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蟒,是亞洲岩蟒(Python molurus)的別稱,又稱黑尾蟒,是分布在南亞及東南亞的一種巨型蟒蛇。2009年其亞種緬甸蟒被確認為一個獨立物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印度蟒
- 別稱:黑尾蟒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綱:爬行綱
- 目:有鱗目
- 科:蟒科
- 屬:蟒屬
- 種:亞洲岩蟒
形態特徵,分類學,分布狀態,生活習性,生育,行為,其他,棲息地,進食習慣,毒性特點,保護狀態,
形態特徵
頭和頸的區分明顯,頭背除有對稱的大片鱗外,覆蓋的其他鱗片形小而多。頭小而狹長,頭頂略微平凹,頭部的鱗片小而多,吻部扁平而圓鈍,吻鱗1片,呈半月形,下唇鱗19—20片,上唇鱗10—12片,前2片上唇鱗和吻鱗具唇窩,對溫度特別敏感,能感知周圍環境大於0.026℃的溫差,與蛇的頰窩的作用相似。
成年的印度蟒平均能長達4米,體重約30-60公斤,其圍量更冠絕其它一般的蛇類。體型最長印度蟒的紀錄是5.85米長(紀錄者為西孟加拉邦的Cooch-Behar)。
印度蟒的鱗片平滑具光澤,頭部較為扁平,鼻端闊大並且向上方翹起。眼睛細小,擁有直線式的瞳孔,虹膜有明顯的金色斑點。其身體上有已經退化的殘肢,在肛門附近有相關痕跡,成短刺狀。
印度蟒的顏色偏向以白色或黃色為基調,配以大型點狀斑紋,體紋顏色以暗棕至泥黃色為主,體色及紋理根據各處分布地的不同而有著差異。
分類學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爬行綱
目:有鱗目
亞目:蛇亞目
科:蟒科
屬:蟒屬
種:亞洲岩蟒
分布狀態
生活習性
蟒亞科的蟒蛇無毒,它們大部分棲息在水邊,有的屬樹棲性動物,用纏繞窒息的辦法來措殺獵物。最大的可以吞下一隻小羊、小豬或者小鹿。不過,它們一般多食小的獵物,棲息在都市裡的蟒蛇還是滅鼠的能手。
生育
它們一窩可產下15—100個蛋,數量的多少由其體型的大小而定。孵化的時間大約在60—85天之間。蟒亞科蟒蛇行動緩慢,容易馴服。為了獲取它們的肉和皮,它們經常遭到人類的捕殺。
行為
印度蟒動作遲緩,平常性格頗顯怯懦,即使遇到危難也不擅長逃逸。行動路徑多以直線形式為主,移動時身體多呈直線狀。它們是相當優秀的游泳者,也會以水中為活動根據地,必要時更能於水中潛伏一段時間。不過雖然黑尾蟒有在水中短時間逗留的能力,但它們的主要活動地帶始終僅限於淺水或河邊位置而已。
其他
網紋蟒蛇亦屬蟒科蟒屬。這們看起來似乎比較溫柔苗條,但一般認為是現代世界上最長的一種蟒蛇,一般都有4米以上,級限值可達8米。網紋蟒蛇分布在東南亞一帶。它們常在城市裡出沒,特別是在河岸邊。據說在馬來馬西亞的薩里巴布島上,曾經吃過一個14歲的男孩。印度尼西亞也曾發生過這種事情。
棲息地
一條身處於印度蓋奧拉迪歐國家公園的黑尾蟒,正在地洞前方曬太陽。
進食習慣
黑尾蟒多隨意獵食哺乳動物、鳥類及爬蟲類等動物,在搜捕獵物時會展現出難得的活力,在狙擊獵物時會抖動尾巴並看準機會張口猛噬。若遇上具備相當體型的獵物,黑尾蟒便會以蟒蛇擅長的緊纏法勒死對手,通常以身體纏繞獵物僅一至兩圈,並催動肌肉施壓,已足以將獵物殺死。每次進食過大型獵物後,黑尾蟒的動作會比平日更為不願行動,若它在這種狀態下勉強行進,其身體可能會被體內未被消化的獵物的堅硬部份所撕裂。因此,如果黑尾蟒在剛進食的時候受到威脅或騷擾,有時候可能會將已吞下的食物嘔吐出來,讓身體重新靈活起來,方便從危機之中得以逃走。另外,在進食過大型獵物後,黑尾蟒可能會停止進食數周,而停食紀錄最久者甚至曾停食達兩年之久。目前尚未有人類被黑尾蟒吞食的報告。
毒性特點
無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