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中詳細解說黑膠唱片的各種知識,從唱片公司到唱片發展史、唱片的錄音製作過程、唱片的版號識別、價值判斷、收藏渠道、選片原則乃至唱片的選取、放置、整理及收藏與投資的方向,等等,堪稱具體而微的黑膠聖經、百科全書,力撐"在這個資訊泛濫的時代,培養出獨具的眼光和敏銳的耳力,才是正途。"全書數百幅珍稀圖片,均由作者親選拍攝。
基本介紹
- 書名:黑膠聖經:從樂迷到收藏家
- 類型:科技
- 出版日期:2014年5月1日
- 開本:16
- 作者:郭思蔚
-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 頁數:277頁
- 品牌:上海文藝出版社
內容簡介,專業推薦,媒體推薦,名人推薦,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黑膠聖經:從樂迷到收藏家》數百幅珍稀圖片,均由作者親選拍攝。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外公從商,還在銀行董事會任職,年節之際,總有許多人情禮物,那些水果糕點罐頭禮盒,經常用紅色尼龍繩重重十字綑紮。外婆堅持簡樸清忙,將尼龍繩仔細捆成繩球,以備不時之需。收藏的基因透過尼龍繩,像臍帶般連到我身上來。感謝先父讓我從他對古玉收藏的熱誠中領略收藏必須要“盤”,必須知取捨、摒貪嗔,更接納“品相”這個意境。感謝母親以身示範何謂毅力和耐心。感謝敦惠多年來忍受搬遷之間諸多遷就……當然,我終究要感謝外婆的尼龍繩球!
——郭思蔚《外婆的尼龍繩球》
你對於音樂的醉心,表現在精選古典唱片上。你把大部分的零用錢、獎學金和做家教領到的薪水都花費在購買唱片上,數量越來越多,我們不得不為你一再擴充放置唱片的空間。有一回深夜,你像往常那樣坐在客廳里欣賞音樂,我則在自己的書房內閱讀寫作,忽聞海菲茲的小提琴獨奏曲《流浪者之歌》。一曲終了,我走出書房,要求你重播一次給我聽。“原來,你也在聽啊!”你的眼神競有喜悅與興奮的光芒流露。於是我們默默地並坐,再度欣賞那感傷而浪漫的曲調。那旋律和氛圍,至今記億猶新。
——林文月《給兒子的信》
本書不僅能增進您對黑膠唱片的認知,也能減少您在二手黑膠上的錯誤投資。畢竟,現在仍然是投入選購黑膠唱片的最佳時機。郭思蔚兄是位可敬的朋友,也是位可怕的對手。
——台灣黑膠三劍客 李富桂、林清榮,王克勤
郭思蔚的這本《黑膠聖經》不是一時興起之作,而是他人生的一份記錄史,記錄他工作以外的音樂人生軌跡。他所走過而留下的軌跡正是您可依循的康莊大道。
——《音響論壇》總編輯 劉漢盛
——郭思蔚《外婆的尼龍繩球》
你對於音樂的醉心,表現在精選古典唱片上。你把大部分的零用錢、獎學金和做家教領到的薪水都花費在購買唱片上,數量越來越多,我們不得不為你一再擴充放置唱片的空間。有一回深夜,你像往常那樣坐在客廳里欣賞音樂,我則在自己的書房內閱讀寫作,忽聞海菲茲的小提琴獨奏曲《流浪者之歌》。一曲終了,我走出書房,要求你重播一次給我聽。“原來,你也在聽啊!”你的眼神競有喜悅與興奮的光芒流露。於是我們默默地並坐,再度欣賞那感傷而浪漫的曲調。那旋律和氛圍,至今記億猶新。
——林文月《給兒子的信》
本書不僅能增進您對黑膠唱片的認知,也能減少您在二手黑膠上的錯誤投資。畢竟,現在仍然是投入選購黑膠唱片的最佳時機。郭思蔚兄是位可敬的朋友,也是位可怕的對手。
——台灣黑膠三劍客 李富桂、林清榮,王克勤
郭思蔚的這本《黑膠聖經》不是一時興起之作,而是他人生的一份記錄史,記錄他工作以外的音樂人生軌跡。他所走過而留下的軌跡正是您可依循的康莊大道。
——《音響論壇》總編輯 劉漢盛
名人推薦
你對於音樂的醉心,表現在精選古典唱片上。你把大部分的零用錢、獎學金和做家教領到的薪水都花費在購買唱片上,數量越來越多,我們不得不為你一再擴充放置唱片的空間。有一回深夜,你像往常那樣坐在客廳里欣賞音樂,我則在自己的書房內閱讀寫作,忽聞海菲茲的小提琴獨奏曲《流浪者之歌》。一曲終了,我走出書房,要求你重播一次給我聽。 “原來,你也在聽啊!”你的眼神竟有喜悅與興奮的光芒流露。於是我們默默地並坐,再度欣賞那感傷而浪漫的曲調。那旋律和氛圍,至今記億猶新。
——林文月《給兒子的信》
本書不僅能增進您對黑膠唱片的認知,也能減少您在二手黑膠上的錯誤投資。畢竟,現在仍然是投入選購黑膠唱片的最佳時機。郭思蔚兄是位可敬的朋友,也是位可怕的對手。
——台灣黑膠三劍客 李富桂、林清榮、王克勤
郭思蔚的這本《黑膠聖經》不是一時興起之作,而是他人生的一份記錄史,記錄他工作以外的音樂人生軌跡。他所走過而留下的軌跡正是您可依循的康莊大道。
——《音響論壇》總編輯劉漢盛
——林文月《給兒子的信》
本書不僅能增進您對黑膠唱片的認知,也能減少您在二手黑膠上的錯誤投資。畢竟,現在仍然是投入選購黑膠唱片的最佳時機。郭思蔚兄是位可敬的朋友,也是位可怕的對手。
——台灣黑膠三劍客 李富桂、林清榮、王克勤
郭思蔚的這本《黑膠聖經》不是一時興起之作,而是他人生的一份記錄史,記錄他工作以外的音樂人生軌跡。他所走過而留下的軌跡正是您可依循的康莊大道。
——《音響論壇》總編輯劉漢盛
圖書目錄
自序 外婆的尼龍繩球
推薦序
前言
為何要收藏唱片
收藏家眾生相
唱片解剖學
唱片發展史
唱片製作程式
唱片版號識別
唱片出版年代的判別
唱片的品相
唱片的價值
唱片的收藏渠道
選片的原則
唱片的存取、放置與整理
唱片收藏的方向
推薦序
前言
為何要收藏唱片
收藏家眾生相
唱片解剖學
唱片發展史
唱片製作程式
唱片版號識別
唱片出版年代的判別
唱片的品相
唱片的價值
唱片的收藏渠道
選片的原則
唱片的存取、放置與整理
唱片收藏的方向
序言
你若問我,音樂的形狀是什麼?我會毫不考慮地說:圓形。顏色呢?多半是黑色。至於音樂的氣味呢?呃,那就是介於橘子花香、墨汁甜味和微帶辛辣的霉味之間了。對唱片收藏者來說,以上的答案,是可以心領神會的。
有些人終其一生也不會成為收藏者。我努力分析回想,為什麼會累積這些甜蜜的包袱?我想,應該要追溯到外婆的尼龍繩球。
外婆家是個老式的兩層樓洋房。對住在單進小平房的我來說,那裡提供無數的房間、通道、櫥櫃,讓我們捉迷藏和探險。外婆的臥房連通前面的起居室,有古老的木框穿衣鏡、五斗櫃,和一個及腰鐵架,上面放著永遠保持八分滿清水的鋁製洗臉盆。床側面牆右邊有個暗褐色的木頭門,原先是通往另一間臥室的走道,但是狹窄的空間全部為雜物堆放所占,成為名符其實的儲藏室。這道門是常年鎖著的,銅質的厚重鑰匙,被愛乾淨的外婆藏著,不讓我們進入。記憶中只有一兩次跟著取物的外婆,遠遠站在門口(還是不準我入內)向裡面張望。其實或許裡頭堆放的,只不過是些舊家具等雜物,但是我仍然像首次進入藍鬍子公爵城堡的朱迪絲般,對那扇緊鎖木門之後的世界充滿好奇。
大學時,外婆辭世,跟著母親至外婆家整理遺物。這次,我終於有機會進入那間神秘的儲藏室,才發現它其實沒有記憶中那般陰暗或灰塵蛛網遍布。本是走道的一側有幾扇玻璃窗,午後的目光斜照著曾經使用但被汰換的木桌椅、規則捆綁的舊報紙、清洗過,排放整齊的各式空玻璃罐、藥廠贈送的紙扇等。難怪每次有多餘的醃漬瓜菜,外婆總是能夠很快找到玻璃瓶罐讓我們裝回家。而嗜穿素色旗袍的她,手邊總是有印著“明星花露水”或是“新一點靈B-12”眼藥水廣告的紙扇驅熱趕蠅!做事一向有效率的母親,此刻卻將動作停留在一個紙箱前,對著內容發獃。我探頭過去,那裡面,是大小一致,首尾相接、纏繞成球的紅色尼龍繩。
外公從商,還在銀行董事會任職,年節之際,總是有許多人情禮節。那些水果糕點罐頭禮盒,經常用紅色尼龍繩重重十字綑紮,方便捉拿。外公家人丁眾多,還有僕傭司機,算是大戶人家。外婆卻堅持簡樸清忙,連這廉價的尼龍繩也仔細地捆成繩球,以備不時之需。看著這些成堆、永遠不可能用罄的繩球,母親的臉頰掛了淚珠。
但是我清楚,收藏的基因不見得會遺傳,至少不是代代相傳。母親丟棄無用雜物的手腳一向俐快,收買酒矸的三輪車,都曉得隔陣在家門前賣力吆喊,必有所獲。國小時必須走一段不短的路到校,不久就發現避免繞路的捷徑,是穿越一個修車廠的空地。狹長的黃泥車道,兩旁停放著待修或待領的各色車輛。大型的卡車、交通車等無法駛入廠房,也是利用這土路一旁做為臨時車間。技工們修理車輛時,大件、有利用價值的替換零件都會收走;但是一些小零件,經常就隨手棄置於土石場地上。放學經過,往往為這些新奇的物件所吸引,時常將諸如橡皮墊圈、螺絲螺帽、彈簧鋼珠等藏在書包內帶回家,存放在一個餅乾鐵盒內。至於收藏這些廢品的動機,已經不復記憶,應該只是覺得被棄置相當可惜,說不定哪天可以用它們來組合成什麼器械玩具。終究它們還是在每次把玩之後,又躺回小鐵盒,在某次大掃除時,被母親傾倒入垃圾筒內。不過看來外婆收藏的基因透過尼龍繩,像臍帶般隔了一代連到我身上來。
唱片,當然不是棄物,至少對我來說絕對不是。但是收藏唱片之於我,卻絕非“與生俱來”或“家學淵源”可以搪塞。小時家中的確有電唱機和些許翻版唱片;但是除了幾張諸如“榮星兒童合唱團”、“原野三重唱”等聽得懂的唱片之外,其它古典、西洋流行樂的唱片,是一概沒興趣的。我甚至還會和妹妹賊賊地趁父母不在家,用指甲摳劃那些鳴鳳、松竹翻版唱片簡陋塑膠包覆的封套,留下一道道雪泥鴻爪而竊喜!現在每當我費心嘗試修復破損唱片外封套的時候,經常想,這是不是小時破壞唱片的報應?及至上中學,趕潮流地拾起吉他哼唱些似懂非懂的英文歌曲。為了學樣,開始自己攢零花錢買翻版集錦唱片。不久,發現要彈好吉他的伴奏,口唱部分可就亂了譜,只好閉口改練古典吉他。在自學過程中,唱片更是我的老師。而由此,發現了吉他不止可以獨奏,還有廣大的合奏、協奏音樂,而其後又愛屋及烏地接觸吉他音樂之外的小宇宙。就這樣,我被捲入了唱片收藏的美麗旋渦。
本書的章篇,主要是根據過去在台灣地區《音響論壇》雜誌發表的專欄內容。其實寫作的動機,是檢視自己收藏唱片歷程,不斷發生的“為什麼…”、“要如何…”諸問題的總成。在探索研究過程中,驚訝地發現,不止中文出版對探究唱片收藏整體行為的文獻闕如,連外文資料也僅集中於幾個發燒廠家的發行整理、封面標籤例證,或是播放硬體的調校等片面知識。從CD取代唱片到近年的所謂黑膠文藝復興之間,不同世代的收藏者似乎在經驗傳承上有個斷層。借著專欄按月出稿的驅策,將自己零散吸收領悟的收藏知識做有系統的整理分享。不過礙於雜誌篇幅限制,許多細節必須精簡,或拆解成每月可獨立的段落。在此,我儘量將內容還原,甚至補齊連載時遺落割捨的章節,冀望成為連貫的邏輯。誠然如同書名,要面面俱顧,就極難絲絲入理。收藏界臥虎藏龍,任何一個主題都有更適合執筆的專家。不過收藏界也有個特性,就是不喜出頭,以免自暴其短或是遭人羨嫉。我久居美國,對這些顧慮比較不敏感,因此敢鬥著膽野人獻曝!
感謝先父讓我從他對古玉收藏的熱誠中領略收藏必須要“盤”,必須知取捨、摒貪嗔,更接納“品相”這個意境。感謝母親以身示範何謂毅力和耐心。感謝敦惠多年來忍受搬遷之間諸多遷就。感謝《音響論壇》劉漢盛總編輯提供我自由揮灑的空間,以及慨然允諾讓連載內容成書。感謝悔之兄不顧我“出版不是慈善事業”的警語,以詩人的執著驅策我對這冷門書籍進行修稿。如果我能預支感謝,我還要謝謝讀者分享我對音樂與唱片收藏的熱情,以及不吝提供意見和指正。
當然,我終究要感謝外婆的尼龍繩球!
有些人終其一生也不會成為收藏者。我努力分析回想,為什麼會累積這些甜蜜的包袱?我想,應該要追溯到外婆的尼龍繩球。
外婆家是個老式的兩層樓洋房。對住在單進小平房的我來說,那裡提供無數的房間、通道、櫥櫃,讓我們捉迷藏和探險。外婆的臥房連通前面的起居室,有古老的木框穿衣鏡、五斗櫃,和一個及腰鐵架,上面放著永遠保持八分滿清水的鋁製洗臉盆。床側面牆右邊有個暗褐色的木頭門,原先是通往另一間臥室的走道,但是狹窄的空間全部為雜物堆放所占,成為名符其實的儲藏室。這道門是常年鎖著的,銅質的厚重鑰匙,被愛乾淨的外婆藏著,不讓我們進入。記憶中只有一兩次跟著取物的外婆,遠遠站在門口(還是不準我入內)向裡面張望。其實或許裡頭堆放的,只不過是些舊家具等雜物,但是我仍然像首次進入藍鬍子公爵城堡的朱迪絲般,對那扇緊鎖木門之後的世界充滿好奇。
大學時,外婆辭世,跟著母親至外婆家整理遺物。這次,我終於有機會進入那間神秘的儲藏室,才發現它其實沒有記憶中那般陰暗或灰塵蛛網遍布。本是走道的一側有幾扇玻璃窗,午後的目光斜照著曾經使用但被汰換的木桌椅、規則捆綁的舊報紙、清洗過,排放整齊的各式空玻璃罐、藥廠贈送的紙扇等。難怪每次有多餘的醃漬瓜菜,外婆總是能夠很快找到玻璃瓶罐讓我們裝回家。而嗜穿素色旗袍的她,手邊總是有印著“明星花露水”或是“新一點靈B-12”眼藥水廣告的紙扇驅熱趕蠅!做事一向有效率的母親,此刻卻將動作停留在一個紙箱前,對著內容發獃。我探頭過去,那裡面,是大小一致,首尾相接、纏繞成球的紅色尼龍繩。
外公從商,還在銀行董事會任職,年節之際,總是有許多人情禮節。那些水果糕點罐頭禮盒,經常用紅色尼龍繩重重十字綑紮,方便捉拿。外公家人丁眾多,還有僕傭司機,算是大戶人家。外婆卻堅持簡樸清忙,連這廉價的尼龍繩也仔細地捆成繩球,以備不時之需。看著這些成堆、永遠不可能用罄的繩球,母親的臉頰掛了淚珠。
但是我清楚,收藏的基因不見得會遺傳,至少不是代代相傳。母親丟棄無用雜物的手腳一向俐快,收買酒矸的三輪車,都曉得隔陣在家門前賣力吆喊,必有所獲。國小時必須走一段不短的路到校,不久就發現避免繞路的捷徑,是穿越一個修車廠的空地。狹長的黃泥車道,兩旁停放著待修或待領的各色車輛。大型的卡車、交通車等無法駛入廠房,也是利用這土路一旁做為臨時車間。技工們修理車輛時,大件、有利用價值的替換零件都會收走;但是一些小零件,經常就隨手棄置於土石場地上。放學經過,往往為這些新奇的物件所吸引,時常將諸如橡皮墊圈、螺絲螺帽、彈簧鋼珠等藏在書包內帶回家,存放在一個餅乾鐵盒內。至於收藏這些廢品的動機,已經不復記憶,應該只是覺得被棄置相當可惜,說不定哪天可以用它們來組合成什麼器械玩具。終究它們還是在每次把玩之後,又躺回小鐵盒,在某次大掃除時,被母親傾倒入垃圾筒內。不過看來外婆收藏的基因透過尼龍繩,像臍帶般隔了一代連到我身上來。
唱片,當然不是棄物,至少對我來說絕對不是。但是收藏唱片之於我,卻絕非“與生俱來”或“家學淵源”可以搪塞。小時家中的確有電唱機和些許翻版唱片;但是除了幾張諸如“榮星兒童合唱團”、“原野三重唱”等聽得懂的唱片之外,其它古典、西洋流行樂的唱片,是一概沒興趣的。我甚至還會和妹妹賊賊地趁父母不在家,用指甲摳劃那些鳴鳳、松竹翻版唱片簡陋塑膠包覆的封套,留下一道道雪泥鴻爪而竊喜!現在每當我費心嘗試修復破損唱片外封套的時候,經常想,這是不是小時破壞唱片的報應?及至上中學,趕潮流地拾起吉他哼唱些似懂非懂的英文歌曲。為了學樣,開始自己攢零花錢買翻版集錦唱片。不久,發現要彈好吉他的伴奏,口唱部分可就亂了譜,只好閉口改練古典吉他。在自學過程中,唱片更是我的老師。而由此,發現了吉他不止可以獨奏,還有廣大的合奏、協奏音樂,而其後又愛屋及烏地接觸吉他音樂之外的小宇宙。就這樣,我被捲入了唱片收藏的美麗旋渦。
本書的章篇,主要是根據過去在台灣地區《音響論壇》雜誌發表的專欄內容。其實寫作的動機,是檢視自己收藏唱片歷程,不斷發生的“為什麼…”、“要如何…”諸問題的總成。在探索研究過程中,驚訝地發現,不止中文出版對探究唱片收藏整體行為的文獻闕如,連外文資料也僅集中於幾個發燒廠家的發行整理、封面標籤例證,或是播放硬體的調校等片面知識。從CD取代唱片到近年的所謂黑膠文藝復興之間,不同世代的收藏者似乎在經驗傳承上有個斷層。借著專欄按月出稿的驅策,將自己零散吸收領悟的收藏知識做有系統的整理分享。不過礙於雜誌篇幅限制,許多細節必須精簡,或拆解成每月可獨立的段落。在此,我儘量將內容還原,甚至補齊連載時遺落割捨的章節,冀望成為連貫的邏輯。誠然如同書名,要面面俱顧,就極難絲絲入理。收藏界臥虎藏龍,任何一個主題都有更適合執筆的專家。不過收藏界也有個特性,就是不喜出頭,以免自暴其短或是遭人羨嫉。我久居美國,對這些顧慮比較不敏感,因此敢鬥著膽野人獻曝!
感謝先父讓我從他對古玉收藏的熱誠中領略收藏必須要“盤”,必須知取捨、摒貪嗔,更接納“品相”這個意境。感謝母親以身示範何謂毅力和耐心。感謝敦惠多年來忍受搬遷之間諸多遷就。感謝《音響論壇》劉漢盛總編輯提供我自由揮灑的空間,以及慨然允諾讓連載內容成書。感謝悔之兄不顧我“出版不是慈善事業”的警語,以詩人的執著驅策我對這冷門書籍進行修稿。如果我能預支感謝,我還要謝謝讀者分享我對音樂與唱片收藏的熱情,以及不吝提供意見和指正。
當然,我終究要感謝外婆的尼龍繩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