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流域歷史時期水土資源開發利用的空間格局演變

《黑河流域歷史時期水土資源開發利用的空間格局演變》是依託蘭州大學,由頡耀文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重大研究計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黑河流域歷史時期水土資源開發利用的空間格局演變
  • 依託單位:蘭州大學
  • 項目負責人:頡耀文
  • 項目類別:重大研究計畫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黑河流域水土資源開發利用歷史悠久,但其格局演化的時空過程未能完全揭示,影響了對流域生態-水文過程的完整認識。本項目擬在總結黑河流域水土資源形成演化背景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採用地理學、考古學、歷史文獻學等多學科研究方法,以高解析度航天遙感影像為基礎,綜合運用歷史文獻、考古調查、典藏圖籍、野外考察、樣品測年、GIS和GPS等手段,通過對歷史時期水土資源開發利用背景、措施、範圍、數量、分布、強度和格局的研究,以朝代為時間單位,按1:10萬的大比例尺,定位定量地重建各典型歷史時期水土資源開發利用的空間其格局及其演變過程,並以專題地圖和三維動態可視化的方式予以形象逼真顯示。同時,對導致水土資源開發利用格局演變的自然因子如氣候變化和河流改道等,和人類活動因子如政治軍事形勢、行政建制、人口數量、民族習慣、生產方式等予以綜合分析,以揭示水土資源開發利用的驅動機制,為流域水土資源的最佳化配置提供參考依據。

結題摘要

本項目綜合運用多學科研究方法和3S技術手段,在開展深入細緻實地考察的基礎上,以歷史文獻、古遺蹟、遙感影像、歷史地圖為基本資料,選擇漢代、魏晉、隋唐、宋元、明代、清代和民國等7個主要朝代,大比例尺地重建了水土資源開發利用的空間分布範圍,從而獲得了其具體時空過程。結果表明,綠洲的大規模墾殖始於西漢,其後逐漸縮小,至元代達到最低值,明代後又開始復興,清代及民國時期保持了持續增長的勢頭;各時期墾殖綠洲的面積分別為1755、690、574, 379、964、1205km2和1917km2;在空間分布上,墾殖綠洲表現為自下游逐漸向中游遷移和同時向外圍擴張的總態勢。明代之前,綠洲在中下游兼有存在且興廢不定,明代之後,中游的穩定發展與下游蕭條呈兩極發展態勢。黑河流域歷史時期水土資源開發利用空間格局演變的驅動因素可劃分為自然和人文兩個方面。自然因素以氣候變化為核心,通過作用於水資源、河流、沙漠、災害等並使其數量和分布產生變化,進而影響到綠洲的空間變化。人文因子包括政治局勢、政策、人口、經濟與科技因素等,它們對綠洲演變的驅動作用十分明顯,是遠遠超過自然因素的主導因素。人文因素不僅賦予綠洲土地的社會屬性,而且對綠洲格局的變化具有直接和間接的驅動作用。鑒於黑河流域歷史時期往往位於邊疆地區的特殊地理位置,其政治軍事地位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可看作是綠洲分布格局演變的前提。政治局勢會以戰爭的方式破壞生產力,通過對政策的決定作用從巨觀上影響綠洲規模,並以影響人口分布的方式影響綠洲的分布。政治局勢與社會變革還會進一步作用於經濟制度、經濟發展等,並進一步體現在綠洲規模的演變中。人口規模及分布不但直接影響綠洲的分布格局,其民族習性也通過影響政策等其他因素間接作用於綠洲規模。技術進步是對綠洲的開發具有重要驅動作用,其明顯的表現是明代以來山前綠洲的開發和擴展。項目基本完成了項目建議書所設計的主要研究內容,實現了預期目標。項目共發表學術論文23篇,已出刊13篇,其中SCI 1篇(正在準備修改稿),EI2篇,CSCD14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