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山口(河北省平泉縣自然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黑山口,河北省平泉縣自然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黑山口
  • 郵編:067500
  • 地理位置:河北省平泉縣自然村
區號0314
因有黑山坐落而得名。遼代的主體民族——契丹族崇山,每逢重大節日及軍事行動均要祭祀神山,不僅虔誠,而且規模宏大。以至“非祭不敢近山”。隨著遼朝疆域的擴大,所立神山也較多。今平泉境內的大黑山就是其中的一座。
《遼史·地理志》載,“中京澤州有神山”。這裡的神山即今平泉縣境內的大黑山。遼之澤州即今平泉縣南之會州城。澤州轄二縣:神山縣和灤河縣。神山縣即因神山而得名,澤州州治及神山縣治均在今會州城。金亦沿用遼之舊制。元將之“罷為神山站”。在今會州城遺址曾發現“惠州之印”和“神山縣印”。
《元一統志》載:“神山在惠州西南十三里,東西長十里,南北廣八里,中有古廟”。遼之澤州即金之惠州,其神山亦指大黑山。
清乾隆年間修訂的《飲定熱河志·山》稱大黑山為拜察山:“漢名神山,在平泉州屬喀喇沁右翼南一百五十里。”拜察為蒙語,一意為水源地,二意為險峻地形。在此應已後者為妥,因該山四周無任何水系發源。
遼之神山,今大黑山,位於會州城南十里的小寺溝街之南。為東北起於黑山口瀑河右岸,西南止於大吉口河左岸,延綿二十餘里的一條山脈的首端。山從瀑河右岸拔地而起,同右岸的桃山對峙。中間是四十餘米的斷陷帶,瀑河從中間湍湍流過。斷陷帶被稱為黑山口,遠近聞名,其東北的黑山口村也亦此而得名,村東的軍用機構也沿襲此名。大黑山海拔1004.7米,山陰陡峭,愈高愈險,頂峰有二十餘米長的危岩陡壁,方圓數米的山頂上有導航三角架一座,視野可及周圍數十公里。筆者曾由陰坡上山,達於頂峰,切實體會了一次登高“上去了,下不來”的感受。而山陽則較緩,並有幾條嶺向南延伸,均可沿嶺到達頂峰。大黑山為燕山山脈向北延伸地段,山體由石灰岩組成,遠望青黑,故名大黑山。
今大黑山之陽因立地條件差,降水量少,植被稀疏,無茂盛的森林。而山之陰東段則有大面積的黑松,夏秋之際多產松蘑、肉蘑,半山坡為蘋果、梨等各色果樹,山腳環黑山則是萬頃良田。黑山口兩邊的小寺溝鎮黑山口、南倉子、佟杖子、橋東等村利用該地優質的石灰岩資源,建立了數十個石灰窯,縣裡還在南倉子村建立了黑山水泥廠,為城鄉建設提供了大量的水泥、白灰等建材,為眾多的村民增加了收入。由於近百年來在黑山口瀑河兩岸大量開採石灰石,“黑山口”已拓寬至百餘米,瀑河大橋上,運輸車輛機器轟鳴,駱驛不絕,國家二級公路平(泉)鐵(門關)線亦經黑山口瀑河左岸南下。
大黑山山陰之下,雅圖溝河緩緩東流匯入瀑河。環山由東向西轉南依次為小寺溝鎮佟杖子、橋東、橋西、單家店等村,再南即為黨壩鎮的單家店、大吉口、山前等村。平青樂省級公路依次經過上述諸村。這些村除小寺溝街所對山上植被較好外,大黑山體多為裸岩,但各村均有廣闊、肥沃的土地。大黑山之陽,由黑山口而南除南倉子的山口自然村外,基本為南三家村轄區。《元一統志》所載神山“中有古廟”,遺址即在該村,為一娘娘廟,所建時間不詳,僅有殿一層,房三間,一林姓道士任住持。
大黑山還是一座古老的山,在黑山口大南山的老獾洞,發現了一批打制石器及燒骨,經考證為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距今5萬年左右,說明我們的祖先5萬年前就踏上了這片土地,生息、繁衍。可惜,老獾洞已被開採石灰石的農民破壞掉了。黑山口的亂葬崗子還發現有春秋時期的古墓群遺址。清康乾年間,在大黑山周圍,先後建有不少皇莊、王莊、官員莊頭、兵丁份地。如南三家的林姓莊頭、佟杖子的佟國府、小寺溝橋東一帶的高姓莊頭、大吉口的張姓莊頭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