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氏陽戲

黎氏陽戲

黎氏陽戲是貴州省正安富家坪黎姓人家獨有的一種戲劇,既有神話色彩的許願還願,也有娛樂成分的戲劇性表演,在寄託人們美好願望的同時給大眾帶來娛樂和藝術享受。黎氏陽戲在當地傳承幾百年,通過表演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穀豐登,深受當地村民喜愛。如今,這項傳承幾百年的民間戲種正著手準備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黎氏陽戲
  • 發源地:貴州
  • 代表人物:黎天強、黎天星
歷史淵源,發展曲折,特色,唱腔獨特,樂器獨特,表演獨特,劇目獨特,史料記載的相關傳說,當地陽戲節由來,梅祖師傳奇:法術斬二兒,

歷史淵源

黎氏陽戲的發源位於貴州正安縣城東南約53公里的中觀鎮,桂花村是中觀鎮的一個行政村,地處偏遠,周圍高山懷抱,民風淳樸。每年的春節,村民們會自發的搭台唱戲,熱鬧非常。
黎氏陽戲有著悠久的歷史,就其來源,得從唐朝說起:傳說公元五百多年前,李世民母親忽然病重,雙目失明,世民朝夕臨床伺候,並寫下榜文,何人救得母親復明,重金酬謝。次日後並無一人摘榜。第三日,有一乞丐摘榜,攜榜文走上金鑾寶殿。此人姓王,手捧金牛,衣衫襤褸,只說混沌初開,國泰民安,不提治病,本以為李世民會大怒,不料不李世民早已識得此人並非凡夫乞丐,不但沒有怪罪還賜他瓜皮帽一頂、玉竹竿一根。李世民的智慧和孝心感動了他,乞丐用手中的玉竹杖畫了一個太陽,放在他母親床前,並叫他只要許下願望,按照特定的形式做法式,母親的病就能康復。極具孝心的李世民照做了,母親很快雙目復明,疾病痊癒。那個做法的形式就是現在的黎氏陽戲前身,由於當時王先生畫了一個太陽,故得名陽戲。在後續的發展中不但帶有神話的許願還願,還增添了藝術和娛樂性。既能寄託人們的美好願望,還能給大眾帶來藝術享受和娛樂,黎氏陽戲也就這樣傳承了下來。

發展曲折

黎氏陽戲源於唐朝,從唐朝至宋朝間的祖師由於年代久遠已無從查證,現有載的是宋宗皇師祖陳法惠,從宋朝至今已傳承27代,其中陳法惠到梅法通傳承十三代,黎氏傳承十四代,黎氏傳承至今,不傳外姓演員,不傳女性演員。
黎氏傳承時期經歷了文革的破四舊、推廟宇,面對巨大的壓力,黎天強、黎天星等傳人為保護陽戲,晚上將書籍、面具、衣物等藏於山洞之中,儘管如此還是有部分衣服等丟失,直到文革後才將藏於山洞的道具移至家中。改革開放後,黎氏陽戲又重見光明,黎氏傳人們白天忙於農活,利用夜間時間辛苦排練。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1990年,貴州省舉辦第一屆民族民間藝術節,黎氏陽戲應邀參加,由於演出獲得了省內外專家好評(1990年5月1日的文化導報有刊登過歷史陽戲班的劇照),當時甚至有計畫有安排去國外演出,只可惜由於多方原因未能成行。此後,由於地處偏遠,黎氏陽戲並沒有得到政府的重視和媒體的關注,封閉在當地到至今二十幾年默默無聞,戲組只是每年春節或6月6日陽戲節的時候在當地表演(搭建舞台等費用是村民自籌),雖然生活條件艱苦,演員們還是堅持在沒有一分報酬的前提下排練、演出,是對藝術的追求,也為把黎氏陽戲傳承下來。
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年輕一代外出打工,老一輩的演員們也逐漸老去,第十四代傳人意識到黎氏陽戲瀕臨失傳,為把陽戲發揚光大,黎氏傳人於2014年2月9日在當地舉行了有史以來最大型的演出,邀請縣文化局和十幾家媒體親臨現場觀看,現年79歲老演員把情竇初開的金台公主(仙女)演的出神入化,媒體的報導加政府的重視使黎氏陽戲再次看到希望的曙光。縣文化局正著手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
如今的黎氏陽戲傳承依然面臨嚴峻的挑戰,比如,戲服由於年代久遠而破破爛爛、在當地沒有固定的舞台,每次表演都是自籌資金臨時搭建等等。

特色

“黎氏陽戲”是不同於安順地戲、銅仁儺戲的另一種貴州民間原生態文化。地戲在院壩、草坪演唱,而黎氏陽戲大部分角色須戴傳統面具,演員是地地道道的農民,保持原生態。黎氏陽戲的其他獨特之處還在於:

唱腔獨特

唱腔分九板十三腔。
唱腔有: 四柱腔、半柱腔、大喊腔、財神腔、唆綱
腔、趕路腔、掃墓腔、先鋒腔、聶耳腔、蟬 腔、狀元飛
腔、鎖蘭芝腔、哭喪坡腔、悠明腔、勸酒腔、造船腔、大
香爐腔。唱腔主要按人物、劇情、生旦淨醜、老中少而定
音。有高音、低音、喔音、喉音、鼻音。例:(財神排子
高低起伏很大,非常明朗,很有特色。)
九板有: 提板、接板、鎖板、快板、教板、數板、
金錢板、哚哚板、雲牙板。

樂器獨特

樂器節奏長老燕、鐮刀把、鬼挑擔、旦角鑼、麻雀鬧林、大車頭、小車頭、龍燈頭、三板、四面井、撲燈蛾、一斤、二牛、三王、四安、五井、六道、大麼二三、乾殼、牛造欄。
樂器有: 鈸、大鑼、大鼓、小鼓、邊鼓、勾鑼、點子、鉸子、尺子、叫口、牛角、嗩吶、笛子、哨子。

表演獨特

黎氏陽戲表演很有特色,集地方儺戲、花燈綜合一體的表演方式,表演中全用地方語言,百姓演員,民間歌舞,步伐、身段、手法。在日常生活中提取精華和陽戲藝人積累的經驗相結合而成。比如說:哭嫁、穿針、砍柴、打豬草、採茶等。陽戲表演藝術充盈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鄉土氣息,地方原生態十分鮮明。
手法、步伐、眼法、表白也有地方特色。
表白是當地方言土話為主,陽戲表演特別講究手法,有拱手、胡手、尊手、剪手、勾手、曲手、虎掌、疊掌、猴拳。
步伐有正旦步、丫環步、小旦步、四方步、十字步、丁字步、蹉步、騰雲步、門檻步、猴步、龜步、蛙步、小丑步、小生步、皇生步。
眼法分:鼓眼、翻眼、斜眼、哭眼、鳳眼。
表情分:喜、怒、哀、樂、悲、恐、驚。根據劇目情景靈活運用和不同人物狀態非常完美獨特。

劇目獨特

劇目分大戲、小戲。
大戲須三天三夜才能完成一部戲,小戲則一小時左右。其陽戲中上圓台就是大戲,劇目有賜福戲、招財戲、祝壽戲、狀元戲、婚喜戲、送子戲、喪家孝戲、登殿戲、子童戲、儺甲戲、花戲(三討、三飄船、傻四放牛、安安送米、陳氏磨媳、陳世美不認前妻、騎龍下海等)等。黎氏陽戲劇目很多,連續演出一個月不會重複。他主要反映農村普通家庭生活、勞動故事、愛情故事和人倫道德。深受民間喜愛。
劇情獨特:陽戲是正安傳承最早的一部民間戲,分上中下圓台。主要敘述,李天佑、李二郎、泥近環這三個人物間的愛情、恩怨,將每個角色的喜怒哀樂刻畫得淋漓盡致。內容懲惡揚善、慶五穀豐登、祈風調雨順、頌平安吉祥,內容積極健康,是貴州極其寶貴、不可再生的民間傳統文化資源,拯救並傳承已刻不容緩。

史料記載的相關傳說

當地陽戲節由來

宋宗皇師祖陳法惠,生至宋皇年間(生日無記載),他法術精通,儺藝超群。一年天干數月,百姓顆粒無收,當地農民盼他請水下雨救急災民。祖師陳法惠叫上徒弟冉祖傳、王法建,命二人將生雞蛋七個放入石臼舂七天七夜,雞蛋毫無破損,便擇下吉日,去正安縣流渡鎮老龍洞做請水法式。祖師身背寶劍,腰胯牛角,手提雞蛋,進洞前將魂魄藏於鞋內,赤腳做法,令二徒不管發生什麼,都要緊按雙鞋,不得有誤。他一個雞蛋破一門。打進第七門時,洞外藏魂那雙鞋彈跳加劇,二徒見此情景,一時緊張疏忽,將手放開。鞋上下跳動不停,祖師心跳加快,活活累死於第七關,臨死前他將寶劍反插於洞中天庭,二徒知道自己失職,悔恨不已,將法惠遺體葬於洞口上方,據說反插於洞中的寶劍任何人都可以搖動,只是無法拔出。至今老龍洞仍在正安流渡,寶劍已無法找到。由於陳法惠祖師為求水而死的時間是6月6日,後人為紀念他,每年6月6日便唱戲祭奠祖師,這也是黎氏陽戲節的來歷。

梅祖師傳奇:法術斬二兒

祖師梅法通,生於貴州省正安中觀鎮梅家,明朝壬寅年臘月三十,梅祖師生前法術高超,他膝下有二子,未婚,一年臘月,法通去落雪凼充儺。二子在家閒聊商議,長子說,我父親法術通天,語咒威靈,鬼邪不進身,我弟兄倆今夜去半路裝鬼嚇唬他,看他賴活人怎么樣。於是二人藏在樹林中,等到父親充儺返回,父走到樹林前時,兄弟倆拋沙嚇父。法通知道有人暗算,當即在路邊起絲毛草七皮,紮下毛人,將手中活雞點掛號,口念咒語,吹響牛角取下寶劍,將毛人一刀兩斷。法通回家後,問賢妻:二犬子不在床眠,去了何地?妻答:兒子見你深夜未歸,去原路接你去了。法通聽了,跺腳捶胸,後悔莫及,知道嚇唬他的是自己的兒子,被自己用法術殺掉。他吩咐家人去林中領屍。從此法通忌諱,自告法術從我輩終止,永不續傳。並將書籍字咒埋藏於地下,用追牛梢從山上趕兩塊巨石,壓於上面封存。因此法術從此失傳。祖師無後,傳藝於黎氏祖先黎法顯,從此,黎家代代相傳黎氏陽戲,到至今已十四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