墳墓的壁畫,它以不同的顏色區別人類,將人類分為四種。南方尼格羅人塗以黑色,其它三種分別是埃及人塗以赤色、亞洲人塗以黃色、西方人及北方人塗以白色。成為後來將人類分成白種人黃種人黑種人、褐色人的基礎。根據瑞典科學家林奈在1758年所做的分類,非洲黑種人和歐洲白種人,亞洲黃種人、美洲人紅種人四大種族被劃分為理智種(美洲人實際上是黃種人)。

種族分類

三大人種:黃種人(亞美人種)、白種人(歐羅巴人種)、黑種人(尼格羅人種)。

黃種人

黃種人,主要特徵是黑色且較為硬直的頭髮,眼有內眥褶,體毛不發達,膚色較淺。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東南部以及位於南北美洲的大陸。

白種人

白種人,主要特徵是呈大波浪狀且較為細軟的毛髮,毛髮顏色主要有:白、金、紅、棕、黑等主要的五種大色調,顴骨不明顯,鼻高唇薄,通常為長顱型,膚色較淺。白色人種主要起源自白人化之後的北非土著,後來經過長期的演化和定居,擴散到北非、西亞、中亞、南亞、歐洲以及16世紀以來逐漸擴散至整個大洋洲和南北美洲。

黑種人

黑種人,主要特徵是黑色呈小捲曲狀的毛髮,一般分成南非和北非兩個類型,前者分布在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地區,鼻矮,通常為圓顱型,膚色極黑;後者分布在非洲薩赫勒地區,鼻小唇厚,通常為長顱型,膚色較黑。

種系劃分

兩大族系
黑種人又包括兩大族系:蘇丹族系和班圖族系。二者在非洲的分布大致以赤道為界。蘇丹族系居赤道以北,特點是膚色純黑;班圖族系居赤道以南,特點是膚色淺黑。如南非的黑人領袖曼德拉大家比較熟悉,其膚色就不是很黑,因為南非黑人屬班圖族系。
黑色人種
此外還有兩個比較特殊的族群:俾格米人和布須曼人,雖通常歸入班圖族系,但與其它黑人區別較大。
俾格米人(Pygmies):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中的一個類型 。分布在非洲中部,以及亞洲的安達曼群島、馬來半島、菲律賓和大洋洲某些島嶼。非洲大陸的中非共和國、幾內亞、喀麥隆、盧安達、剛果(布)、剛果(金)、蒲隆地、加彭、安哥拉、尚比亞等國家和地區茂密的原始森林裡都有俾格米人居住。俾格米人的體質特徵是身材矮小,頭大腿短,皮膚暗黑,鼻寬唇薄,頭髮鬈曲,體毛髮達。依靠狩獵採集為生,處於比較原始的狀態。非洲俾格米人又稱尼格利羅人,亞洲俾格米人又稱尼格利陀人,兩詞皆出自西班牙文,意為小黑人 。尚未發現兩者之間有遺傳上的聯繫。
布須曼人(Bushmen):非洲南部的民族集團。又稱桑人。主要分布在納米比亞、波札那、安哥拉、辛巴威、南非和坦尚尼亞。一般認為屬尼格羅人種科伊桑類型,但布須曼人在各方面與蒙古人種更為接近。為南部非洲和東非最古老的土著居民 。操布須曼語諸語言 ,屬科伊桑語系中部語族布須曼語支,無文字。社會發展大大受阻,一直過著狩獵和採集生活,大多仍處在原始社會的不同階段。多信仰萬物有靈,有部落圖騰。按血緣群居,按雙系續譜。親屬稱謂多為夏威夷型(見毛利人)。以鴕鳥蛋殼存貯飲水。擅長岩壁畫,用各種礦物顏料、石灰、油煙加水和動物油調合塗色,千年不褪。

黑奴貿易

大西洋奴隸貿易
15世紀中葉至19世紀葉末,西方殖民主義國家為了向美洲殖民地種植園和礦山提供勞動力,從黑非洲擄走大批黑人,將其遠程販運到美洲等地,這就是血腥的非洲奴隸貿易。由於奴隸貿易主要是在大西洋東西兩岸進行,西方國家一般稱為“大西洋奴隸貿易”。
奴隸貿易奴隸貿易
奴隸貿易延續4個世紀之久,使億萬非洲人丟掉生命,給非洲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造成極其嚴重的影響,是非洲歷史上一段最黑暗的時期。奴隸貿易為西歐資本家帶來了巨額利潤,成為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來源。
在非洲歷史上,奴隸買賣很早就出現。公元1世紀的《紅海回航記》一書就有關於來自非洲之角(今索馬里)的奴隸的記載。7世紀末,阿拉伯人進入北非後,也曾把抓來的黑人販運到阿拉伯國家以及波斯、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等地。在歐洲,14世紀已經有西班牙人販賣從北非帶來的黑奴,爾後葡萄牙人也開始了這項貿易。
奴隸貿易經歷
第一階段:自15世紀中葉迄17世紀中葉,這一階段的貿易主要被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等國壟斷。
1441年,葡萄牙人A·貢薩爾維斯率領一艘船沿非洲西海岸向南繞過布郎角上岸,從那裡帶走了10個黑人回到歐洲。從此,葡萄牙經常派出一些船隻去西非海岸進行擄掠。
進入16世紀,隨著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西班牙在西印度群島和美洲大陸建立起龐大的殖民帝國,殺害了大批印地安人,迫切需要廉價的勞動力來開發殖民地,於是公開鼓勵從非洲輸入奴隸。
1510年,最早的一批非洲非洲黑人(約250人)被帶到西印度群島的伊斯帕尼奧拉島。從此,販賣黑奴的規模就越來越大。16世紀是西班牙、葡萄牙在海上稱霸的時代,奴隸貿易為他們帶來了巨額的財富,因此歐洲其他國家也相競插手。英國、荷蘭和法國力圖打破西、葡的壟斷。
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被英國殲滅,西班牙、葡萄牙的海上優勢一落千丈,荷蘭取而代之。荷蘭從16世紀以來到17世紀中葉,幾乎壟斷了海上的奴隸貿易。
非洲奴隸貿易圖非洲奴隸貿易圖
第二階段:17世紀中葉至18世紀下半葉,是大西洋奴隸貿易的高潮時期。奴隸貿易迅速發展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賺錢最多的行業,成為非洲、歐洲和美洲之間的貿易活動。參加奴隸販運的國家,除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外,還有英國、法國、普魯士、丹麥、瑞典以及美國、巴西等。
到18世紀80年代中葉,從非洲輸出的黑奴隸平均每年近10萬人。歐洲殖民者把非洲、歐洲和美洲之間的貿易有機地串聯起來,成為當時盛行的三角貿易。三角貿易由三個航程組成:第一個航程為從歐洲國家的港口到非洲西部大西洋沿岸地區。歐洲人以廉價的製成品如酒、軍火、棉織品以及各種裝飾品等換取奴隸,或用各種不正當的手段獲得奴隸;第二個航程是把奴隸從非洲運到美洲各地,同其交換礦產和農產品;最後一個航程是從美洲回到歐洲,把從美洲帶來的工業原料和種植園農產品在歐洲市場出售。
第三個階段:從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下半葉,大西洋奴隸貿易逐步走向衰落。
18世紀末,歐洲廢奴運動蓬勃興起。英國於1807年通過了禁止奴隸貿易的法令,其他國家也相繼宣布禁令,但追求爆利的欲望使奴隸貿易實際上並未終止,走私貿易隨之猖獗。
19世紀上半葉起,美國成為主要販賣黑奴的國家。大批非洲黑人從那裡被販賣到紅海、波斯灣沿海國家,並長途販運到西印度群島和美洲大陸。
19世紀50年代,黑非洲每年向古巴、巴西等地輸出的奴隸達5萬以上。19世紀下半葉,奴隸貿易基本被剎住了,但並沒有最後絕跡,零星的販賣活動一直延續到19世紀末,甚至20世紀初。
奴隸貿易年表
1619年 首批非洲黑奴抵達英屬北美殖民地維吉尼亞州。
1861年 美國北方的資本主義僱傭勞動制與南方的種植園奴隸制矛盾日益激化,達到不可調和的地步,4月南北戰爭爆發,其矛盾的焦點便是黑人奴隸制度的存廢。
1863年 為了扭轉南北戰爭聯邦軍的頹勢,總統林肯發表《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1865年 內戰結束。總統林肯遇弒身亡。《美國憲法》第13條修正案宣布奴隸制為不合法。
1868年 《美國憲法》第14條修正案給予所有非洲裔美國黑人公民權。
1870年 男性黑人獲得投票權。
1896年 最高法院判決種族隔離不違憲,為南方各州的種族隔離政策開綠燈。
1955年 黑人婦女帕克斯在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一輛巴士上,拒絕讓座給一位白人,結果被捕,事件觸發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帶領進行長達一年的抵制行動,成功要求蒥內所有巴士廢除種族隔離。
1963年 馬丁·路德·金在阿拉巴馬州示威時被捕入獄。他在華盛頓發表《我有一個夢想》的演說。
1964年 總統詹森簽署《民權法》,取消公共場所的種族隔離政策。馬丁.路德.金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1965年 黑人民權領袖馬爾科姆·X被謀殺,終年39歲。參議院通過《投票權法》,打破束縛黑人投票的枷鎖。
1966年 麻薩諸塞州的布魯克成為首位黑人參議員。
1967年 馬歇爾獲委任為最高法院首位黑人法官。
1968年 馬丁·路德·金田納西州遇刺,終年39歲。
1990年 威爾德當選為首位黑人州長,領導維吉尼亞州政府。
1991年 麥可傑克遜的單曲《Black or White》意外的打破了種族歧視。
2008年 伊利諾州參議員歐巴馬成為美國總統,他將成為美國首位黑人(父黑人,母白人)總統。
2009年 美國當地時間6月25日下午二時左右,台北時間6月26日凌晨,美國流行音樂之王麥可·傑克遜因心臟停搏去世。由於關注人數極多,有關他死訊的新聞導致多家網站癱瘓(1958年出生,享年50歲)
被掠的奴隸,在販運到美洲以前,大致要經歷三個階段:從內地販運到沿海集中地;在集中地接受奴販挑選;轉運在販奴船上。奴隸從內地送往沿海的集中地,一般都有一段長距離路程,奴隸販子為了防止奴隸逃跑,給奴隸帶上沉重的腳鐐,有時還有鐵鏈把奴隸雙雙拴在一起,也有的奴隸販子讓奴隸扛上幾十千克重的商品,如象牙、獸皮、高粱、蜂蜜之類,找不到合適的產品時甚至讓他們背上一塊大石頭或一袋沙土。最後一個階段是裝載販奴船上。從尼日河三角洲一帶起程到西印度群島,順風時要七、八個星期。奴隸們擠在悶熱的船艙里,衛生條件極差,各種傳染病廣為傳播,一旦發現有病,立刻被扔下大海,因而死亡者很多。
隨著奴隸貿易規模的不斷擴大,非洲人的反抗也更加激烈。16世紀初剛果國王阿方索一世寫信給葡萄牙國王約翰三世,譴責葡萄牙從事奴隸販賣活動。剛果郡國思辛加女王與其父親曾設法阻止葡萄牙人在當地販賣奴隸。奴隸在海上反抗最激烈。在非洲到美洲的販奴船上,為掙脫非人的遭遇,奴隸不斷暴動。他們寧死不肯當奴隸,在赤手空拳、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往往選擇了跳海自殺的道路,或者展開絕食鬥爭,如1807年美國查爾斯頓港就有兩船奴隸絕食而死。
貿易廢止
17、18世紀奴隸貿易即受到歐洲啟蒙運動的思想家J·洛克、C孟德斯鳩和伏爾泰等人的譴責,教友派、福音派等宗教團體也紛紛批判其反宗教的野蠻性質。18世紀下半葉,在北美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反對奴隸貿易同廢除奴隸制度的呼籲匯合在一起,形成波瀾壯闊的廢奴運動。參加這個運動的人,有從人道主義出發的,但也有從經濟角度出發的。後者認為種植園奴隸頻繁暴動和過高的死亡率,給社會經濟帶來巨大的損失。
為了有效地制止奴隸貿易,英國派遣海軍在海上巡邏。19世紀30年代開始,英國又分別同歐洲主要的販奴國家,如法國、西班牙和葡萄牙等簽署協定,規定對載有奴隸嫌疑船隻可以攔截檢查,以懲罰從事奴隸貿易的商人。1862年,美國同意簽署這份協定。19世紀80年代,美洲輸入奴隸最多的古巴、巴西也宣布禁止奴隸貿易和解放奴隸的法令。在1885年柏林會議和1890年布魯塞爾國際會議上,西方國家又通過了反對奴隸貿易的總決議,這樣,長達4個世紀、使非洲遭受無法估量損失的世界性奴隸貿易才逐步被廢止。
南非人民通過多年不懈的努力,在二十世紀90年代徹底埋葬了種族隔離制度,這標誌著非洲人民長期反對種族主義的鬥爭取得了偉大的勝利。在新世紀之初,我們相聚在具有光榮的反對種族主義傳統的南非,探討和制定反對種族主義的戰略和措施,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和歷史意義。
殖民主義、外國侵略、奴隸貿易和種族隔離制度都是種族主義的典型表現,在歷史上給廣大亞、非、拉國家和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在亞洲,無辜百姓深受殖民主義和外國侵略的蹂躪,從太平洋到印度洋,從東南亞到中東,沒有一個人類古代文明的發源地能夠幸免於難。在非洲,殖民主義的鐵蹄幾乎踐踏了每一寸土地,奴隸貿易以無數非洲人的血淚寫下了人類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在美洲,新大陸的發現打破了土著人純樸平靜的生活,大批印第安人慘遭屠殺,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幾乎被剝奪殆盡。
反對種族主義
然而,光明一定會戰勝黑暗,正義一定會戰勝邪惡。經過亞非拉人民長期的艱苦卓絕的鬥爭以及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近百個國家掙脫了殖民主義的統治,取得了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聯合國成立後,連續發動向種族主義作鬥爭的三個十年活動,並於1963年通過了《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等重要檔案,極大地推進了全球範圍內反對種族主義的進程。
美國著名的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1956年領導蒙哥馬利城黑人成功抵制了當地公共汽車歧視黑人的行為。1963年8月,馬丁·路德·金組織了美國歷史上影響深遠的“自由進軍”運動,率領20多萬名黑人向首都華盛頓進軍,為全美國的黑人爭取人權。8月28日,他在林肯紀念堂前發表了著名演說《我有一個夢想》,發出反對種族歧視、爭取平等的正義呼聲。
1960年3月21日,南非德蘭士瓦省沙佩維爾鎮的非洲人舉行大規模示威遊行,反對南非當局推行種族歧視的《通行證法》。通行證法是南非當局頒布的幾百項有關種族歧視的法令之一,規定年滿16歲以上的非白人必須隨身攜帶通行證,證件不全者隨時會遭到逮捕。遊行民眾遭到南非當局的野蠻鎮壓,有70多人被槍殺,240多人被打傷,造成了震驚世界的慘案。1966年11月9日,第21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一項決議,把每年3月21日定為“國際消除種族歧視日”。這是為了紀念1960年3月21日南非沙佩維爾慘案、反對種族歧視而確定的。
湧入北美的移民現狀
在湧入北美的移民中,非洲人群體是不情願的。他們當中有50萬人是在1619至1808年間被作為奴隸販運來的。隨著美國內戰在北方的自由州和南方的奴隸州(其中有11個已脫離聯邦)之間的爆發,結束奴隸制的進程於1861年4月開始。1863年1月1日,戰爭進行了一半,亞伯拉罕·林肯總統頒布了《解放宣言》,宣布在那些已脫離聯邦的州中取消奴隸制。隨著1865年《美國憲法第十三條修正案》的通過,奴隸制在整個美國被取消。
但是,即使是在奴隸制結束後,美國黑人也仍為種族隔離和低水平教育所阻礙。為了尋找機會,美籍非洲人掀起了一個國內移民浪潮,即從南方的農村遷移到北方的城市。但許多城市的黑人卻無法找到工作;根據法律和習俗,他們必須與白人分開居住,生活在被稱為貧民區的破敗街區內。
2002年,白人家庭淨資產是8.8萬美元,是拉美裔家庭的11倍,接近非裔家庭的15倍。據統計,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黑人人數是白人的3倍。黑人的平均預期壽命比白人少6歲。美國的少數民族受到就業和職業歧視。2003年美國平等就業機會委員會收到有關工作場所種族偏見方面的指控29000件。美國勞工部公布的統計數字表明,2004年11月,黑人的失業率為10.8%,白人是4.7%,前者是後者的兩倍多。來自於至少38個國家的未成年人從事著奴隸性勞動。在美國無力負擔醫療保險的4500萬人中,700萬是非洲裔美國人,占美國非洲裔人口總數的近五分之一,這個比例比白人高77%。
根據《2005年美國的人權紀錄》顯示,在美國的司法、醫療、就業和職業等領域,存在著種族歧視現象,黑人和其他少數民族處於美國社會的底層。 2005年1月28日,一群來自亞洲的青年在美國紐約參加反對當地電台播放“海嘯之歌”的抗議活動,數百名亞裔人士、部分紐約州議員、紐約市議員聚集在位於紐約曼哈頓的“狂熱97”廣播電台所在地,強烈抗議該台在前一周連續4天播放侮辱海嘯災難遇難者並帶有種族歧視內容的“海嘯之歌”,要求結束“早晨的瓊斯小姐”廣播節目並呼籲聯邦政府對該電台進行制裁。 美國種族偏見和偏執造成社會矛盾激化,仇恨犯罪增加。據美國聯邦調查局2004年11月22日公布的對16%的執法單位有關報告的統計,2003年美國發生的總共7489件仇恨犯罪案中,有3844件與族裔仇恨有關。《洛杉磯時報》2004年5月3日報導,受“9·11”事件及伊拉克戰爭影響,2003年,全美共發生針對穆斯林的仇恨事件1019起,同比增長69%。加州針對穆斯林的仇恨事件共221起,同比增長近3倍。美國司法領域種族歧視司空見慣,既然白人歧視黑人,同時也有歧視白人的逆向歧視
《華盛頓郵報》與美國廣播公司(ABC)聯合展開的調查顯示,只有四分之一以上的美國人仍然把種族主義視為“大問題”,這比1996年的54%少了一半以上。同時,有很大部分的受調查者相信,歐巴馬執政期間,美國的種族關係會改善。2012年11月7日舉行的美國大選中,現任總統、民主黨候選人歐巴馬擊敗共和黨挑戰者羅姆尼,成功連任。
伊斯蘭教的傳播與豪薩文明
撒哈拉地區沙化之前,西非的西蘇丹和中蘇丹與東北非有著密切的貿易往來。伊斯蘭教在西非的傳播與貿易同步進行,最早接受伊斯蘭教的是參與撒哈拉商道貿易的黑人商人和蘇丹地區諸王國的統治者。11世紀70年代,信奉正統伊斯蘭教的穆拉比德人在今茅利塔尼亞迅速崛起,並同時向南北兩個方向出擊,向北征服北非建立一個龐大帝國的同時,向南於1076年征服加納王國,伊斯蘭教進入該地區。繼加納後,在西蘇丹崛起的馬里和桑海帝國使伊斯蘭教得到進一步傳播與擴散。伊斯蘭教進入中西蘇丹地區,逐漸形成混合伊斯蘭教,或稱為土著伊斯蘭教,逐漸成為非洲化的伊斯蘭文明。加納王國:加納王國是見於文字記載的最早的西非古國,阿拉伯學者穆罕默德·本·易普拉欣·法佐里是第一個提及加納的學者,他在著作中稱加納為黃金之國。早在公元3世紀,柏柏爾人就建立了加納王國。8世紀,從事農耕的索寧凱人奪取了加納政權。10~11世紀,加納進入全盛時期。加納首都昆比薩利赫是位於撒哈拉商道中西線的重要貿易點。11世紀中葉,加納王國轉衰1076年,穆拉比特人征服加納,1200年索索國攻占加納,1240年馬里滅加納,成為西非新的霸主。馬里王國:馬里原是尼日河支流桑卡拉尼河地區的一個小酋長國,11世紀初是加納的藩邦,1054年獨立,1224年被索索國占領。馬里的崛起得益於王子松迪亞塔。1250年,松迪亞塔辭世,其長子曼薩·葉雷倫庫繼位,保持國家統一,並進一步拓展疆土,並赴麥加朝覲,開始引起阿拉伯世界對馬里的關注。1307年,松迪亞塔外甥坎庫·穆薩奪取皇位,稱曼薩·穆薩。穆薩1324~1326年赴麥加朝覲,震動了伊斯蘭世界和西歐。據記載,朝覲隊伍至少有8000人,其中奴隸500人,每人手執一根2公斤重的金儀仗。隨後是100頭駱駝組成的運輸隊,每頭馱130公斤黃金,此外還有上千頭駱駝馱運所需物品。沿途穆薩揮金如土,僅送給埃及素丹的禮物就有5.5萬第納爾,他的施捨使開羅金價下跌12%,12年後還沒有恢復到當年水平。這次朝覲讓全世界都知道馬里之富有,人們稱穆薩為“金礦之王”。1339年,歐洲人繪製的地圖上,首次標出了馬里國,穆薩端坐其中。
桑海帝國:位於今 天貝寧、尼日和奈及利亞三國交界處的登迪地區是桑海帝國的發祥地。當地居民索爾科人以漁業為主,公元7世紀末,撒哈拉的拉姆圖納族進入該地區,趕走索爾科人,並建立了桑海帝國。1010年,桑海帝國國王迪亞皈依伊斯蘭教,成為桑海歷史上第一個穆斯林國王。馬里的崛起使桑海受到威脅,1325年馬里征服桑海。1335年,桑海王子趁馬里國王曼薩·穆薩去世之機回國重建桑海帝國。15世紀末,桑海成為一個強大帝國,疆土包括了尼日河曲的新月形地區。桑海帝國軍事力量強大,僅1591年的一次戰爭中就出動了3萬名步兵和1萬騎兵。加涅姆—博爾努王國:位於查德湖周圍地區。11世紀時,加涅姆王國的國王“馬伊”接受伊斯蘭教,13世紀該王國進入強盛時期,14~15世紀逐漸衰落,1391~1392年遷都博爾努,16世紀博爾努王國重新崛起。
豪薩文明:對豪薩人起源眾說紛紜,但豪薩城邦起源卻有統一認識。19世紀上半葉,西非地區爆發了一場規模巨大的“聖戰”,豪薩地區是聖戰的策源地和中心。聖戰促進了伊斯蘭教的發展和伊斯蘭文化的廣泛傳播。豪薩語最初作為一種商業用語,在貿易場合被光發使用。但它只是一種口語,沒有文字,因此無法書寫和記錄。13世紀,由於受到阿拉伯語的影響,尤其是伊斯蘭教在豪薩地區的廣泛傳播,阿拉伯語開始滲入豪薩語。聖戰後,伊斯蘭教確立統治地位,豪薩語的文字形式最終產生和形成。豪薩語採用阿拉伯字母書寫,結構比較簡單,沒有複雜的語法現象,豪薩語有兩性之分。豪薩語易於掌握,被西非不同種族接受,同豪薩族毗鄰的桑海族、傑爾馬族、伊博族、富拉尼族和圖阿格族中不少居民都用豪薩語作為第二語言。
文明載體
政治、經濟:非洲早在公元前6000年就完成了人類第一次技術革命,從舊石器過渡到新石器時代,這比歐洲早3000年左右。非洲也是世界農業的發源地之一,現已查明約有250多種農作物,如水稻、高梁、白色玉米、芝麻、可可、扁豆、南瓜、油棕等起源於非洲。就整體而言,非洲的商業是欠發達的,除了歷史上曾存在的幾個王國,撒哈拉以南大部分地區幾乎從未被商品經濟所觸及。直到西方殖民主義入侵前,非洲的經濟活動中還沒有出現固定的一般等價物,這就決定了社會財富還不可能用貨幣形式進行積累。
文學、藝術:黑人各族在觀念中強調人和自然的和諧一致,但它是通過神的中介來實現的。鐵匠在非洲社會地位相當高,他被視作“傑出的火之王”,被稱為“大地的長子”。
——口頭文學:非洲黑人各族有悠久的口述文化傳統。非洲文化的流傳,在很大程度上不是靠文字寫成的書本,而是仰賴於貯藏在人們腦子裡的語言,世世代代口耳相傳,這是非洲黑人文明區別於世界上其他民族文明的一個重要特徵。口頭文學由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保存、講述,這些人是非洲“活的記憶”,活的百科全書。在非洲家庭中,父母或長者是第一任老師,他們傳授知識不僅通過經驗,而是藉助故事、童話、傳說、格言、諺語等。非洲的口頭文學是世界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傳述了黑人各族的文明成果,使黑人文明得到繼承和發展,被視為“非洲的社會檔案”。殖民時期,黑人各族的口頭文學受到極大摧殘。
——諺語:黑人各族的大量諺語生成於豐富多彩的口述故事中,口述者在故事敘述中情節轉折或發展到高潮時,往往要來一句警句、格言或總結性的諺語。非洲諺語有閃爍真理光輝的警句,有道德訓誡式的諺語,有關於自省與修養的,有關於勤奮求職的,有關於個人與集體的,如:“踢人的馬,在馬廄就要當心”、“自己的半截斧子也比借來的強”、“狼頭伸進羊圈,決不會謙遜地把身子留在外面”、“獅子不會出售牙齒”、“露水不能與太陽共事”、“和平即富裕”、“黑夜再長,天總是要亮的”、“不要用腳踢開幫你渡過了河的小船”、“保持你的尊嚴比保護你的財產更重要”、“令人痛苦的老實話,遠遠勝過惡人的甜言蜜語”、“逆風撒灰,灰一定撒入自己的眼中”、“不聽訓誡的孩子要遭殃”、“在哪跌倒就在哪兒爬起來”、“智者的全部錯誤合起來,也會堆成大山的”、“畏懼大海的人不會成為航海家”等。
——雕塑:一些享譽西方世界的藝術大師畢卡索、馬蒂斯等甚至認為黑人雕刻是現代立體主義之源。有木雕、石雕、銅雕、泥塑和骨雕。木雕在非洲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但由於熱帶氣候和蟲害的影響,保存至 今的木雕作品據推測最多不超過200年。最常用的有鐵木、紅木、烏木等硬木,工具主要是寬刀和短柄橫口斧。石雕是非洲最古老的雕刻藝術。銅雕的大發展時期是16、17世紀。骨雕主要指象牙雕刻。
——音樂舞蹈:非洲各族的音樂有很大的獨特性,最突出的特徵是強烈的節奏感,其次是聲音音色的力度和其社會性、大眾性。,樂器分打擊樂器(包括體鳴樂器和膜鳴樂器)、吹奏樂器(也稱氣鳴樂器,包括笛、簧管、號角、喇叭等)、彈撥樂器(也稱弦鳴樂器,主要有齊特琴、琉特琴、豎琴和里拉琴4種)。非洲各族的音樂和舞蹈是渾然一體的。南部非洲祖魯族的跺腳舞,就是以強烈的腿部律動來表達熾熱情感的,以腿部動作表現節奏的舞蹈還有“踢躂舞”(茨瓦納族、祖魯族、索托族)、“大跨步舞”等。黑人各族共有上千種舞蹈,幾乎每一種舞蹈都有強烈的節奏感和律動性。當舞蹈表達某個主題或一個連貫性故事時,就演變成了戲劇形式。
——人體裝飾藝術:面具主要流行範圍在西非,東非除個別民族外,大多不熟悉面具。非洲的文身藝術主要分布在蘇丹南部、剛果、坦尚尼亞等國家。
宗教與倫理習俗:非洲各族人民信奉的宗教主要有三種:傳統宗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其中伊斯蘭教是非洲信封人數最多的宗教,占40%左右,穆斯林占多數的國家有15個左右。基督教傳入非洲比伊斯蘭教早,早在公元1世紀,基督教興起初期就傳入埃及等地。
思想意識與科學技術:黑格爾之後,西方學者對非洲文明的認識深受“含米特理論”影響,認為非洲各族人民從來沒有自己的歷史,一切具有文化成就性質的東西統統是從亞洲來的移民帶給他們的。1945年,在剛果(金)傳教的比利時牧師唐普爾發表《班圖哲學》一書,對黑人哲學加以肯定。對於非洲的歷史,直到20世紀還有很多人認為非洲沒有歷史。但非洲豐富的口頭傳說否認了這一說法,口頭文化也是人類文化遺產寶庫中的重要內容。農業方面,非洲共培育出200多種農作物,構成了一個龐大的農作物體系,其中有稻子、高梁、粟、豇豆、大豆、地豆、芝麻、蓖麻、油棕、卡里特油果、西瓜、柯拉果、胡椒等。非洲黑人技術的缺陷在於,任何一個黑人傳統社會都沒有學會使用輪子,都沒有使用梨耕,都不會燒磚制瓦。
飲食:在非洲受氣候、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飲食習慣。非洲食物以調味藝術而聞名,將各種各樣的香料及調味料,如肉桂、辣椒、豆蔻、丁香等,運用到淋漓盡致。從北非到南非,由於種族和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影響,其飲食的主要風格在於以烤煮燴燉等方式下的各種食物的“雜燴”。 非洲大地原產的香料、蔬菜、水果品種繁多,所以非洲人自古以來就形成了將多種食品混在一起烹飪習慣,對肉食大多採用烤制後再用上咖喱、番茄汁、奶昔等淋拌的製作方法,麵食則多採用與水果相拌過油微炸的烹飪方法。

中國文獻記載

根據明末廣東著名詩人、學者、嶺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的著作《廣東新語》記載:林邑記,有儋耳民以黑為美。《離騷》所謂玄國,即今儋州也。其地在大海中,民若魚鱉。魚鱉性屬火而喜黑,水之象黑,儋耳民亦水之族,故尚黑也。然儋州今變華風,絕無緩肩鏤頰、耳穿縋為飾之狀,獨暹羅、滿刺伽諸番,以藥淬面為黑,猶與古儋耳俗同。予詩:“南海多玄國,西洋半黑人”謂此。予廣盛時,諸巨室多買黑人以守戶,號曰鬼奴,一曰黑小廝。其黑如墨,唇紅齒白,發鬈而黃。生海外諸山中,食生物,捕得時與火食飼之,累日洞泄,謂之換腸。此或病死,或不死即可久畜。能曉人言,而自不能言。絕有力,負數百斤。性淳不逃徙,嗜欲不通,亦謂之野人。一種能入水者,曰崑崙奴,《記》稱龍戶在儋耳。其人目睛青碧,入水能伏一二日,即崑崙奴也。
唐時貴家大族多畜之,有南海郡守,常贈陶峴崑崙奴摩訁哥,勇健善浮游入水。永樂間,娑羅國東王西王,遣使來朝,以黑小廝充貢物,亦是此種。其曰犭充者,出暹羅之崛壠,舉族巢林樾中,有同猿猱,身短小精悍,圓目黃睛,性專愨不知金帛。夷獠諳其性,常馴擾以備驅使,蒙以敝絮,食以亞,飲以漓酒,即躍然歡喜,舉族受役,至死不辭,雖歷世不更他姓。嘗使之采片腦、鶴頂,皆如期而獲。授以毒鏢,有犀象輒往刺之,升木而匿,犀象怒,索之弗得,移時毒發而斃。犭充取其齒角以輸主人,他姓奪之,亦至死弗畀也。有曰奴囝者,出暹羅國,暹羅最右僧,謂僧作佛。佛乃作王,其貴僧亦稱僧王,國有號令決焉。有罪者沒為奴囝,富豪酋奴囝至數百口,粵商人有買致廣州者,皆黧黑深目,日久亦能粵語。又紅毛舶至,常以白小子贈人,長僅尺許,面與手足皆如玉雪,獨發紺耳。見人輒能脫帽跪拜,語甚細,咿嚶不可辨,雲小人之國所產,男女皆然,不能耕種,有自然粉豆取食可以飽雲。
大同書》里,記載了中國人第一遇見黑人時的感受,“然黑人之神,腥不可聞。故大同之世,白人黃人,才能形狀,相去不遠,可以平等。其黑人之形狀也,鐵面銀牙,斜額如豬,直視如牛,滿胸長毛,手足深黑,蠢若羊豕,望之生畏。”至於如何對待這些黑人,康有為寫道:“其棕黑人有性情太惡,或有疾者,醫者引其斷嗣之藥,以絕其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