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岔村(山西省太原市清徐縣東於鎮黑岔村)

黑岔村(山西省太原市清徐縣東於鎮黑岔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黑岔村隸屬於山西省太原市清徐縣東於鎮中梁山區,村域面積12000畝,其中綠化面積占大多數,獲得過“全國綠化千佳村”“山西省綠色生態村”等榮譽稱號。海拔620米左右,年均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飲用水源以井水和河水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黑岔村
  • 外文名稱:the Collage of Heicha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山西省太原市清徐縣東於鎮中梁山區
  • 電話區號:0351
  • 郵政區碼:030402
  • 地理位置:華北地區
  • 面積:12000畝
  • 人口:306
  • 方言:漢語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道林庵、虎虎山炮台
  • 車牌代碼:晉A
基本概述,地理環境,自然資源,經濟概況,人口民族,風景名勝,著名人物,地圖信息,

基本概述

黑岔村隸屬於山西省太原市清徐縣東於鎮中梁山區,村域面積12000畝,其中綠化面積占大多數,獲得過“全國綠化千佳村”榮譽稱號。海拔620米左右,年均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飲用水源以井水和河水為主。

地理環境

黑岔村位於太原盆地邊緣,海拔620米左右,地形以山地為主,溝壑總體呈三個“人”字形排開;村內年均降水量約400毫米,飲用水源以井水和河水為主。

自然資源

黑岔村山多地廣,擁有得天獨厚的種植優勢,森林資源豐富,現有森林千畝以上。自上世紀60年代到現在,50多年來,黑岔村在老黨員桑石寶的帶領下堅持不懈地進行綠化工程,把建國初期光溜溜的石頭山改造成了綠茵茵的“經濟山”,曾獲得過“全國綠化千佳村”“山西省綠色生態村”等榮譽稱號。

經濟概況

長期以來,黑岔村經濟以農業經濟為主,工業經濟為輔。
黑岔村是東於鎮重要的果區之一,主要果木有桃子、杏子、蘋果、核桃、駿棗等,其中,以桃子和杏子最為出名,一到成熟季節,村里就會有各地的人來採摘,李子、花椒、葡萄等種植較少。
黑岔村村民在農業之外,還到鄰近的廠礦企業打工,曾經農業經濟為主的格局如今如今已悄然轉變為工業經濟與農業經濟二分天下的格局。
黑岔村以其獨特的資源優勢,如今正在積極地招商引資,打造“經濟黑岔”、“生態黑岔”“文明黑岔”,爭取早日讓黑岔人民富起來。

人口民族

黑岔村共有人口316人,皆為農業戶,多工商外出,常住者不足50人;在籍農戶106戶。
黑岔村有李、桑兩大姓氏。其中,李氏來源甚廣,柏坡為土著,陽坡自古交市閆家峪遷徙而來,上遠自六段地遷移而來;桑氏皆從古交市仙人坪村搬遷所至。

風景名勝

黑岔村歷史悠久,催生了許多文物古建,多毀於文革但尚有一絲印記。比較完整地有道林庵、虎虎山炮台等。
黑岔村在農業學大寨中劈山擋堰、植樹造林,創造了大片耕地和萬畝生態林地,成為遠近聞名的綠化村。如今,隨著生態文明建設步伐的加快,黑岔村的生態林必然會成為觀光農業的主陣地。

著名人物

桑石寶,男,山西太原清徐人,1933年生,195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東於鎮黑岔村黨支部書記、東於鎮黨委副書記等職務。榮獲全國綠化獎章、山西省勞動模範、太原市勞動模範等稱號。是中共太原市第四屆委員會委員,太原市第八屆人大代表。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黑岔村,植被稀少,一場暴雨瞬時將1500多條地壟沖毀。貧窮與落後的磨難,讓桑石寶悟出:災害在於洪水,根子在沒有樹林。1962年,他帶領村民種下了第一批蘋果樹,從此與樹結下了不解之緣。年復一年,帶領民眾栽植油松,造經濟林,綠化村內荒坡、荒溝、荒山。經過十多年的努力,亂石滾滾的荒山坡變成萬畝油松林、千畝槐樹林和數百畝的萄果園,黑岔村成為全國綠化先進村。
為了加快綠化荒山的步伐,他虛心求教,不斷摸索適合山區造林的辦法。1976年他發明了油松籽加膠水拌農藥直播造林法,杜絕了田鼠、野雞、鳥雀的糟害,降低了造林成本,使出苗率大大提高。桑石寶通過親身實踐撰寫而成的《山區油松直播造林法》一文,獲太原市政府頒發的科技成果獎。
為了打通黑岔村與山外的聯繫,桑石寶四處奔波,協調籌資,使黑岔村通往閆家峪的公路得以批准立項。2007年,他帶領村民通過以工代賑的方式,投入到土石方工程中。

地圖信息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清徐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