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嘴鷗體長320~360mm。頭部上頸和嘴均為黑色,眼下有白色小斑;背、肩、羽和腰為淡青灰色;下頸、胸、腹、尾為白色。第一枚初級飛羽先端為白色,第二、三枚為黑色,先端有白斑。黑嘴鷗特產中國,僅2000餘只,並且絕大多數分布於盤錦。但其生存地的葦盪、鹼蓬等濕地卻在日益萎縮,亟待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黑嘴鷗
- 拉丁學名:Larus saundersi
- 別稱:黑嘴鳥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索動物亞門
- 綱:鳥綱
- 目:鷗形目
- 科:鷗科
- 屬:鷗屬
形態特徵,習性,相關信息,主要棲息地,最大棲息地,最北棲息地,最多繁殖地,最大繁殖地,成活率最高處,居留期最長處,保護措施,
形態特徵
黑嘴鷗(Saunder’s Cull)是東台市沿海灘涂的留鳥,亦是國際特別保圖上護鳥種,被列入國際鳥類保護委員會編寫的《瀕危物種動物紅皮書》中。黑嘴鷗體長32厘米左右,成鳥頭戴“黑帽”,墨色的嘴巴,渾身玉羽銀翎,在陽光下,如同盛開的黑蕊白朵花兒一般漂亮。可發出尖厲的eek eek叫聲。
習性
黑嘴鷗 由於數量稀少,分布狹窄,人們對其生活習性了解不多。它們棲息於河川、湖泊、沼澤地區,盤錦的蘆葦和鹼蓬濕地是黑嘴鷗十分理想的繁殖地,每年3月末,它們成群結隊遠渡重洋,從日本南部、韓國、香港、台灣等越冬地飛回盤錦、雙台河口準備繁殖後代。
4月底,處於繁殖期的黑嘴鷗集群於鹼蓬灘涂,用乾枯鹼蓬的莖編築簡單的皿(盤)狀巢。築巢任務由雄雌鳥共同進行。每窩產卵3~5枚,卵呈粉綠色,具黑褐色點狀塊斑,大小約50×35mm(見上圖),孵卵的任務由雌雄親鳥輪流承擔。在平坦的灘涂上、海陸邊緣,有豐富的食物供它們餵養自己的幼雛。千百萬年來,就是這樣“悠閒無塵跡,天地一沙鷗”。
相關信息
據說,中國北宋年間(960-1127)的著名詩人李商隱在他的花園中飼養了五種珍禽,其中之一是一種頭部和喙均為黑色,而在眼後生有一道顯著白色半圓的黑嘴鷗。
然而,儘管從18世紀至今,有數以百計的記載、圖畫和詩文表明這種鷗禽曾經頻繁出現在中國境內,到李商
隱的故鄉及黑嘴鷗附近地區探尋這種鳥兒蛛絲馬跡的鳥類學家卻一再失望地空手而歸。
直到1871年的冬天,一位名叫羅伯特·斯汶霍(音)歐洲探險家聲稱在廈門沿海地區看到了這種鳥類和它們的巢穴,並將它命名為“閒步鷗”,(Saunter’s gull)。13年之後,又有一名法國探險家自稱在俄羅斯的貝加爾湖附近兩次見到它。遺憾的是,打那之後的一個多世紀,黑嘴鷗成功的避過了全世界鳥類學家和探索者的熱切搜尋,沒有任何人知道這種鳥類的棲息地、習性和繁殖規律。
上個世紀70年代,有訊息傳出說在蒙古界內出現了黑嘴鷗的蹤跡,研究人員搜尋它的熱情再度高漲。一些專業鳥類學家滿懷希望地定期前往蒙古進行實地勘察,卻終究一無所獲。
接下來的搜尋工作仍然毫無結果,於是,世界自然(香港)基金會的執行總裁,鳥類學家大衛·梅爾維里(音)正式宣布:黑嘴鷗是世界上最稀有的鷗禽,其聚居地點仍然不為人知。
事情終於發生轉機是在1988年春天。到中國江蘇省鹽城的沿海沼澤地研究水鳥的史澤榮(音)帶回了黑嘴鷗及其蛋和巢的標本。他的發現,無疑是20世紀鳥類學研究史上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繼史澤榮取得的突破之後,1989年5月22日,中國遼寧省盤錦市興隆台區的雙台河口自然保護區濱海灘涂的工作人員梁禹(音)在當地找到了兩個黑嘴鷗鳥巢和四顆鳥蛋。
然而,翻開國內外鳥類專著,缺少黑嘴鷗的記載,其繁殖也一直是個謎。黑嘴鷗的發現,為拯救這一瀕危種群,為在全球範圍內從事鳥類研究等提供了可靠的科學依據。正如英國某廣播電台稱:“這一發現是本世紀鳥類學研究的重大事件。”美國、日本、德國等國的鳥類學家也先後提出與我國合作研究的意向。
黑嘴鷗,有蹼而不下水游弋,這是它們區別於其他鷗類的重要生態特徵。它具有較強的飛行能力,能毫不費力地迎風飄舉或順風滑翔。“風雲一任飄”,是人們誇讚其高超的飛行技巧的詩句。
黑嘴鷗主要繁殖地在江蘇東台蹲門口,巴斗山一帶灘涂。巢置於地表,每次產2枚~4枚洋梨形卵。孵卵期大約21天,幼鳥為早成鳥,但孵出後留巢待哺,習性又似晚成鳥。黑嘴鷗嗜食魚、蝦、貝類及各種昆蟲等,對農作物生長有益。它們還喜食人類的棄物及動物的屍骸和其他種種不潔的東西,堪稱灘涂“清道夫”。黑嘴鷗姿容優美,每當它飛翔在湖畔海濱之時,風姿翩翩,為人們所喜愛。
在無垠的大海上,黑嘴鷗是漁民的好夥伴。“幾群滄海上,清影日蕭蕭”,那景象該是何等壯觀!它們不但讓出海的人們忘卻漂泊的寂寞和單調,而且還能振作人們不畏航程險惡、勇往直前的精神。在海上迷航的時候,或者濃霧瀰漫的時節,觀察鷗群的飛行方向,就容易正確地找到港口。無怪乎遠航的人們見到它們備感親切。因此,黑嘴鷗還堪稱是出色的海上導航員呢。
主要棲息地
最大棲息地
黑嘴鷗僅分布於東北亞地區,其越冬地分布於中國南部沿海地區,包括香港、台灣、越南、日本、韓國;其繁殖地除在韓國有少數種群數量外,主要分布在中國江蘇鹽城自然保護區、山東東營黃河口國家黑嘴鷗級自然保護區、遼寧雙台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遼寧丹東鴨綠江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中,位於盤錦境內的遼寧雙台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棲息的種群數量最多,6000餘只,占全球種群分布數量8000餘只的70%以上。
世界上最大的黑嘴鷗繁殖地
據多年在盤錦境內對黑嘴鷗的調查研究發現,黑嘴鷗主要棲息在盤錦境內南小河濕地、十里西、流子溝、人工島以及外圍灘涂等地,共有9平方公里的面積,超過了世界其他任何一個黑嘴鷗繁殖地面積,是當之無愧的世界上最大的黑嘴鷗繁殖地。
最北棲息地
目前黑嘴鷗的繁殖分布主要在亞洲東部的沿海區域,在我國分布的地區主要有遼寧省的盤錦市、錦州市和丹東市、河北省的秦皇島市、天津市、山東省的東營市、江蘇省的鹽城市、連雲港市、浙江的玉環、溫嶺、椒江、奉化、鎮海、福建沿誨、廣東省的汕尾市、廣西省的合蒲縣、香港、台灣等地;國外見於韓國、日本、越南等地;在這些分布區域中以遼寧省盤錦地區為黑嘴鷗分布的最北界。
最多繁殖地
據研究,黑嘴鷗的築巢類型有7種,即鹼蓬灘涂巢、白刺鹼灘巢、大米草灘涂巢、潮溝灘涂巢、檉柳灘涂巢、蘆葦灘涂巢、水面巢。在盤錦,除沒有大米草灘涂巢類型外,其餘6種類型均有分布。
最大繁殖地
據調查研究,在其他繁殖地見到的黑嘴鷗巢間距最小距離不低於10米,而在雙台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測量到的黑嘴鷗巢間距不足30厘米。有時在2平方米的範圍內可見到2—3個黑嘴鷗巢。僅在南小河2.6平方公里的鹽性濕地內就有2831隻黑嘴鷗築巢繁殖。
成活率最高處
保護區的科技人員在1991年、1996年、1997年間對雙台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繁殖的黑嘴鷗進行了調查
研究,其中對在繁殖期的黑嘴鷗的巢、卵、雛鳥進行調查研究,1991年黑嘴鷗出生率為67.4%,雛鳥成活率為86.6%;1996年黑嘴鷗出生率為63.1%,雛鳥成活率為82.04%;1997年黑嘴鷗出生率為52.8%,雛鳥成活率為84.3%。三年平均分別為61.17%和84.3%,均高於其他黑嘴鷗繁殖地。
居留期最長處
盤錦作為黑嘴鷗繁殖地,每年3月中旬迎來遷徙的黑嘴鷗,4月下旬黑嘴鷗進入繁殖期,6月中旬出雛達到高峰,到7月中旬繁殖結束,10月底黑嘴鷗遷離盤錦,時間跨度7個月之久,與停歇地和越冬地相比較盤錦是黑嘴鷗居留時間最長的地方。
保護措施
1990年,在剛剛確定雙台河口兩岸是黑嘴鷗繁殖地的時候,大部分黑嘴鷗都在遼河東岸繁殖。後來因為種種原因,黑嘴鷗繁殖地逐漸遷移到遼河西岸的南小河地區。而今年以來,隨著南小河地區蝦農引海水發展養蝦生產,海水灌進使得黑嘴鷗賴以繁殖棲息的一大片灘涂淹沒。據估計,大約有幾百個黑嘴鷗巢被破壞,甚至有一些幼鳥被淹死。另外,在保護區核心區的南小河,還有農民搬到這裡居住,他們在這裡撿拾鳥蛋,捕魚、采蘭蛤、挖沙蠶,而這些都是黑嘴鷗的食物。人們的這些行為無疑對黑嘴鷗的繁殖棲息地造成了破壞,加劇了黑嘴鷗種群的生存與發展環境的惡化。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