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喉小鸊鷉

黑喉小鸊鷉

這是一種小型水鳥(25~27cm)。非繁殖期呈暗灰色,在嘴基部有初露伯白色橢圓形片皮膚。在繁殖期,頭部呈有光澤的栗黑色,從眼後到脖子處有豐富的延伸線。當接近時,它常潛入水下。分布和棲息地:澳大利亞的淡水池塘和小型水域,偶見於亞太地區和紐西蘭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黑喉小鸊鷉
  • 拉丁學名:Tachybaptus novaehollandiae
  • 別稱:黑喉鸊鷉、黑喉小鷿鷈、澳大利亞鸊鷉
  • :動物界
  • :鳥綱
  • :鸊鷉目
  • :鸊鷉科
  • 分布區域:太平洋諸島嶼,華萊士區東、巴布亞紐幾內亞以西,澳大利亞和紐西蘭
  • 命名時間:Stephens, 1826
  • 英文名稱:Australasian Grebe
外形特徵,分布範圍,生活習性,生長繁殖,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這是一種游禽,身長25~27cm。非繁殖期呈暗灰色,後頸部常有一塊棕紅色羽毛,在嘴基部有初露伯白色橢圓形片皮膚。在繁殖期,頭部呈有光澤的栗黑色,從眼後到脖子處有豐富的延伸線。臀部有白色絨羽。嘴形直,側扁,具尖端;鼻孔透開,而位近嘴基;翅短小,具12枚初級飛羽,第1枚殘留,次級飛羽缺第5枚。尾僅具一些短軟的絨羽,或幾乎沒有。兩腳位近臀部。跗蹠側扁,適於潛水;四趾均具寬闊的瓣蹼;爪鈍而寬闊,中趾的內緣呈鋸齒狀,後趾短小,位置較其他各趾為高,或則付缺。體羽短而稠密,饒有抗濕性;羽具副羽,尾脂腺被羽;兩性相似。頭骨為裂齶型和全鼻型;並缺基翼突;消化系缺盲腸;雛為早成性。
黑喉小鸊鷉黑喉小鸊鷉

分布範圍

分布於太平洋諸島嶼(包括中國的台灣省、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爪哇島以及巴布亞紐幾內亞。),華萊士區(指傳統的華萊士線(從棉蘭老島的東側海域經望加錫海峽至巴厘島與龍目島之間)以東、巴布亞紐幾內亞以西的區域,包括印度尼西亞的蘇拉威西島、努沙登加拉群島、西南群島、摩鹿加群島(馬魯古群島)、東帝汶等島嶼。),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包括澳大利亞、紐西蘭、塔斯馬尼亞及其附近的島嶼。)
黑喉小鸊鷉分布圖黑喉小鸊鷉分布圖

生活習性

棲息於淡水湖泊、沼澤的植物叢中,幾乎終生在水中生活,常集群棲住。不善飛翔。游泳時不用翅而以腳,極少行走在地上。食物主要包括小魚和水蟲,捕食時通常在深水區潛水,偶也在水面尋食。
黑喉小鸊鷉黑喉小鸊鷉

生長繁殖

它們繁殖時在水邊草叢中築浮巢,用蘆葦、雜草和一些粘土做成。卵每產2~7枚,色白,多為污物所染。雌雄輪流孵卵。卵約孵25天而出雛。雛屬早成性,全身密生絨羽,能自由活動,在雛鳥孵出2~3周的時間,親鳥常把雛鳥放置背上,受驚潛水則把它們挾在翅膀底下。
黑喉小鸊鷉黑喉小鸊鷉
黑喉小鸊鷉黑喉小鸊鷉

保護級別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