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恂(1785~1863)字雪樓,一字迪九,晚號拙叟,清朝貴州遵義東鄉禹門(今遵義縣新舟區)人。
基本介紹
- 本名:黎恂
- 別稱:拙叟
- 字號:雪樓迪九
- 所處時代:清朝
- 民族族群:滿族
- 出生地:遵義
- 出生時間:1785
- 去世時間:1863
- 主要作品:《蛉蟲齋詩文集》《讀史紀要》《千家詩注》
- 主要成就:黎恂一生研治宋學和史學,工詩和古文
人物簡介,文學成就,藏書故實,
人物簡介
黎安理長子。幼從父學,清嘉慶十五年(1810)舉人,十九年(1814)進士。分發浙江桐鄉知縣,任職五年。黎恂施政從不擾民,以“正獄訟、彌盜賊、寬賦役、厘漕務” 為要旨,整飭社會秩序,發展地方經濟,造福民眾。浙江向為人文淵藪,黎恂重視振興文教,曾三次出任浙江省鄉試同考官,評閱生員試卷,獎拔一批人才,其中李品芳、余焜、朱恭壽等都考中進士,後來官至知府、侍郎,頗有政聲。嘉慶二十四年(1819)父死,辭官歸家守孝,道光元年(1821),將其薪俸積蓄購買珍本典籍幾十箱,運回遵義沙灘,建藏書樓“鋤經堂”,供黎氏子弟研讀。守孝期間研讀經史,並執教於禹門寺私塾“振宗堂”,從游者數十百人,培養其子黎兆勛、外甥鄭珍和年家子莫友芝,又同綏陽縣鄭家場儒士楊實田一起培養了黎兆銓、黎庶燾、黎庶蕃、黎庶昌等一批名士。鄉里中傳頌著這樣一首民謠:“禹門寺(清順治四年改回龍山沙灘寺為禹門山禹門寺),讀書堂,孰為師,黎與楊(黎指黎安理和黎恂,楊指楊實田),六十年,前後光,兩夫子,澤孔長。”道光十四年(1834)入京候選,被揀發雲南,先後任平夷、新平、大姚、姚州等地知縣、知州和東川府巧家廳同知等。為官能體察民情,政聲卓異。鹹豐元年(1851)稱病返黔,晚年益埋頭治學,十數年謝世,享年78歲。
文學成就
黎恂一生研治宋學和史學,工詩和古文,著有《蛉蟲齋詩文集》、《讀史紀要》、《千家詩注》、《四書纂義》、《北上紀程》、《運銅紀程》等。他還主修了《大姚縣誌》。
藏書故實
淡於榮利,專心治學,鄭珍、莫友芝先後受業於黎恂,尤長於詩。藏書甚多。外甥鄭珍常走讀於家。閱其豐富藏書,並有志於史學研究和藏書。曾說:“人以進士為讀書之終,我以進士為讀書之始”,遂多方購求古籍,惜以精壯之年掛冠,回老家貴州遵義沙灘耕讀為懷做學問,傳經授業,因之而奠定“沙灘文化”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