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前角魨

黑前角魨

學名Pervagor melanocephalus)為單角魨科前角魨屬魚類。分布於紅海、印度洋至太平洋中部斐濟群島等熱帶海區、南至澳大利亞、北至日本以及西沙群島等,屬於暖水性魚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黑前角魨
  • 拉丁學名:Pervagor melanocephalus (Bleeker,1853)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硬骨魚綱 Osteichthyes 
  • :魨形目 Tetraodontiformes
  • :單角魨科 Monacanthidae 
  • :前角魨屬 Pervagor
  • :黑前角魨 P. melanocephalus
  • 二名法:Pervagor melanocephalus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測量標本3尾,體長91~99 mm,采自西沙群島趙述島及海南島沿海。
背鰭Ⅱ,29~32;臀鰭27~30;胸鰭10~12;尾鰭1+10+1。
體長為體高1.9~2.0倍,為頭長3.3~3.5倍。頭長為吻長1.3~1.4倍,為眼徑3.7~3.8倍。
體長橢圓形,腹緣圓弧形,背緣淺弧形。尾柄短而側扁,尾柄高為尾柄長的2倍。頭中大,側視似三角形。吻稍尖突,背緣明顯凹人。眼中大,位高,眼間隔隆起。鼻孔小,每側2個,位於眼前方。口小,前位。上下頜齒楔狀,外緣棕色,上頜齒2行,外行每側3個,內行每側2個,前方一枚尖形,後方一枚有凹刻;下頜齒單行,每側3枚。鰓孔小,側中位,稍傾斜,下端與眼後緣相對。
鱗片小而粗糙,每一鱗片基板上的鱗棘基部合併,頂端具3~7棘,排成1行,居中的1枚棘稍粗壯且長,各鱗棘的棘尖均朝尾部方向彎曲,猶如戟一樣。頭部鱗棘粗壯且短,棘數較多;軀幹部背部與腹部的鱗棘相似,腹部的棘數稍少,體側中央的鱗片清楚可辨認;尾柄部的鱗棘特別細長,呈剛毛狀,基部也合併,棘尖向兩側伸展。
背鰭2個,第一背鰭具2鰭棘,第一鰭棘強大,起點在眼中央前方,鰭棘長度約與頭長相等,前緣有許多細粒狀小棘,鰭棘後側緣各有1排倒行的強棘,每側約15~16枚,兩側倒棘相對排列;第二鰭棘細弱,隱於背中溝的皮膜下;鰭棘後的鰭膜中大。第二背鰭延長,起點在肛門前上方,前部鰭條不高起。臀鰭與第二背鰭同形,起點在第二背鰭第八、九鰭條下方,前部鰭條不高起。胸鰭短,圓形,側中位略偏下。腹鰭合為1鰭棘,由3對特化鱗組成,連於腰帶骨後端,能活動,鰭棘的兩側具5~6枚倒行的強棘。尾鰭較短,圓形。
液浸標本黑褐色,鰓孔上方有1大黑斑。第二背鰭及臀鰭均灰褐色,鰭上有許多黑褐色斑點,連成6~7縱行條紋。胸鰭灰褐色。尾鰭灰褐色,後緣橘紅色,鰭的外緣有黑褐色斑點,連成5、6條橫行條紋。

生活習性

黑前角魨為暖水性魚類,個體不大,一般體長在100 mm左右。

分布範圍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我國產於南海及台灣南部岩礁海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