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崮村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喬姓由膠縣保村來此定居。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姜姓由松樹夼村遷來。村南有兩座山相對,東山叫東黑崮、西山叫西黑崮。因村處崮山之北,據此命名黑崮村。 黑崮村位於海陽市東北部,地處東經121°09′,北緯36°55′。東北與冷家村為鄰,南與仙人盆村相望,北與喬家村接壤。隸屬朱吳鎮,西距鎮政府駐地7.5公里,南距市政府駐地25公里。 全村轄區面積約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66.7公頃,山嵐面積300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地瓜、花生、蘋果、板栗、蔬菜等。 2002年,全村有460戶,1250人,有姜、喬、王、薛等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是姜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黑崮村
  • 行政區類別:自然村
  • 所屬地區:海陽市
  • 電話區號:0535
  • 郵政區碼:265100
  • 地理位置:山東省海陽市朱吳鎮黑崮村
  • 面積:3.5平方公里
  • 人口:1250人
  • 車牌代碼:魯F
社會進步,組織建設,地圖信息,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3年,成立黑崮國小。1982年,黑崮國小合併到高家中心國小。2000年,在校學生達到139名。自建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42名。 村重視科技人員的培養,有高級農藝師1名。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不足100公斤。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糧食200公斤。1975年,人均糧食380公斤,全村總收入23萬元。2002年,全村有各種運輸車117輛,機車38輛,電話135部,彩電370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住房面積僅5.5平方米。1980年,建造了1幢2層科研樓,占地1500平方米。1980年以來,全村共建新房40多幢、160餘間,均為玻璃門窗,青紅瓦房。2002年,人均居住面積達到20平方米。 集體福利1992年,村集體投資15萬元,全村吃上了自來水。1993年,投資8.5萬元,安裝了閉路電視,活躍了民眾的文化生活。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2年3月,姜兆順由張匯川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同年10月,成立黨支部,姜兆順任黨支部書記,姜明獻任組織委員,喬廷松任宣傳委員。在黨支部的領導下,村里成立了互助組,並先後開展了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1945年,組織村民190人,支援萬第戰鬥。1948年,組織234人參加淮海戰役。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姜兆順、姜玉友、姜兆奎、姜福山、姜玉代、姜玉民、姜永生、姜仙臣、姜從強、姜善良、姜從明。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8個,黨員52名。 1990年,村黨支部被評為海陽縣先進基層黨組織。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5月,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保、婦女、青年等組織。曾任村行政組織主要負責人的有姜廷義、姜兆奎、姜玉瑞、姜兆荀、姜書柏、姜從民、姜富海、姜善竹、姜從山、姜恩正、姜從明。 1994年、1996年,村委會被評為海陽模範村民委員會。

地圖信息

地址:煙臺市海陽市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