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黎明的通知
為了我的祈願
詩人啊,你起來吧
而且請你告訴他們
說他們所等待的已經要來
說我已踏著露水而來
已借著最後一顆星的照引而來
我從東方來
從洶湧著波濤的海上來
我將帶光明給世界
又將帶溫暖給人類
借你正直人的嘴
請帶去我的訊息
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類
和遠方的沉浸在苦難里的城市和村莊
請他們來歡迎我——
白日的先驅,光明的使者
打開所有的窗子來歡迎
打開所有的門來歡迎
請鳴響汽笛來歡迎
請吹起號角來歡迎
請清道夫來打掃街衢
請搬運車來搬去垃圾
讓勞動者以寬闊的步伐走在街上吧
讓車輛以輝煌的行列從廣場流過吧
請村莊也從潮濕的霧裡醒來
為了歡迎我打開它們的籬笆
請村婦打開她們的雞塒
請農夫從畜棚牽出耕牛
借你的熱情的嘴通知他們
說我從山的那邊來,從森林的那邊來
請他們打掃乾淨那些曬場
和那些永遠污穢的天井
請打開那糊有花紙的窗子
請打開那貼著春聯的門
請叫醒殷勤的女人
和那打著鼾聲的男子
請年輕的情人也起來
和那些貪睡的少女
請叫醒睏倦的母親
和她身邊的嬰孩
請叫醒每個人
連那些病者與產婦
連那些衰老的人們
呻吟在床上的人們
連那些因正義而戰爭的負傷者
和那些因家鄉淪亡而流離的難民
請叫醒一切的不幸者
我會一併給他們以慰安
請叫醒一切愛生活的人
工人,技師以及畫家
請歌唱者唱著歌來歡迎
用草與露水所摻合的聲音
請舞蹈者跳著舞來歡迎
披上她們白霧的晨衣
請叫那些健康而美麗的醒來
說我馬上要來叩打她們的窗門
請你忠實於時間的詩人
帶給人類以慰安的訊息
請他們準備歡迎,請所有的人準備歡迎
當雄雞最後一次鳴叫的時候我就到來
請他們用虔誠的眼睛凝視天邊
我將給所有期待我的以最慈惠的光輝
趁這夜已快完了,請告訴他們
說他們所等待的就要來了
作於1942年
創作背景
《黎明的通知》創作於1942年,正處於抗日戰爭相持階段。抗戰初期,艾青輾轉於西北黃土高原,又冒著生命危險從重慶來到了延安。在解放區,艾青清晰地感受到,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因此,艾青創作了這首《黎明的通知》,以特有的敏感向人們表達了這種新鮮的感受,傳達了中華大地快要天亮的信息。
作品賞析
這首詩在藝術表現上首先是詩人奇特的想像力作了陌生化的處理,獨具新穎的特色。通常寫這類詩,是寫人們怎樣渴望期盼黎明,或者從黎明到來之後著筆,描寫渲染客觀的情景。而這裡不一樣,詩人把黎明擬人化,以黎明的口氣把人們的企盼道出;以黎明為主體,發抒一切感情,投射各種印象。
托爾斯泰說:“愈是詩的,就愈是創造的。”艾青在詩里,藉助新視角給了黎明這一意象以新的姿態,開拓了審美的領域,喚出燦爛的春天。
第二,詩人來到延安,興奮極了。他說:“如果我們要從古老的中國看見新生,看見希望,那首先就要注意延安,如果在‘舊中國’有地方已經披上黎明的微光,那地方就該是延安和各個抗日根據地。”詩人要把這無比激動的感情告訴廣大的人們,把這內心的激情表現出來。詩人不僅把黎明擬人化,而且把自己化作黎明,和黎明合二而一,借著黎明,傾吐了自己的情愫與希望。詩里寫“請你告訴他們”“借你的熱情的嘴通知他們”,並一口氣寫了四十八句,都是用“我”呼喊,祈願的抒情方式表現的,黎明的情意就是詩人的情意,黎明的願望也是詩人的願望,這種以自我為核心的主觀抒情表現,顯得更真摯,更親切。
再者,《黎明的通知》只是一個象徵性的題目,它並不具有客觀的實在感;通知,更是一個虛擬的設定。所以詩人發揮想像,求得意象,用許多具體的細節與形象的事象布滿全詩,“黎明”說自己是“踏著露水而來”,“借最後一顆星的照引而來”。“從洶湧著波濤的海上來”。他要人們歡迎他“白日的先驅,光明的使者”。歡迎的形式如下,“打開所有的窗子來歡迎/打開所有的門來歡迎”“請鳴響汽笛來歡迎/請吹起號角來歡迎”“請清道夫來打掃街衢/請搬運車來搬去垃圾……”詩人就是這樣:整首詩都是具體的、鮮活的、有生命的意象和形象;整首詩都呈現散文化的自由體式,便是有整飭的詩行,內在的情感律動;詩的語言是樸素的、自然的、也是美麗的。
艾青的《黎明的通知》提升了人類的信心和希望,顯現出廣闊的審美情境。
名家點評
人民文學出版社黨委書記張賢明《百年新詩代表作 現代卷》:詩人不斷地運用排比句式,造成黎明即將君臨一切,喚醒一切的表達效果,兩行一節的結構也體現出簡潔明快的格調。《黎明的通知》既是艾青自由體新詩創作的一個重要收穫,也標誌著中國自由體新詩走向成熟。
武漢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孫疏影《中國最美的詩歌世界最美的詩歌》:作者以黎明的口吻熱切地喚起一切事物來迎接美好新世界的到來,充滿著樂觀向上的精神和對新社會新生活的堅定信念。這首預言式的詩歌在讚美了解放區朝氣蓬勃的美好生活,同時充滿了對未來的美好期待。
中國工人出版社文學編輯室副主任
牛志強《二十世紀中國新詩選 第2冊》:這首詩撲面而來的是生命的活力。一連串的排比鋪陳,紛至沓來的意象組接,形成波濤涌盪般的節奏,洶湧著一瀉千里的激情,衝擊著讀者的心扉。躍人眼帘的是抒情主人公詩人的形象,他熱情奔放,處在不息的運動過程中——在祖國的大地上疾馳,通知黎明的到來。這種對“通知”的運動過程的強調,使得全詩成了一個流貫著生命的律動、交織著力和美的有機整體。
作者簡介
艾青(1910一1996), 原名
蔣海澄,浙江金華人。1928 年中學畢業後考入國立杭州西湖藝術院。後赴法國勤工儉學,學習繪畫,接觸西方現代詩歌。1932年1月發表詩歌處女作《會合》。1932年5月在上海加入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 早期詩作風格渾厚質樸,調子沉重憂鬱,但對生活充滿希望。抗日戰爭時期的詩作,格調高揚。新中國成立後,詩歌以謳歌光明為主,感情熾烈。出版詩集《
大堰河》《北方》《
向太陽》《黎明的通知》《歸來的歌》《雪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