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帶矛吻海龍(學名:Doryrhamphus excisus)是海龍科、矛吻海龍屬動物。體小,細長;尾部的長短於軀幹長;頭細長,與身體在同一直線上;吻至眼間隔的背部正中隆起處具1行強鋸齒,吻的背側至眼窩前緣及上緣處也具鋸齒;眼較大,圓形、眼間隔微凹;口小,前位;無牙;鼻孔每側2個,很小;鰓孔小,位頭側後背緣;體無鱗,完全包於骨環中;體橘黃色,體側自吻端經眼向後至尾鰭基有1藍色縱帶;腹面自峽部向後有1同色的縱帶向後與體側縱帶匯合,背、臀、胸鰭較色淡,尾鰭前半部中央處具褐色斑紋。
藍帶矛吻海龍是一種沿海海洋物種。一般生活在岩石、珊瑚和岩壁下的縫隙中,也存在於瀉湖和向海的珊瑚礁中,偶爾也隱藏在海膽刺中。它們主要以浮游甲殼類動物為食。廣泛分布於印度洋,包括紅海和波斯灣,以及整箇中太平洋到西美洲沿海。
(概述圖參考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藍帶矛吻海龍
- 拉丁學名:Doryrhamphus excisus
- 別稱:黑膠海龍、黑腹海龍、藍帶海龍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目:刺魚目
- 亞目:海龍亞目
- 科:海龍科
- 亞科:海龍亞科
- 屬:矛吻海龍屬
- 種:藍帶矛吻海龍
- 亞種:0
- 命名者及年代:Kaup, 1856
- 英文名:Bluestripe Pipefish
- 保護級別:IUCN標準:LC(無危)
- 同義學名:Doryrhamphus excisus ssp. excisus Kaup, 1856
- 同義學名:Doryrhamphus excisus ssp. paulus Fritzsche, 1980
- 同義學名:Doryrhamphus excisus ssp. abbreviatus Dawson, 1981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體小,細長;體長為體高15.4~16.7倍,為體寬14.4~18.3倍,為頭長4.0~4.5倍。尾部的長短於軀幹長。頭細長,與身體在同一直線上;頭長為吻長2.1~2.6倍,為眼徑4.2~4.8倍。吻至眼間隔的背部正中隆起處具1行強鋸齒,吻的背側至眼窩前緣及上緣處也具鋸齒。體骨環棱末端都具一棘狀突起。吻略突出,吻長於眼後頭長-眼較大,圓形、眼間隔微凹,頭長為眼間隔6.7倍,口小,前位。無牙。鼻孔每側2個,很小,相距甚近,緊位眼前緣。鰓孔小,位頭側後背緣,鰓蓋上部具很多輻射狀嵴。
體無鱗,完全包於骨環中。軀幹部上、下側棱與尾部上、下側棱均不相連續;軀幹部側中棱與尾部側下棱連續。背鰭基長,占骨環7節,始於體環第十五節,止於尾環第三節,其基部不隆起;臀鰭短小,緊位肛門後方。胸鰭側位,較寬。無腹鰭,尾鰭長大,約為頭長的2/3。
體橘黃色,體側自吻端經眼向後至尾鰭基有1藍色(液浸後暗褐色)縱帶;腹面自峽部向後有1同色的縱帶向後與體側縱帶匯合,背、臀、胸鰭較色淡,尾鰭前半部中央處具褐色斑紋。雄魚卵囊褶存在,但無保護板。
生活習性
藍帶矛吻海龍是一種沿海海洋物種。一般生活在岩石、珊瑚和岩壁下的縫隙中,也存在於瀉湖和向海的珊瑚礁中,偶爾也隱藏在海膽刺中。藍帶矛吻海龍也被發現於50米深處海域,偶爾成對出現。它們主要以浮游甲殼類動物為食。
分布範圍
國家地區:美屬薩摩亞(斯旺斯群島)、澳大利亞(西澳大利亞、昆士蘭、北領地、豪勳爵群島、珊瑚海群島)、巴林、孟加拉國、英屬印度洋領土(查戈斯群島)、汶萊達魯薩蘭國、高棉、中國(浙江、上海、海南、廣西、廣東、福建、澳門、台灣)、聖誕島、科科斯(基林)群島、哥倫比亞、庫克群島、哥斯大黎加、吉布地、厄瓜多、埃及、薩爾瓦多、斐濟、法屬玻里尼西亞、關島、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印度(奧里薩邦、尼科巴邦、馬哈拉施特拉邦、拉克代邦、喀拉拉邦、卡納塔克邦、古吉拉特邦、果阿邦、迪烏邦、達曼邦、安得拉邦)、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蘇拉威西、馬魯古、小巽他邦、加里曼丹、爪哇、巴布亞、巴厘)、伊朗、伊拉克、以色列、日本(四國、小笠原省、南澤省、九州、喀山省、本州)、約旦、肯亞、吉里巴斯(吉爾伯特群島、吉里巴斯群島、菲尼克斯群島)、科威特、馬達加斯加、馬來西亞(沙撈越、沙巴、馬來西亞半島)、馬爾地夫、馬紹爾群島、模里西斯(羅德里格斯、模里西斯主島)、墨西哥(格雷羅州、科利馬州、恰帕斯州、下加利福尼亞州、賈利斯科州、米卻肯州、納亞里特州、瓦哈卡州、錫那羅亞州、索諾拉州)、密克羅尼西亞聯邦、莫三比克、緬甸(可可群島)、諾魯、新喀里多尼亞、尼加拉瓜、紐埃島、諾福克島、北馬里亞納群島、阿曼、巴基斯坦、帛琉、巴拿馬、巴布亞紐幾內亞(俾斯麥群島、北索羅門群島、巴布亞紐幾內亞主要島嶼群)、菲律賓、皮特凱恩群島、卡達、薩摩亞、沙烏地阿拉伯、新加坡、索羅門群島(聖克魯斯群島、南索羅門群島)、索馬里、南非(夸祖魯-納塔爾)、斯里蘭卡、蘇丹、坦尚尼亞、泰國、東帝汶、托克勞、湯加、吐瓦魯、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美國小型離島(霍蘭-貝克群島、約翰斯頓群島、中途島、美國群島、威克群島)、萬那杜、越南、瓦利斯和富圖納、葉門(南葉門、索科特拉、北葉門)。
繁殖方式
藍帶矛吻海龍是卵生的。繁殖時,雌體產卵於雄魚育兒囊中,卵會在育兒囊中受精卵孵。育兒囊大小調節著繁殖能力,遠遠低於廣播產卵物種。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5年 ver 3.1)——無危(LC)。
種群現狀
人類還沒有對藍帶矛吻海龍進行專門的調查或種群估計。藍帶矛吻海龍唯一已知的威脅是棲息地的喪失,珊瑚礁在全球範圍內呈下降趨勢(Bruno and Selig 2007)。但在該物種分布的大部分地區,這種現象還沒有被量化,而且正在以一定的速度發生。好在該物種也能利用岩礁棲息地。
主要價值
藍帶矛吻海龍經常用於水族館貿易,亞洲市場上會作為藥品或小件稀有物品出售。
在中國,全魚乾品為中藥。味甘、鹹、溫。有補腎壯陽、散結消腫、舒筋活絡、止血、催產等功效。主治難產、頸淋巴結核、跌打損傷、消炎止痛、疔瘡腫毒、陽痿、腰膝酸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