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陽作詩

《黎陽作詩》是魏晉朝詩人曹丕的作品之一。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黎陽作詩
  • 創作年代:魏晉
  • 文學體裁:排律
  • 作者:曹丕
詩詞正文,注釋,白話譯文,作者簡介,

詩詞正文

朝發鄴城[1],夕宿韓陵[2]。霖雨載塗[3],輿人困窮。
載馳載驅[4],沐雨櫛風[5]。舍我高殿,何為泥中[6]。
在昔周武[7],爰暨公旦[8]。載主而征[9],救民塗炭。
彼此一時[10],唯天所贊。我獨何人,能不靖亂。

注釋

[1]鄴城:古都,舊址在今河北臨漳西南鄴鎮之東。漢屬魏郡所治。漢末又先後為冀州,相州所治。曹操打敗袁紹後,據之為基地,後為魏都。
[2]韓陵:韓陵山,在今河南安陽東北,為自鄴城到黎陽的必經之地。
[3]霖雨:久雨。載塗:指道路泥濘。
[4]載馳載驅:意為又馳又驅,緊急行走。
[5]沐雨櫛(zhì)風:形容辛苦奔波,飽經風雨。
[6]何為泥中:為什麼竟在泥水中奔波呢!
[7]周武:周武王姬發。曾興兵討伐殷紂王,建立周朝。武王是其死後的諡號。
[8]暨(jì):及,到。公旦:即周公姬旦。周武王之弟。武王死後,年幼的成王即位,由周公攝政,使周王朝政權得以鞏固。
[9]載主而征:周武王帶領諸侯起兵討伐殷紂王時,載著周文王的牌位,表示乃奉父命而伐,不敢自專。
[10]彼此:當年的武王伐紂和今天的進軍黎陽。

白話譯文

曹丕帥兵朝發鄴城,舊址在今河北臨漳西南鄴鎮之東,漢屬魏郡所治,漢末又先後為冀州,相州所治。曹操打敗袁紹後,以鄴城為基地,作為魏都,與長安、譙、許昌、洛陽合稱五都。晚上兵營扎在韓陵山,韓陵山在今河南安陽東北,是自鄴城到黎陽的必經之地。當時陰雨連綿,道路泥濘,軍隊人困馬乏。軍隊又要急行軍,奔波辛苦,飽經風雨。為什麼放棄了高處比較乾的地方,非要在泥水中奔波啊?周人姬發曾興兵討伐殷商帝辛,建立了周朝,姬發死後,年幼的成王即位,姬發之弟周公姬旦攝政,使周王朝政權得以鞏固。周人姬髮帶領諸侯起兵造反,與殷商帝辛作戰時,載著他父親姬昌的牌位,表示是奉了父命,用其蠱惑人心,激勵士氣,號稱是救民於水深火熱之中。當年姬發與帝辛作戰和今天我帶兵進軍鄴城,都是授意於上蒼的天命。這樣的重任捨我其誰,我當不遺餘力收拾這天下亂局。

作者簡介

曹丕(187-226)三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魏朝的開國皇帝。字子桓。公元220-226年在位,廟號高祖(《資治通鑑》作世祖),謚為文皇帝(魏文帝),葬於首陽陵。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武帝曹操與武宣卞皇后的長子。由於文學方面的成就而與其父曹操、其弟曹植並稱為“三曹”。少有逸才。多技藝,善騎射、好擊劍。公元217年(建安二十二年),被立為王世子。公元220年(延康元年),繼位為魏王、丞相、冀州牧。當年十月,逼迫漢獻帝禪位,登基為大魏皇帝。愛好文學,並有相當高的成就。其《燕歌行》是中國現存較早的文人七言詩;他的五言和樂府清綺動人;所著《典論·論文》,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