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宗教(Li national religion ) 中國黎族固有的宗教。該族約81.7萬人(1982),大多聚居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20世紀30年代前後,大部地區已進入封建社會,宗教信仰雖受漢族的影響,但本民族固有的宗教,仍居主要地位。
黎族的宗教信仰,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有的反映了原始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的則反映了人與自然的關係。黎族信奉萬物有靈,盛行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崇拜對象多種多樣,認為宇宙萬物、人世間禍福皆由鬼主宰。道教傳入黎族地區大約始於宋代,到了清代末期道教幾乎滲透了整個黎族地區,並與黎族原始宗教相結合形成具有黎族特色的本土道教。佛教與基督教亦傳入黎族地區,但範圍小,影響不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黎族宗教
- 外文名:Li national religion
- 主要內容:黎族宗教
- 時間:20世紀30年代
宗教類型,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宗教行為,雞卜,石卜,蛋卜,箜杯卜,泥包卜,宗教職業,道公,三伯公,奧雅都,拜崩,
宗教類型
(注意:本詞條講的主要是綜述及簡介,具體方法與風俗詳見參考資料。)
自然崇拜
黎族自然崇拜的內容主要有:天崇拜、地崇拜、水崇拜、石崇拜、山崇拜、火崇拜、日月崇拜、風崇拜、樹崇拜、鬼魂崇拜等。
- 天崇拜
黎族地區不少地方春旱夏澇,人們靠天吃飯。為了豐收,黎族先民拜天求雨。他們認為,雲、霧、雷、風、雨等天體現象都有一種不滅的“靈性”。其中,比較普遍而且認為最可怕的是雷公鬼、太陽鬼、風鬼等。
- 地崇拜
黎族先人認為農作物的豐收是“地母”的恩賜,祭祀地母以表示期望和感謝。合畝制地區祭祀“地母(鬼)”盛行。
- 水崇拜
“水鬼”在黎族諸鬼神崇拜中居於重要的地位,它主宰田地不受旱澇之災。有水浮神、落水神等。祭品有雞蛋、豬頭等。
- 石崇拜
黎族崇拜石頭,是因為他們認為石頭神能促進入的生育,也能防禦莊稼不被鳥獸吃掉。
《黎歧紀聞》記載:“有石之細潤者,黎人謂之石精,大如棗栗,五色皆有之,黎中珍而藏之以為寶,謂可鎮家,獵者藏儲身邊,獲禽獸獨多。”
又載:“有大如拳者,另為一種,用水磨之以食犬,則力而能追逐山獸,可以捷獲。石即考於黎內,幸者無心輒得之,否則尋之不能一遇也。”
- 山崇拜
黎族先民認為村中的飛禽走獸都受“山鬼”的統轄,要捕捉獵物,只有得到“山鬼”授意的狩獵首領——“俄巴”同意才能捕捉到。此外,還有所謂“嶺王”、“嶺主”、“嶺公”等山鬼。
“山鬼”是黎族人的保護神,每年正月初二(有的山寨是正月初五)開展祭祀山鬼活動,黎語叫做“開寨”,即開寨門之意。
- 火崇拜
火在黎族古代社會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各方言黎族崇拜火集中體現在祭祀“灶鬼”的活動中,即任何跨過、敲擊和亂動用3塊石砌成的“品”字形的爐灶,都認為是對“灶鬼”的冒犯,將會受到“灶鬼”的懲罰,後果不堪構想。
- 日月崇拜
黎族先民對日、月循行始終感到神秘莫測,故崇拜日月。東方黎族自治縣、白沙黎族自治縣一帶人們頭痛發熱的時候殺雞來祭“太陽鬼”
- 風崇拜
昌江黎族自治縣、白沙黎族自治縣、東方黎族自治縣、樂東黎族自治縣以及三亞市等地的哈方言黎族崇尚“風神”,走在路上,突然被“黑旋風”劈頭蓋臉地襲來,十分懼怕。
他們認為,“黑旋風”是有“來頭”的,是“風鬼”在作怪!因此,無論是大人或小孩碰到“黑旋風”,回到家後都要請“鬼公”查鬼,然後殺小雞祭祀,並將小雞丟到庭院前的牛欄或豬欄外面。日常在家裡或夜晚不能吹口哨。
- 樹崇拜
1950年以前黎族村莊周圍大都有刺竹密密地包圍,村中都有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榕樹或酸豆樹、芒果樹。在村中間或村門口的大樹上晝夜都掛著一個大鼓。老人們常在樹下向孩子們講述族人的故事。發生械鬥時,頭人就擊響掛在大樹上的大皮鼓,召集全村人與來犯者進行決鬥。
久而久之,該樹就成了人們崇拜的神樹,不能隨便用刀砍伐,不能攀登,更不能拴牛,神樹下面的“鬼台”即村莊之神,不能亂摸亂移。黎族人認為大樹有靈性,這種靈性能養育人類。
圖騰崇拜
遠古時期,每個氏族都有自己崇拜的圖騰,不同的氏族有不同的圖騰崇拜及觀念,一個部落可以包括不同圖騰崇拜的氏族。黎族的圖騰崇拜,大概是與黎族的母權制氏族社會同時產生的,其特點是認為人們的某一血緣聯合體和動植物的某一種類之間存在著某種聯繫。
- 龍(魚)圖騰崇拜
龍,黎語叫“盪”( taɡ),它居於深深的水中,不易被人看見,是美麗的動物。有“盪”就有水,有水天不旱,莊稼就有好收成,所以黎族人崇拜“盪”。
黎族聚居地區還曾有“龍吟峒”,他們認為自己與龍有著特殊關係而把它作為自己氏族集團的標記和稱號,視龍為自己的保護神。
- 鳥圖騰崇拜
甘工鳥的故事在黎族地區廣為流傳。故事講述一個黎族姑娘媧甘,熱戀著心愛的情人勞海,但她的後母貪圖錢財把她嫁給財主。媧甘堅決不從,家人把她囚在竹籠里送到夫家。媧甘在籠里聽到燕子的叫聲,嘆息人不如鳥,便有了變鳥的念頭。後來化成鳥飛走了,發出“甘工”的悲聲。甘工鳥成為為黎族人民排憂解難的吉祥鳥,因此人們十分熱愛並崇拜甘工鳥。
黎族還有“納加西拉鳥”的傳說。
- 狗圖騰崇拜
在黎族社會中,狗與人的關係特別密切。一個人上山做事要帶狗——頭帶紅布,腰系刀簍,肩扛粉槍和弓箭,狗在前面走,發現目標就會叫起來,主人即有防備。每年農曆三月初三和春節期間人們集中上山狩獵要帶許多狗,以幫助圍剿獵物。由於狗的作用很大,故黎族人崇拜狗。
- 牛圖騰崇拜
黎族人對牛(水牛、黃牛)十分崇拜。因為犁田種地、婚喪等事,無處不用牛。認為牛如人一樣,是有靈魂的實體,家家戶戶都珍藏著一塊被稱為“牛魂”的寶石。黎族合畝制地區對牛更是崇拜有加。每年農曆三月初八被定為牛節,這一天不能殺牛,不能用牛耕地,要給牛喝用“牛魂石”浸過的“賀酒”,以保護牛的平安,保佑來年五穀豐登。
- 貓圖騰崇拜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和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兩地的黎族人認為自己的祖先與貓有“親誼”關係,禁忌捕殺貓。貓死後還要將其埋葬,沿途表示哀悼。合畝制地區的黎族,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還有貓圖騰崇拜的殘俗。
- 葫蘆瓜圖騰崇拜
幾乎所有黎族地區都有“葫蘆瓜”的傳說。傳說遠古時候,黎族的先民在某一時期遇到了洪水暴發,天下的人幾乎滅絕,只倖存一男一女和一些動植物藏在葫蘆瓜里。後來,他倆結婚了,繁衍了人類。
葫蘆瓜不僅保住了黎族祖先的生命,繁衍了人類,也給他們的生產生活提供了多種多樣的便利,因此,葫蘆瓜便成了黎族圖騰崇拜的對象。
- 木棉、芭蕉、薯圖騰崇拜
東方黎族自治縣哈方言黎族的姓氏中有“木棉的孩子”、“芭蕉的孩子”和“薯的孩子”之意。這均反映了他們把這些植物分別作為不同血緣氏族集團的稱號,視這些植物為自己血緣集團的保護神。
- 竹崇拜
三亞市的田獨、鹿回頭、尖峰、中沙等地的“符”姓的黎族人,有竹崇拜的習俗,把竹子作為他們的姓氏,也就是氏族的符號。“符”姓黎語叫做“色順”,即“竹的孩子”或“竹子叢下”的意思。當初,凡是“色順”同姓氏族都集中居住在一起,殺牛宰豬祭祀祖先,因為“色順”是他們的氏族名稱,是崇拜的原始祖先。
祖先崇拜
- 祖先鬼崇拜觀念
黎族人普遍認為祖先鬼比其他鬼還要可怕,平時禁忌念祖先的名字,怕祖先靈魂回到人世間,導致家人生病。甚至有的還認為始祖和二、三世祖先鬼是最大的惡鬼,嚴重疾病或生命處於垂危狀態,都是這些祖先鬼作祟的結果。
黎族人普遍認為,不慎說出祖先的名字,祖先就會出來作祟使人生病,所以人人禁忌講祖先的名字。無意說出他人祖先的名字,對方會認為你有意陷害,會引起糾紛、鬥毆或者械鬥。家人生病要殺牲,請鬼公、娘母“作鬼”驅邪,祖先祭日前後幾天,不能做重活。
祖先崇拜發生於母系氏族時代。崇拜對象最初是母系氏族已故老者的靈魂,其後是父系家長的亡靈。黎族人認為人死了靈魂不滅,“萬物有靈”。生時靈魂附於軀體,死後靈魂獨立存在,或棲附於其他物體,或往來於陰陽兩界間,或游離於亡者的村峒住所處,被叫做“鬼”。“山鬼”、“地鬼”和“火鬼”為一般的鬼,“太陽鬼”、“風鬼”較為可怕,而祖先鬼和雷公鬼最為可怕。有一句民間諺語說:天上怕雷公,人間怕禁公,地下怕祖公(祖先)。
- “石祖”作為祖先和生殖力的象徵
在黎族村寨門前,或在大榕樹下,常有一間既小又矮的小石屋,用幾塊石頭築成,這是黎族人民經常朝拜的土地廟。土地廟裡安放土地神。
廟裡既沒有神位也沒有香爐,只有一塊雕刻得像男性生殖器的石頭,黎族人稱為“石祖”。“石祖”是父權的象徵,是對祖先的崇拜。黎族同世界各民族一樣,有著從母氏氏族社會到父系氏族社會,從血緣家庭到一夫一妻制的過渡。黎族人把“石祖”安放在村前的土地廟裡朝拜,反映了他們對父系氏族祖先的極度崇拜。
- 祭祖先
黎族五大方言區的喪葬儀式和祭祖先的方式有多種多樣。
宗教行為
早在唐代古文獻就有記載:“(黎人)殺雞擇骨為卜,傳古法也。”黎族}、卦(占卜)種類有雞卜、石卜、蛋卜、簍杯卜和泥包卜等5種,其中雞卜、蛋卜主要用於出獵前或行事前定吉凶,簍杯卜、石卜多用於“查鬼”、“作鬼”的場合。前兩者一般人都會做,後兩種由道公主持。
雞卜
把一隻小雞殺掉,抽出兩根股骨,根據股骨上的營養孔多少與部位如何來定吉凶。據歷史記載,這種卜卦漢代越人已普遍使用。
石卜
黎族人特有的一種卜卦,除極少數邊緣地區外,絕大部分地區的黎族人都會做。具體做法是:用一根小繩縛緊一塊小石頭(或以泥包代替),懸於一枝小竹竿上,然後兩手執竹竿兩端,使石塊懸空擺動,看擺動的方向如何而定吉凶。
蛋卜
只限於出獵前和尋找丟失的牛時使用。出獵前的蛋卜有兩種做法:一種是獵人們出發至村外山坡上時,由主持蛋卜的人先向山鬼禱告,然後用尖銳的木棍刺穿雞蛋的一端,下面燒火使蛋汁液受熱沸騰,若汁液朝眾人的身上噴射,則表示吉兆,當天能獵到野物;若汁液朝相反(即向外)的方向噴射,則象徵獵物向外逃跑,出獵將不利。但無論結果如何都不影響出獵的進行,它只作為一種習俗與儀式保留下來罷了。另一種做法是把蛋刺穿,讓蛋內汁液倒乾淨,然後用腳在地上踩成一小穴,主持人用兩手搓轉該蛋殼,蛋殼旋轉滾落至穴內,待停止轉動後看看蛋上小孔所朝的方向,若朝向眾人是吉兆,否則表示獵物向外逃跑,得不到獵物。但這種蛋卜同樣不影響出獵。
箜杯卜
一般人都懂做這種占卜,套用範圍只是求平安和問病。做這種占卜時,要燒香燒金、銀紙祭祖先鬼。求平安的簍杯卜一般在除夕和端午節這兩天舉行。
泥包卜
主要用於查鬼。做這種占卜時,要把病者的衣服和帽子放在地上,衣帽上放少許水,然後做卜的人蹲在地上,兩手拿一根小竹枝,上面掛一個泥包,懸空在衣帽之上進行占卜。有些地區搞這種占卜已成為專業化,一般人是不會做的。
宗教職業
在黎族社會裡,神職人員被看作是神鬼的“化身”與代言人,村民十分尊重他們,每當有事都要請他們給予化解。這些人主要有道公、三伯公、老人、娘母等,他們均不脫離生產勞動。
道公
黎族對神職人員有三種稱呼:一種是借用海南漢語方言稱“三伯公”;另一種是黎語稱“奧雅都”,也可稱為“老人”;再一種是“拜崩”,多數為女神職人員,也稱“娘母”。“三伯公”用漢語念咒,而“老人”(奧雅都)和“娘母”(拜崩)則用黎語念咒。這些神職人員習慣上都可以借用漢語“道公”來通稱。真正意義上的黎族“道公”指的是受漢族道教影響,並與黎族原始宗教相結合的社會宗教活動主持者。
三伯公
凡有人久病不愈,必請道公查病查鬼治病。一般情況下,“三伯公”與“老人”合作作“祖先鬼”,而招魂、求子、求福等則常與“娘母”一起合作。“三伯公”念咒用海南方言,漢族化的法具有鐵鈴、劍、牛角、驅鬼索、法帽、木頭公子(俗稱“馬元帥”)、刀、雞毛一束、印等。作法事時,多數穿便服或長道袍、戴道幅,手持1支有搖鈴的神劍。看病查鬼時用米1碗、香1炷、紙錢若干、銅板3個,坐下念咒,指揮“鬼兵”,全身發抖,把雙肩顫動一下,便把鬼名說出來。“三伯公”可世襲,父傳子,一代傳一代,一般不授徒、不外傳,只要把法事器具交待給下一代,授以一些作鬼的念詞和畫符譜,便可以繼承其衣缽。
奧雅都
(老人)“奧雅都”可通俗地稱為“老人”、“鬼老人”、“鬼公”等。凡有大型的宗教活動、喪葬活動,都必請“奧雅都”來誦念祖先鬼名。他們是黎族中記憶力最強、懂得誦念歷史人物和遷徙地名的人,故民眾對他們很尊重。老人的法具有山雞毛1支,紅頭巾1條及一些頭飾,另有弓1把,尖刀1把,作鬼時穿民族服裝(有些地區穿漢族長袍)。
拜崩
(娘母)“拜崩”(baipeg)為黎族原有的神職人員,最初全為女性,後來也可為男性且有越來越多的趨勢,稱為“帕崩”。“拜崩”能查病看病,有香爐、菱杯,作大鬼時穿民族服裝(女裝,男性者也同樣穿女裝),操黎語作法,“拜崩”和“奧雅都”一起合作作的法事稱為“佛茂”(一種凡見到不好的預兆之後禳邪的法事)。在舉行儀式時一般都有分工,互不相混,各有所長。人們都比較尊重他們,一般不外傳,有女兒的便傳給女兒(或媳婦),如果沒有女兒,媳婦也不願學,那只有任其失傳。但法事不複雜,法具也不多,只要家裡的婦女稍微專心便學會了。“拜崩”的法具有長衫、山雞毛、頭巾、弓箭、作鬼時的結髻,以及作箋杯的銅板2枚。“拜崩”以查疾病作祖先鬼等法事為其特色,其次為招魂、求子、求福等,懂得用巫術治病。查鬼時,用米1碗,焚香,從中看出鬼來。查鬼時,頭束花巾,穿花筒裙和花上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