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民間故事

黎族民間故事

黎族民間故事,流行於海南島中南部黎族聚居地的民間文學,海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之一。

黎族民間故事是海南黎族人民世代相傳的文學作品,黎族是海南島的原住民,約在3000―4000年前從嶺南遷徙而來。因黎族沒有文字,僅靠口頭相傳民族歷史、生產生活知識,表達思想感情,進行自我教育,於是產生了內容十分豐富的黎族民間故事。黎族民間故事具有鮮明的民族性,通過文學藝術形式,黎族同胞歌頌了他們理想中的英雄人物,記錄了黎族人民征服自然的事跡,描繪了黎族的風土人情,表達了黎族人民的愛憎情感。

2009年10月12日,黎族民間故事經海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入選海南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為I-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黎族民間故事
  • 批准時間:2009年10月12日
  • 非遺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民間文學
  • 申報地區:海南省三亞市、五指山市、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昌江黎族自治縣、白沙黎族自治縣、樂東黎族自治縣
  • 遺產編號:I-2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內容分類,藝術特徵,敘事特點,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大約在五六千年前,古百越民族紛紛向東南遷移,其中一個分支路越來到海南島,成了現在黎族的先民。之後,黎族先民以及與之相關的人類群體不斷遷至海南島,這種遷移一直延續至秦漢時期。黎族先民進入海南島,將傳統的百越文化如文身、儋耳、貫首衣,織貝、樹皮布和水稻耕作等帶進了海南島,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和形成了濃郁的地域特色和黎族文化。黎族民間故事就包括在其中。
1925年,法國傳教士薩維納(Francois Marie Savina)在海南各地實地考察,記錄方言和習俗。1929年發表了長篇論文《海南島志》,記錄一則關於黎族狗始祖的黎族傳說,這是黎族社會歷史調查中首次記載的黎族民間故事。此後,德國人類學者史圖博(H·Stubel)作品《海南島民族志》、日本研究學者小葉田淳作品《海南島史》等均有對黎族民間故事的記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正式開展黎族文化傳統和民間故事的調研整理、學術研究。早期黎族民間故事文學著作有1958年吳彥啟等人編輯的《勇敢的打拖》,1960年杜桐著敘事詩集《甘工鳥》和1962年華南師範學院出版的《黎族民間故事選》。
20世紀80年代後,許多學者走進黎族聚居村寨,描述、歸納、分類、整理黎族民間文化、社會風俗、氏族構成等,拓展了黎族研究廣度和深度。學者們在整理編輯黎族民間故事基礎上,出版了多部選集和專著。
進入21世紀,隨著國力增強,民族政策開放和海南國際旅遊島、自貿港建設,海南黎族歷史、文學、文化、醫療、宗教等多元研究領域不斷擴大,研究隊伍日益壯大。這一時期對黎族民間故事調研蒐集、編輯整理、學術研究的成果十分顯著。
2012年11月27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海南省人民政府關於調整並公布海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通知》,黎族民間故事編號由HI·Ⅰ-2改為I-2。

文化特徵

內容分類

黎族民間故事顯得異彩紛呈、瑰麗多姿。從題材上分,有鬥爭故事、愛情故事、勞動故事、生活故事、諷刺故事、勸諭故事;按作品主人公的角色分,有動物故事、植物故事、人物故事、神魔鬼怪故事;按生活的方式和原則分,有幻想性較強和現實性較強的故事;按體裁分,有神奇故事、生活故事、寓言,等等;總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民間故事裡都有反映。下面以黎族民間故事中的英雄故事、愛情故事、生活故事、神奇故事和民間寓言為例具體闡述。
英雄故事:該類型主要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主,通過賦予主人翁神奇的力量和經歷,刻畫出黎族人民心中的理想英雄形象。流傳較廣的《雷公根》篇民間故事中的打占毫不畏懼凶神惡煞、霸道無理的雷公,用智慧和力量將雷公的一隻腳剁爛埋到泥土裡變成了野菜,塑造的是一個栩栩如生的黎族英雄形象。
愛情故事:該類型在黎族民間故事中數量眾多、題材最廣。例如在民間故事《奧桃堆》中,奧桃堆與哈勞帛琉澤兩情相悅,但哈勞帛琉澤由於陰差陽錯誤娶了另一個醜姑娘。奧桃堆得知後遠嫁他鄉。哈勞帛琉澤新婚之夜知道自己娶錯了人便出走找尋奧桃堆,找到奧桃堆後卻反遭奧桃堆拒絕,一怒之下將奧桃堆變成了盤唾鳥,但因失算自己也變成了一支公盤哇。故事最後以奧桃堆在自己丈夫的幫助下恢復成人,夫妻團聚,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的團圓結局向人們展示黎族人民對戀愛自由,婚姻自主,對愛情從一而終的追求。
生活故事:該類型是現實性較強的黎族民間故事。這類故事是黎族兒女謙恭勤檢、與人為善的美德的藝術升華,展現出黎族人民不畏強權、勇於鬥爭的優秀品質。例如在《乞丐大仙》這篇故事中,五指山大仙化身乞丐,考驗真偽善惡。唯利是圖的財主惡有惡報,而心地善良的窮人善有善報。這些口耳相傳的黎族民間生活故事生動形象地說明了生活的哲理和訓誡,勸導人們用傳統的道德標準和美德來規範自身的言行,有著重要的教育意義。
神奇故事:這是一種運用豐富的想像和幻想以誇張、擬人化的手法創作的民間故事。這類故事裡常常出現仙人、神怪、精靈、寶物、法術等神奇幻想的形象,有強烈的神奇色彩。它往往通過超自然的神奇、生動的故事情節體現人民民眾的聰明才智,表達人民民眾對社會生活的認識和評價。所以,也有人稱之為民間童話、幻想故事、魔法故事、奇蹟故事、神怪故事。《勇敢帕拖》是黎族神奇故事中較有代表性作品。
民間寓言:黎族民間寓言,大多以動植物為題材,內容多為諷喻某些不良的思想行為,勸喻人們加強品德修養。如諷刺爭鬥,勸喻團結;諷刺驕傲,勸喻謙虛;諷刺懶惰,勸喻勤勞;諷刺自私,勸喻互助等。此外,還有揭露邪惡勢力的本質,教育人們提高警惕,謹防上當的;總結生活知識和經驗教訓的;反映人民民眾認識和對待事物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和方法的,等等。其中,較有代表性的作品如《狗咬破衣人》,辛辣地諷刺和鞭撻了那些嫌貧愛富、仗勢欺人的幫凶與走狗等。這些寓言故事都寄寓著深刻的哲理,具有很強的訓誡意義。

藝術特徵

黎族民間故事的特徵主要有地域的原生性、內容的歷史性、超自然力的神秘性、情節的神奇性和傳承的家族性。以黎族民間故事中的神話故事為例,有以下幾種藝術特徵:
  • 黎族特色鮮明
黎族民間神話故事中常常出現黎族人的生活、習俗、信仰等特色。故事的情節、語言、人物等都體現出濃郁的黎族民族文化特色。黎族民間故事誕生於廣大黎族人民民眾口口相傳,傳承方式靈活多樣,例如神話故事的講述、歌唱、舞蹈等形式。由於傳承的過程中,故事可能會因為口誤或記憶不清而產生一定的變異,從而形成了不同版本的神話故事。黎族民間故事中的很多故事都與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等緊密相連。
例如,第一,部分神話傳說中,講述了關於天地、神靈、人類和動物等各種故事;第二,一些動物傳說也涉及到了很多動物,如蛇、猴子、鳥類等,這些動物被人們賦予了各種神話般的能力和意義,成為了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第三,黎族民間故事還表現在女性文化上,許多民間故事和傳說都與女性有關,在這些故事中,女性被描繪成聰明、勇敢、善良和美麗的代表;第四,黎族人非常尊重祖先,許多民間故事都與祖先有關,這些故事講述了祖先的英勇事跡和他們對黎族人的影響;第五,黎族人熱愛音樂和舞蹈,許多民間故事都與當地音樂和舞蹈有關,這些故事描繪了黎族人民間音樂和舞蹈的魅力。
  • 神話色彩濃郁
黎族民間故事是黎族人民生活和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故事通過豐富的想像力征服自然力,並且與人類的生存緊密相關。這些故事中的神話和英雄傳說,描繪了神奇的世界和充滿鬥志的英雄人物,賦予人物超凡脫俗的能力,以應對自然災害和人間罪惡。這些神話不僅表現了黎族人民對自然和神靈的崇拜和信仰,還展現了人類智力處於自由狀態下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神話中的神靈形象源於原始勞動者對自然力的認識和想像,是對原始勞動者自身形象和生產狀態的理想化表現。這些神靈形象被賦予了超凡的力量和屬性,以反映人們對自然界的崇敬和敬畏之情,同時也是對原始勞動者自身能力和願景的一種幻想。故事中充滿了神秘和超自然的特點,表現了人類對於未知和未被探索的領域的好奇和探索欲望。同時,這些故事也是對於黎族人民自身的歷史和文化傳承的一種呈現,代表了他們的精神和智慧。
故事中的英雄人物以充滿鬥志和神秘力量的形象展現,塑造了極具辨識度的形象,並表現出豐富的情感內涵。這些英雄人物憑藉自己的智慧和勇氣,通過神奇的力量和對抗手段,戰勝了自然災害和人類罪惡,改變了對人類不利的局面,展現了人類的無窮潛力和勇氣。這些故事不僅讓人們在精神上得到慰藉和啟示,也傳承了黎族人民的文化和歷史,是一種文化遺產。
  • 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黎族民間神話故事中,人與自然、人與神靈的關係是十分密切的。故事中的人物或是神靈與自然界的關係往往表現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這種思想認為人和自然、神靈之間存在著一種互相依存的關係,反映了黎族人對自然和神靈的敬畏和崇拜。

敘事特點

黎族民間故事在敘事上普遍具有方言化、口語化和情節簡單化等特點,此外,黎族民間故事還如同其他地區民間文學一樣表現出傳奇性與現實性相結合,採用三段式敘事方法(“三迭式”、“三複式”及“三回合”),以及對比和尖銳、辛辣的諷刺手法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黎族民間故事是黎族人民世代相傳的民間文學瑰寶,它通過情感共鳴、美學體驗、藝術表現形式、想像力和創造力的激發等不僅讓人們從中領悟到特定民族的生活方式、飲食服飾、節慶儀式、風俗習慣和風土人情,更讓人民從中感受到他們民族思想、倫理觀念、審美情趣和道德評價,發揮著增強群體認同和社會凝聚力的作用等。這是黎族人民族群意識和精神風貌的全面展現。經過漫長的社會發展和歷史的洗禮與變遷,這些口頭相傳的黎族民間故事內容不斷豐富和充實,成為海南黎族社會歷史的活化石。
  • 民族價值
海南島為歷史上的孤島,與外界少有聯繫,黎族先民更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黎族的民間傳說保留著更為古老年代的痕跡,具有更加鮮明的民族性。黎族民間故事反映了黎族人民的生產生活和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黎族民間故事種類多種多樣,《人類的起源》《黎族支系的來源》《姓氏的來歷》等神話故事,《黃道婆與崖州被》《五指山的傳說》等傳說故事,《黎族三月三節》《紋面的傳說》等風俗傳說。對大自然的浪漫想像,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這一系列黎族民間故事反映了當時所產生時期社會的現實生活,反映了當時黎族人民的精神風貌,彰顯著黎族人的聰明才智,體現了黎族人民勇敢、勤勞等特點。這些故事描繪了黎族人民的社會生活、自然環境、宗教信仰、道德觀念、智慧和創造力等方面的內容,對於研究黎族人民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生活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 文化價值
黎族民間故事是黎族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它們展現了黎族人民在歷史、生活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經驗和見解,是黎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故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黎族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所創造的。它們蘊含著深刻的哲學和道德觀念,是黎族文化的精髓所在。這些故事通過形象生動的語言和情節,能夠讓人們更好地理解和傳承黎族文化的精神和價值。黎族民間故事不僅在傳統上被廣泛流傳,也在當代文化中被重新解讀和傳承,成為維繫黎族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很多神話故事基於黎族人民當時的認識,反映了他們當時的真實想法,黎族人民對神話故事的藝術創作實質上是記錄下來了當時從生活中中對他們文化中固有認識的理解。黎族民間故事是以一種積極、浪漫的情懷,用新奇奔放的幻想,啟發人們的想像力,塑造人們美好的心靈,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文學題材這也是遠古傳承下來的文化產物。這些故事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黎族的歷史和文化發展。黎族民間神話故事中所描繪的神、仙等形象,往往反映了古代黎族人民對自然、社會等方面的認知和理解,揭示了當時的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現象,對於研究黎族文化的演變和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這些故事在黎族人民中被廣泛傳承和流傳,不僅豐富了黎族文化的內涵,也表現了黎族人民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對歷史學、民族學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 美學價值
黎族民間故事中的很多傳說和文化符號是黎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以來,黎族織錦圖案繁多,黎族織錦是黎族傳統手工藝品的代表之一,而織錦上經常出現的主人公大力神則是黎族人民神化的祖先形象。在織錦上,大力神的形象造型雄健有力,氣勢磅礴,給人一種非常強大的感覺。同時,《甘工鳥》《鹿回頭》等黎族民間故事中的主要形象也常常被提取到織錦的紋面中,以表現代表黎族特色的神話傳說。這些織錦不僅僅是一種裝飾品,更是代表著黎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傳承和發揚。這些傳說和文化符號為黎族人提供了一種自我認同和文化認同的方式,也反映了他們對歷史和傳統文化的珍視和傳承。對於提高人們的審美水平和文化素養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黎族民間神話故事中往往有精美的描述和生動的畫面,這些畫面不僅能夠激發人們的想像力,也能夠豐富人們的感官體驗。同時,這些故事中還蘊含著黎族人民的智慧和道德觀念,可以提高人們的文化素養,增強人們的道德意識。所以說黎族民間故事的傳承具有一定意義上的美學價值。
  • 精神價值
黎族民間故事蘊含著很深的精神價值、豐富的道德教育意義,當中不乏宣揚勤勞善良、互助互愛、孝敬父母、正義、善良、勇敢、堅毅、頑強的精神,這些精神穿越歷史,具有永恆的價值。就拿《五指山大仙》來說,五指山大仙有著無不勝數的金銀珠寶,要將這福分賞賜給善良勞動的人,他化身乞丐,來到程大爺家門口,被家丁趕了出去,這事被打艾夫婦看到,心生憐憫,夫婦倆不但沒有嫌棄,還將乞丐帶回家中,將事物拿來給五指山大仙吃,而他們的善良也獲得了化身為乞丐的五指山大仙的財富。這些故事不僅是傳承民族文化的方式,同時也是黎族人教育子孫的重要途徑。黎族民間故事還能夠對人們的心理健康產生積極的影響。人們常常通過故事來尋找自己的歸屬感和意義感,而黎族民間神話故事中往往具有積極的價值觀和人生哲理,能夠引導人們正確認識人生、面對挑戰,增強人們的心理韌性和抗壓能力。黎族人民的以合乎情理的神話故事傳遞人們善良的精神核心所以它永遠激勵人心,讓人受益終身。

傳承狀況

黎族民間故事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後,文旅部門在非遺宣傳中較少提到黎族民間故事,其外文版圖書出版較少,且基本在中國國內發行。此外,黎族民間故事的傳播僅僅局限于海南黎族聚居地和黎族民俗文化景區,只有聚居地附近的一些國小會邀請黎族民間故事傳承人到學校為學生講故事,除黎族聚居區外其他地方沒有這樣民間故事傳承活動,因此黎族非遺民間故事在海南省內和中國國內的宣傳十分有限。

傳承人物

2010年,王朝芬、黃啟輝被認定為黎族民間故事非遺傳承人;2020年,認定李儒泉為黎族民間故事非遺傳承人。

保護措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文化部門對黎族民間故事進行了三次較大規模的普查,一是少數民族普查(1955年—1962年),二是海南民間文學三套集成編纂普查(1979年—2000年);三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2005年—2009年),多次普查採集整理了黎族民間故事5000餘篇。在2009年黎族民間故事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後,確定了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文化館、海南省五指山市文化館、海南省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文化館、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縣文化館、海南省三亞市民眾藝術館、海南省樂東黎族自治縣文化館、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縣文化館等單位為保護單位。此外,為了保護黎族民間故事,海南省也已經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非遺項目的認定與保護,開展非遺培訓項目,非遺進校園等措施,推出《魅力海南·多彩非遺》系列宣傳片、《跟著非遺看海南》系列微紀錄片、“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海南省非遺展示宣傳系列活動,開展海南省非遺展示中心項目建設等。

社會影響

  • 重要活動
2023年12月16日,為更多人了解黎族民間故事,向青少年傳授民間故事文化知識,2023年保亭“講好民間故事 傳遞保亭聲音”民間故事演講比賽在保亭開賽,比賽中參賽選手講演了黎族民間故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