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爾《法哲學原理》概念詮釋與校譯:《權利哲學綱要》研究是由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建民。
基本介紹
- 書名:黑格爾《法哲學原理》概念詮釋與校譯:《權利哲學綱要》研究
- 作者:劉建民
- ISBN:9787511825940
- 類別:圖書 > 哲學 > 法哲學
- 頁數:158頁
- 定價:18元
-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年12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32開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編輯推薦,
內容簡介
漢譯黑格爾《法哲學原理》應譯為《權利哲學綱要》,三篇標題“抽象法”、“道德”、“倫理”,分別應譯為“抽象權利”、“良知”、“道德圖景”。鑑別《綱要》核心概念漢譯得失的前提是理解黑格爾的思想體系,因而《黑格爾概念詮釋與校譯:研究》也是對《綱要》的系統理解。《邏輯學》是《綱要》的認識方法,本書也對《邏輯學》做了簡明清晰的解說,糾正了一些認識誤區。
圖書目錄
緒論
第一章 書名翻譯得失與校譯
第一節 哲學認識、原理與綱要
第二節 Recht含義的認定
第二章 Recht的基本意思是權利
第一節 Recht的翻譯問題
第二節 Recht含義的初步鑑別
第三節 Recht、Gesz與權利現實的聯繫和區別
第四節 Recht、Gesetz與posutuve Recht各自的邏輯規定及相互關係
第五節 Recht與Gesetz的辯證理解
第三章 抽象權利所謂的抽象
第一節 權利是自由意志的定在
第二節 對“抽象”之謂的邏輯解釋
第三節 抽象權利是一個潛在的概念
第四節 自由意志從抽象上升到具體認識
第四章 Unrecht的意思是侵權
第一節 Unrecht的漢語與英語翻譯
第二節 與侵權相關的情形與翻譯
第三節 侵權(Unrecht)與侵權法(Deliktsrecht)
第五章 Motralltat的意思是良知
第一節邏輯結構與Motralltat的翻譯問題
第二節 Motralltat是自由意志主觀方面的實在
第三節 康德對Motralltat一詞的明確規定
第四節 Motralltat對應中國哲學中的“良知”
第六章 Sittlischkeit的意思是道德
第一節 Sittlischkeit的本義
第二節 黑格爾語境中的Sittlischkeit
第三節 黑格爾語境中Sittlischkeit與Ethischkeit的區別
第四節 英文版對Sittlischkeit的翻譯
第五節 漢語中的道德與倫理
第六節 Sittlischkeit翻譯的漢語選擇
第七章 對《權利哲學綱要》的辯證理解
第一節 “兩個凡是”是《權利哲學綱要》的主導思想
第二節 《權利哲學綱要》必然要遭到人們的批判
第三節 黑格爾邏輯不僅僅是“兩個凡是”
第四節 對《權利哲學綱要》的全面理解
參考文獻
第一章 書名翻譯得失與校譯
第一節 哲學認識、原理與綱要
第二節 Recht含義的認定
第二章 Recht的基本意思是權利
第一節 Recht的翻譯問題
第二節 Recht含義的初步鑑別
第三節 Recht、Gesz與權利現實的聯繫和區別
第四節 Recht、Gesetz與posutuve Recht各自的邏輯規定及相互關係
第五節 Recht與Gesetz的辯證理解
第三章 抽象權利所謂的抽象
第一節 權利是自由意志的定在
第二節 對“抽象”之謂的邏輯解釋
第三節 抽象權利是一個潛在的概念
第四節 自由意志從抽象上升到具體認識
第四章 Unrecht的意思是侵權
第一節 Unrecht的漢語與英語翻譯
第二節 與侵權相關的情形與翻譯
第三節 侵權(Unrecht)與侵權法(Deliktsrecht)
第五章 Motralltat的意思是良知
第一節邏輯結構與Motralltat的翻譯問題
第二節 Motralltat是自由意志主觀方面的實在
第三節 康德對Motralltat一詞的明確規定
第四節 Motralltat對應中國哲學中的“良知”
第六章 Sittlischkeit的意思是道德
第一節 Sittlischkeit的本義
第二節 黑格爾語境中的Sittlischkeit
第三節 黑格爾語境中Sittlischkeit與Ethischkeit的區別
第四節 英文版對Sittlischkeit的翻譯
第五節 漢語中的道德與倫理
第六節 Sittlischkeit翻譯的漢語選擇
第七章 對《權利哲學綱要》的辯證理解
第一節 “兩個凡是”是《權利哲學綱要》的主導思想
第二節 《權利哲學綱要》必然要遭到人們的批判
第三節 黑格爾邏輯不僅僅是“兩個凡是”
第四節 對《權利哲學綱要》的全面理解
參考文獻
編輯推薦
《黑格爾概念詮釋與校譯:研究》的觀點簡潔明了,漢譯本《法哲學原理》當譯為“權利哲學綱要”,其中三個篇章的篇目當分別譯為“抽象權利”、“良知”和“道德圖景”。著者在序言中所講,“自一字一詞一句處領略前賢真知灼見”,顯然,這不僅僅是對學術術語進行粗淺的語義比較,而是深入到經典文本,把握邏輯體系本身,並循著邏輯的線索來努力還原思想世界本身,在此基礎上再去探求漢語語境中最恰當的對應概念與表達方式,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本書的主張和論述才具有說服力,也足以引起一份關注與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