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氏田鼠(黑耗子)

莫氏田鼠

黑耗子一般指本詞條

莫氏田鼠(學名:Microtus maximowiczii),別稱翁古爾田鼠、黑耗子、峭顱田鼠、水耗子,是倉鼠科、田鼠屬動物。莫氏田鼠個體中等偏大,尾長占體長40%,耳朵稍露出毛被之外,頭頂及背部黑褐色,腹部毛呈乳白色。

莫氏田鼠不冬眠,夏季多在夜間活動,冬季通常白天活動,嗜食綠色植物,主要棲息在濕生草原和沼澤草原,分布於中國、蒙古、俄羅斯聯邦。

莫氏田鼠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概述圖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莫氏田鼠
  • 拉丁學名:Microtus maximowiczii
  • 別稱:翁古爾田鼠、黑耗子、峭顱田鼠、水耗子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哺乳綱
  • 齧齒目
  • 倉鼠科
  • 亞科田鼠亞科
  • 田鼠屬
  • :莫氏田鼠
  • 分布區域:中國、蒙古、俄羅斯聯邦。
  • 命名人及年代:Schrenk,1859
  • 英文名:Maximowicz's Vole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莫氏田鼠在田鼠屬中個體屬中等偏大,體長118(97~135)mm,尾長48(37~56)mm,尾長占體長40%。後足長17(16~22)mm;耳長14(11~16)mm,耳朵稍露出毛被之外。蹠墊6個,比沼澤田鼠多一個蹠墊。
莫氏田鼠毛色與沼澤田鼠極為相似。頭頂及背部黑褐色,身體兩側黑色較淺,褐色較濃。腹部毛呈乳白色,與體側的顏色有明顯的分界。毛基深灰色,毛尖白色。前後足背面顏色與背部色澤一致,腹面較黑,尾背面黑色,腹面灰白色。夏毛的背與腹二色差異不及冬毛明顯。
莫氏田鼠頭骨比沼澤田鼠狹長,稜角清晰,特別是老的個體。腦顱平坦。鼻骨前端下條前部寬,後部窄。眶間寬窄,眶間嵴顯著,向後延伸與顱側的顳嵴相連線。齶骨有兩縱溝,齶骨後緣有骨橋。側窩很深。聽泡較小。
莫氏田鼠第1上臼齒前緣橫齒環後面咀嚼面上有4個交錯排列的封閉三角形,第2臼齒在前緣齒環之後有3個交錯排列的三角形,第3上臼齒前齒環後面有3個交錯排的封閉三角形,最下端有一個C字形,口朝里的齒環。此臼齒內側有4個凸角,外有3個突角,有時在最後齒環上前端還形成一個小鈍角。第1下臼齒在後端橫齒環之有5個封閉的三角形,最前面的齒環變異很大,但其外側有溝,是與沼澤田鼠重要的鑑別特徵,後者前端齒環外側沒有溝。第2、第3下臼齒的兩側各有3個出的角和兩個凹陷。第2下臼齒後橫齒環上面有4個交錯排列的封閉三角形。第3下齒為摞列的3個橫齒環。內、外側的3個突角均明顯。

棲息環境

莫氏田鼠主要棲息在濕生草原和沼澤草原,在林區的谷地、採伐跡地上偶有發現,其他如稀樹草原、草原中的灌木叢、臨近沼澤草原的人房中等處亦有所見。

生活習性

莫氏田鼠不冬眠。冬季通常是白天在雪下活動,夏季多在夜間活動。在濕地有固定的活動路線,行動遲緩。若遇有小河能遊河而過。
莫氏田鼠
莫氏田鼠洞道比較簡單,洞道很長,常在草堆下或坡地上掘洞營巢。結構分巢室和倉庫,巢室為圓形,縱徑35~38mm,室高23~27mm,巢內鋪墊有厚厚的禾本科植物,從巢室通向洞口的洞道長有20~30cm,還有到倉庫的盲端通道。倉庫有1~3個,離地面6~13cm,若在灌叢下和丘坡上,則倉庫位置較深,距地面可超過20cm。洞口外露,洞徑約3cm,洞口之間有跑道,跑道寬4~5cm。
莫氏田鼠嗜食綠色植物,特別是在夏秋兩季,幾乎全以苔草大葉章為食,也喜食地榆沙參野火球、蔥、細葉百合等。每隻鼠一晝夜吃20~25g。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蒙古、俄羅斯聯邦。
中國分布在黑龍江及內蒙的北部與中部。
莫氏田鼠(黑耗子)

繁殖方式

莫氏田鼠於5月開始繁殖,6月份出現孕鼠,7月份懷孕率最高可達52%,8月份仍有一定數量的孕鼠,但到9月就不見懷孕的鼠體。每胎4~12仔,6~9隻為多,平均為7.7隻,6月下旬即可見到當年繁殖的幼鼠外出活動。該鼠的繁殖力很強,但是繁殖時期並不長。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種群分布不零散。無其種群數量信息,發展趨勢也未知。
在中國林區沼澤地中,莫氏田鼠為優勢種,其捕獲量占總捕獲量的87.5%。一般捕獲率可達到20%。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