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經歷,個人生活,主要作品,創作特點,主題,風格,獲獎記錄,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1954年11月8日,石黑一雄出生在日本長崎。
1960年,石黑一雄的父親石黑鎮男被供職的英國北海石油公司派往英國,父母帶著石黑一雄和姐姐富美子移居英國,居住在倫敦附近的小鎮吉爾福德。之後在薩里一所男子文理學校接受教育。
1973年,石黑一雄從高中畢業,隨後出外遊歷了一年,搭便車觀覽紐約,還做過巴爾莫勒爾的Queen Mother樂隊的打擊樂手。
1974年,石黑一雄開始在英國肯特大學學習英語和哲學。
1978年,大學畢業後,石黑一雄做了幾年社會工作者,然後開始在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學習創意寫作研究生課程,在這裡,石黑一雄結識了給了他很多啟發的導師、英國最具獨創性的女性主義小說家安吉拉·卡特(Angela Carter)。
1982年,石黑一雄獲得英國國籍。
1983年,石黑一雄的第一部小說《群山淡景》出版,講述在英格蘭生活的日本寡婦悅子的故事,故事影射了日本長崎的災難和戰後恢復。同年,石黑一雄獲得溫尼弗雷德·霍爾比紀念獎,並被英國文學雜誌《格蘭塔》(Granta)評選為英國最優秀的20名青年作家之一。
1989年,石黑一雄以《長日將盡》(《長日留痕》)獲得了在英語文學裡享有盛譽的“布克獎”。
1995年,石黑一雄出版《無可慰藉》,追隨一位知名鋼琴家在歐洲小鎮進行演出的詭譎經歷。同年獲得契爾特納姆文學藝術獎以及大英帝國勳章。
1998年,石黑一雄獲得法國藝術及文學騎士勳章。
2000年,石黑一雄出版《我輩孤雛》(《上海孤兒》),講述一名英國偵探調查在上海度過的童年發生的一場疑案。獲得布克獎提名。
2005年,石黑一雄出版了《別讓我走》,又跳到了1990年代的英國,聚焦一個培養複製人的教育機構里少男少女追尋身世之謎的故事。再次獲得布克獎提名。
2009年,石黑一雄出版了短篇小說集《小夜曲》,其中的五個故事都以音樂勾連。
2015年,石黑一雄出版了長篇小說《被掩埋的巨人》。
2017年10月,石黑一雄獲得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
個人生活
做社工期間,石黑一雄認識了同是社工的妻子洛娜·麥克道格爾,兩人於1986年結婚,生有一女娜奧米(這個名字用日語來叫是奈緒美),他們居住在英國倫敦的戈爾德斯格林。
主要作品
以上參考
創作特點
主題
石黑一雄與其他少數族裔作家不同,儘管擁有日本和英國雙重文化背景,但他從不操弄亞裔的族群認同,而是以身為一個國際主義的作家來自詡。他的小說題材繁雜多樣,所設定的場景,人物也橫跨歐亞文明。“記憶”是貫穿在石黑一雄創作始終的主題,第一部小說《群山淡景》講述了英格蘭生活的日本寡婦悅子的故事,故事影射了日本長崎的災難和戰後恢復;《浮世畫家》則通過一位日本畫家回憶自己從軍的經歷,探討了日本國民對二戰的態度;《長日將盡》發生的背景是戰後的英格蘭,通過一個英國管家的視角來展現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中上層社會的生活;《無法安慰》講的是在一個不知名的歐洲小鎮,一名鋼琴家如何掙扎著按照計畫去演出的故事;《我輩孤雛》發生在20世紀初的上海,講述一名私人偵探調查尋找失蹤了的父母的故事;《別讓我走》涉及的主題是提供器官的複製人……前幾部小說都是聚焦於個體記憶,而在《被掩埋的巨人》中,石黑一雄與第一次將寫作的主題設立在社會記憶與集體遺忘的問題之上,那些淡然簡樸,貌似單調的文字下,深埋著一系列思考。
石黑一雄從小生活並成長於英國,受到了英國文化和傳統的強烈薰陶。他已經漸漸地把自己當成一個地道的英國人,“年輕一代作家”的一員。因而英帝國的日漸衰落以及世界文學寫作焦點的轉移同樣讓他也陷入了沉沉的自卑情結中。不過讓石黑一雄陷入邊緣化文化身份困境的核心要素並不是他所處的社會背景以及文學背景――自卑情結,而是他的個人背景――無根情結。事實上,石黑一雄對於現代日本幾乎一無所知。他腦海中的日本印象一直都是根據童年記憶進行建構的,可是現實中的日本卻在急速地發展著。在他的前兩部小說《群山淡影》和《浮世畫家》中,石黑一雄都將小說的背景設定在日本,但是這個“日本”並不是他對現實的日本的寫實描述,而是根據他自己的兒時記憶、通過他自己的想像進行拼湊出來的日本。但是,無論是長崎還是上海,在他的小說中,石黑一雄都只是將它們作為模糊的寫作背景而已。作為一名小說作家,石黑一雄從認為他應該創造一個自己的世界,而不僅僅是複製現實世界。他只是在利用英國歷史或日本歷史背景來襯托他想表達一些縈繞在他自己內心的想法。石黑一雄的小說中的人物就是生活中的普通人,他們可以是日本人,也可以是英國人,他們可以是任何人。石黑一雄僅僅是想通過他們來表達自己而已,因為石黑一雄一直對日本都沒有歸屬感,他從未認為自己是一位真正的日本人。 然而,英國人卻因為石黑一雄的日本背景而一直將他排斥在英國主流社會之外。石黑一雄的日本背景將他和英國主流社會之間划起了一道鴻溝。這種生活在中西方文化夾縫中的狀況讓石黑一雄陷入了邊緣化的文化身份狀態,他既無法從日本找到自己的文化落腳點,也不能在英國覓得自己的文化身份。他的作品不關注特定國家、民族的災難,而試圖探討變革中人們內心的感受。
風格
最初,石黑一雄用日語的敘事方式寫英文小說,達到一種故事人物仿佛在說日語的效果。之後,他意識到應該有一種可以超越翻譯的表達方式。石黑一雄不斷在寫,而腦海里,卻不斷地在進行各種各樣的翻譯。這種敘述方式也和石黑一雄的經歷分不開:來到英國後,每一年,他的家人都在計畫返回日本生活,但是這一天始終沒有到來。這種根深蒂固的無歸屬感,影響著石黑一雄的語言:從表面看上去,他的文字平淡無奇,而實際上,於無聲處見驚雷,很多的情感,被刻意地壓制,被刻意地掩飾。
石黑一雄最初的小說均以第一人稱寫作,細膩刻畫人物內心世界的孤獨、壓抑、自欺與不安,雙重敘事策略起到了解構敘事者自我身份的奇特效果。而在《被埋葬的巨人》中,石黑一雄努力想要跳出以個體經驗來影射歷史的寫作框架。儘管這可能會使人物的複雜性和深刻性相對弱化,但第三人稱和第一人稱敘事的並置、多重空間共存 的敘事不著痕跡地緩解了讀者焦慮的推理,中世紀古老簡潔的敘述語言營造出了陌生化的審美意蘊。
獲獎記錄
以上參考
人物評價
石黑一雄是一位大藝匠家。(加拿大詩人、小說家瑪格麗特·愛特伍評)
石黑一雄是整個世代中傑出且有原創性的作家。(劇作家蘇珊‧希爾評)
石黑一雄是具獨創性的天才。(《紐約時報》評)
石黑一雄是“動人的詠嘆過去的詩人”。(美國作家喬伊斯·卡羅爾·歐茨評)
石黑一雄的小說,以其巨大的情感力量,發掘了隱藏在我們與世界聯繫的幻覺之下的深淵。(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
石黑一雄是一個非常正直的作家。他不僅僅只看到事物的一面,他獨自開拓了一整個美之宇宙。他對於了解過去有濃厚興趣,但他不僅僅是一個普魯斯特式的作家。他不光在重述過去,他也在探索你為了作為個人或社會而活下去所不得不遺忘的一切。(瑞典學院秘書莎拉·達紐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