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靜靜地流著淚珠

黑夜靜靜地流著淚珠,這首詩的意象雖然簡單,卻蘊含廣泛,因為“黑夜”這一主體意象的所指在詩中是不明的,由此帶來了主題的多義性和模糊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黑夜靜靜地流著淚珠
  • 創作年代:十九世紀
  • 作者姓名:斯拉維伊科夫
  • 文學體裁:詩歌
基本信息,作品原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基本信息

【作品出處】《斯拉維伊科夫詩集》

作品原文

黑夜靜靜地流著淚珠,
它並不習慣於嚎啕大哭,
白晝已把黑夜遺忘,
白晝不知道怎樣了解對方,
同時也不想知道,
黑夜為何被永恆的憂傷籠罩。
當朝霞重新發出亮光,
小草上的夜露格外燦爛,
這是夜的淚水;每一滴夜露,
每一顆辛酸的淚珠,
都映照出白晝的笑顏,
然後無憂無慮、漫不經心地消亡。(吳笛譯)

作品鑑賞

斯拉維伊科夫既是一位詩人,也是一位批評家,曾經宣揚過“純藝術”理論,否定藝術與生活之間的內在聯繫。如果從詩人的這一立場出發,那么,這首詩被理解為對黑夜與白晝相互交替這一純粹自然現象的生動描述也未嘗不可。但是,正像詩人的創作與他的理論常常是矛盾的一樣,詩人對黑夜和白晝的人格化描述也總是讓我們背離這種簡單的理解,而將目光投向現實人性的世界,從而懷疑詩人的用意並不是意象的直陳,而是別有所指。我們困惑的是:“黑夜”為何要靜靜地流淚?詩人要用“黑夜”來隱喻什麼?“黑夜”與“白晝”的隔膜意味著什麼?如果進一步追問,則必然牽涉到詩人當初寫作的意圖是什麼的問題。然而,詩人已去,他的寫作目的無從得知;詩歌獨立於詩人之外,讓讀者自己去填補它的所指空白,去揣測詩句的內涵。我們可以把“黑夜”理解成失戀的少男或少女,他(她)被自己的戀人拋棄甚至遺忘,揮之不去的“永恆的憂傷”籠罩了他(她)的整個生活,內心的悲涼卻不被對方所知——因為對方已經“不想知道”,因而只能化作顆顆淚珠,在黑暗中靜靜滴落。對方的“笑顏”愈益透露著遺忘的殘忍,那愈益明亮的世界更是逼迫著、壓制著失戀者悲愁的自我,使失戀者越發渺小,乃至於可有可無。作這樣的解讀,這詩就成了失戀者的哀歌。我們也可以把“黑夜”理解為一位失意的青年,他徒有—‘身的才華和宏偉的抱負,在現實中卻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出路,那個喧鬧的塵世於他似乎是格格不入的,或許,他看清了那個明亮世界中的污穢與邪惡,沒有足夠的勇氣或者根本不情願將單純的自己投身於那個大染缸,於是只能躲在黑暗之中,悄悄淌著無人知道的淚水。世界將他遺忘也許是他的幸運。然而,這種處境無疑使他心酸。如此理解,這詩就是懷才不遇者的悲歌。
或許,我們也可以把這首詩視為一首逆境抒懷的政治詩呢。不過,如果從生活哲理來說,該詩可以直接被視為對人生中常常遭遇的漠視與遺忘的形象化表現。別人的漠視給我們帶來遺憾和痛心,而遺忘是要比憎慢還讓人苦痛的。如果是憎恨的話,我們還活在別人的記憶中,還存在著;一旦被遺忘了,那就如死了一般不存在,就像在白晝燦爛的笑容里發現不了絲毫夜的痕跡。在生活中,有多少曾經朝夕相處的人已經將我們遺忘,而我們又不知不覺中遺忘j,多少夥伴與朋友?詩人似乎在告訴我們:人生中充滿丫各種漠視、輕蔑和遺忘,許多時候人仰]都是選擇默默承受,像詩中的一樣,有著自我犧牲的隱忍,留下些許的感慨與無奈。無論生命中的輕與重,我們都得獨自擔當,無法逃逸。

作者簡介

佩特科·雷科夫·斯拉維伊科夫(1827–95 年)是19世紀保加利亞最著名的文藝人物之一。 他是一個詩人、政治評論家、翻譯、編輯、戲劇家和民俗學者。 他熱切地相信國家復興運動的理念,他在許多著作中也反映了他渴望保加利亞人民能受教育,並能從奧斯曼土耳其獲得政治和宗教的獨立。 斯拉維伊科夫最受歡迎的作品是他的幽默日曆,裡面包含了多種寫作體裁,包括詩歌、消遣小品和占星術。 這些日曆,同斯拉維伊科夫的報紙Gaida(風笛)一起,是保加利亞幽默與諷刺寫作的基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