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黑喉織布鳥雄鳥
夏羽額至頭頂輝金黃色,兩側為粗著的貫眼紋,沿頭頂金黃色一直向後延伸至後頸相連,將頭頂金黃色包圍。背、肩暗褐色,羽緣較淡,腰和尾上
覆羽淡褐色。尾褐色,兩翅暗褐色,羽緣棕色,頭側和
眼先褐色。頦、喉白色或蒼白色,胸黑色,其餘下體為暗淡的茶黃色,下胸和兩脅較暗具褐色縱紋。
冬羽前額和頭頂暗褐色,羽緣較淡,一條長而窄的金黃色眉紋從前額向後一直延伸到耳覆羽,上體和翅暗褐色具寬而明顯的茶黃色或棕色羽緣,髭紋暗褐色,其上有一黃色斑,眼上有一淡黃色斑,頸側有一亮黃色斑。頦、喉淡黃色,胸暗茶黃色,基部黑色常或多或少顯露出來,經過一段時間的磨損後胸即全為黑色。
雌鳥和雄鳥冬羽相似,但黃色部分雌鳥淡弱,胸部亦不及雄鳥黑。
幼鳥和雌鳥相似,但頭部無黃色,下體縱紋較明顯。
虹膜淡褐色,嘴珍珠白色或淡淺藍色,腳淡肉色或黃肉色。
大小量度:體重♂20克,♀17克;體長♂125-140毫米,♀120毫米;嘴峰♂14-16毫米,♀15毫米;翅♂63-65毫米,♀64毫米;尾♂44-46毫米,♀44.5毫米;
跗蹠♂19-20毫米,♀20毫米。(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棲息于山腳和平原地帶的河谷、沼澤、湖泊、蘆葦塘和農田等潮濕地帶,不喜山地和森林,是一種遊蕩性很大的平原、草地、沼澤和農田鳥類。
生活習性
留鳥,作季節性遊蕩。多成群活動,尤其是秋冬季常結成大群,有時結群多達百餘只,偶爾也與其他織布鳥混群。晚上成群棲息在一起,在蘆葦叢或草叢中過夜。多在草叢或蘆葦叢上,很少到地上活動和覓食。性活潑,頻繁的在草叢間跳來跳去,並不時發出類似“tsi-tsi-tsi”或“zweee-ee-eh”不斷重複的叫聲,繁殖期間常常一隻雄鳥鳴叫,立刻引起其他雄鳥也加入。
主要以草子、穀物和其他植物果實與種子為食,繁殖期間也吃部分昆蟲和小型軟體動物。
分布範圍
分布於孟加拉國、不丹、中國、印度、尼泊爾和巴基斯坦。
繁殖方式
繁殖期5-8月。成鬆散小群在一起營群巢,每個巢各有3-4個或4-8個巢集中在一起,彼此靠的較近,各巢之間保持一定距離。巢築於生長在水中或靠近水邊的蘆葦上或高的草上,營巢由雄鳥單獨承擔。巢呈橢圓形或梨形,結構精巧。雄鳥先將蘆葦葉或草葉用嘴撕成條,然後用撕成條的蘆葦葉編織成巢,上面有一短的管道作為出入口。巢多置於結實的蘆葦莖或草莖上,為了使巢牢固,雄鳥將數枚蘆葦莖和草莖捆在一起,然後再在其上築巢,5-6天即可完成。當雄鳥獨自完成一半以後雌鳥才光臨,雄鳥立刻興奮不已激動地抖動雙翅,然後飛到雌鳥跟前,緊緊地靠近雌鳥,同時將嘴尖朝下,最大限度的將頭頂金黃色展示與雌鳥,向雌鳥求愛。每窩產卵3-5枚,多為4枚或3枚。卵淡白色、光滑無斑,大小為18.1-22.4毫米×13.5-15.3毫米。雌鳥單獨孵卵,孵化期15-18天。雌鳥開始孵卵後,雄鳥又開始建第二個巢,再招引另外的雌鳥。雛鳥由雌鳥餵養,在巢期15-17天。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