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長而寬,極側扁;頭背凹入。背緣窄;腹緣有完整之棱鱗,共約29-32個。產量不多,較不具經濟價值。但仍可供鮮食。一般以流刺網捕獲。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印度、新加坡,北至大陸東海及中國台灣,南至阿拉夫拉海等皆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黑口鰳
- 界:動物界
- 科:鋸腹鰳科
- 棲息深度:5 - 20米
基本信息,形態特徵,棲所生態,漁業利用,分布,
基本信息
黑口鰳
中文名:黑口鰳
學名:Ilisha melastoma
英文名:Clupea indicus, Clupea melastoma, Ilisha brachysoma, Ilisha ditchoa, Ilisha indica, Ilisha micropus, Pellona brachysoma, Pellona ditchoa, Pellona micropus, Platygaster verticalis
俗名:黑口鰳短鰳,印度鰳,圓眼仔
科名:Pristigasteridae
科中文名:鋸腹鰳科
同種異名:Clupea indicus, Clupea melastoma, Ilisha brachysoma, Ilisha ditchoa, Ilisha indica, Ilisha micropus, Pellona brachysoma, Pellona ditchoa, Pellona micropus, Platygaster verticalis
瀕危狀態: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棲息環境:河口、近海沿岸
棲息深度:5 - 20米
最大體長:17 cm
有毒囑墓魚類:否
經濟性:是
食用魚類:是
觀賞魚類:否
形態特徵
體長而寬,極側扁;頭背凹入。背緣窄;腹緣有完整之棱鱗,和牛她踏共約29-32個。頭中大,側扁。吻短鈍,上翹,吻長明顯短於眼徑。口略小,向上傾斜而近垂直;上頜骨末端圓形且不延長,僅可達瞳孔之下方;下頜的前端向上突出;兩頜、齶骨及舌上具細齒;鰓耙稀疏,第一鰓弓下枝鰓耙數22-24。體被圓鱗,鱗中大,易脫落,側線鱗數51-52枚。汗多棄背鰭起始於體夜糠遷仔後部,具16-17軟條;臀鰭長,具59-61分枝之軟條;無腹鰭;尾鰭叉形。體背藍褐色,體側銀白色;口緣黑色;鰓蓋後上角具一暗色斑點。各鰭淡色,背、胸鰭上部及尾鰭後部具暗斑。
棲所生態
為淺海中上層洄游魚類。游泳速度快,喜群居。白天多活動於中下層水域,黃昏、晚上、黎明或陰天則活動於中上層水域。有時可進入河口域,甚至低料臭戰鹽度的水域。主要浮游甲殼類動物為食。
漁業利用
一般個體較少,產量不多,較不具經濟價值。但仍可供鮮食。一般以流刺網捕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