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革命老區

黎平革命老區,位於貴州省黎平縣境內。中國工農紅軍三次經過黎平,播下了大量革命火種,激發起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支持紅軍,參加革命,投身到紅色運動的熱情。黎平各族人民在紅軍過境時期,曾為紅軍帶路、籌集糧草、搶救掩護傷病員、保護紅軍標語和革命文物、報名參軍、組織起來建立革命政權、發展游擊武裝、與國民黨官軍和地方政府作鬥爭,用行動,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為中國革命勝利,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黎平革命老區
  • 地點:貴州省黎平縣境內
  • 背景:中國工農紅軍三次經過
  • 事件:帶路籌集糧草、搶救掩護傷病員等
建立革命政權開展武裝鬥爭,歡迎紅軍,支援紅軍,參加紅軍北上抗日,營救、收養紅軍傷病員,保護紅軍標語,珍藏紅軍文物,組織起來,開展鬥爭,

建立革命政權開展武裝鬥爭

在蘇聯十月革命和中國辛亥革命的影響下,黎平侗苗青年積極地參加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洪流中,水口分縣的石老發就是其中的代表。石老發是水口岑比寨人。1925年,中國國民革命軍第十軍軍長(王天培),第三十師師長(王天生)在黎平、榕江、永從、下江等縣擴軍時,他毅然報名參軍,參加北伐戰爭。1927年四·一二事變寧漢合流以後,他所在的團參加了廣州起義,部隊打散後,他輾轉來到廣西,參加了張雲逸、鄧斌(鄧小平)、韋拔群領導的百色起義,為左右江紅色根據地的建立作出了自己的貢獻。1930年8月紅七軍在廣西河池整編時,他受到紅軍部隊的委託,與連黨代表韋紹懷(廣西羅城人)潛回黎平水口,以經商(做小生意)為掩護,從事革命活動。他們二人在水口白天上門收山貨,夜晚走訪貧苦人家,宣傳紅軍革命的道理。在他們的努力下,僅10多天的時間,就團結了水口對門寨的吳士德、韋文正、石承儒、謝光奎、吳家和、“嘎老響”及水口滾廈寨的蔣士元、謝老才(幫工)、水口新寨的吳華善等人,10月的一天(侗族節日),他們11人以朝拜“聖母”(侗族稱為“祭薩”)為掩護,在水口新寨秘密集會,宣布臨時“懷公平鄉蘇維埃政府”成立,韋紹懷任主席,石老發任副主席,謝老才為“傳事”,其餘的人都安排了臨時職務。這時紅七軍正向廣西貴州邊界運動,有進入黎平的跡象,於是韋紹懷以賣山貨為由,僱船下廣西三江,匯報他們在黎平開展活動和建立政權的情況,並作為嚮導,進軍黎平。1930年12月15日,紅七軍7000餘人進入黎平龍額,與水口分縣王家禎的民團打了一仗,紅軍乘勝進入岑信、水口,部分紅軍在岑信、水口休整2天。在“懷公平鄉蘇維埃政府”的支持、協助下,紅七軍在水口很順利地開展了籌糧籌款,發展紅軍等工作任務,並打倒王姓、聶姓、朱姓、楊姓幾戶土豪。據調查統計,紅七軍共在水口籌現款大洋1000多元,發展紅軍戰士10多人,分發1萬多斤土豪糧食給貧苦農民,並處決了為害一方的惡棍曾魁武。紅七軍離開水口以後,國民黨軍捲土重來,水口分縣縣長王家禎下令將韋紹懷殺害於水口滾廈井水衝口,石老發腿部負傷逃走,後來謝老才等人冒險掩埋了紅軍幹部韋紹懷遺體。解放後的1973年,修水口公路時經過這一帶,謝老才才帶領民工將烈士遺骨挖起來,在清理中發現了雕刻好尚未啟用的“懷公平鄉蘇維埃政府”木質印章1枚,銅扣2顆,子彈夾1個。由於國民黨地方政府的嚴酷鎮壓,水口臨時“懷公平鄉蘇維埃政府”僅存在兩個多月,被迫撤銷,鄉政府副主席石老發為了活命,只好帶著兩個妹妹,離開水口岑比,一路逃難,在好心人的幫助下,在增沖(時屬黎平縣第六區)居住下來,成家立業。在增沖,石老發又遇著了原同在北伐軍的老戰友郭金福(郭是共產黨員),在這一帶以賣鍋為掩護,從事地下黨的活動,開展武裝鬥爭。1934年8月,聽說張維揚要來增沖當區長,派糧派款,石老發、郭金福等人聯絡“九洞”地區(增沖俗稱“九洞”)的各寨寨老(俗稱款首),如增沖的石庭用、石國玉、高老小、吳老用,朝利的吳光明,增銀(盈)的陳之洞,己約的丁本初等人,在平樓款場坪聚會議事,決定組織游擊武裝人員和“九洞”48寨的青年男壯4000多人到朝利山界設卡埋伏,打了一仗,阻止張維揚進入增沖。張聞訊不敢輕入,只好與黎平縣縣長王仲甫一道向駐榕江的王家烈部周芳仁旅求援,周派了一個營的兵進入增沖,才將民眾遣散,並逮捕了為首的17人,後出錢贖人釋放了事,此即為名震一時的“增衝起事”。

歡迎紅軍,支援紅軍

1934年9月,紅六軍團經過黎平的潭溪、高屯、鰲魚嘴(敖市),紀律嚴明,秋毫無犯,還打富濟貧,給侗苗各族人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當中央紅軍即將進入黎平的訊息傳開以後,住在黎平縣城的貧苦農民王華堂、劉八元、張克明、閔德文,鐘敬齋、“周花臉”、寧老四等四人不但不跑上山躲藏,而是自動地組織起來,敲鑼打鼓,鳴放鞭炮,打開城東門,迎接中央紅軍人城。後又接受紅軍的委派,分頭上山喊回躲藏的民眾,開展支前工作,開鋪、買柴、殺豬、碾米、理髮、補鞋、療傷、帶路、並作了明確分工。並在城內協助、引導紅軍開展打富豪、懲嚴霸、分浮財、籌糧款,參加紅軍在荷花塘召開的民眾大會等活動。

參加紅軍北上抗日

據不完全統計,黎平共有百餘名侗苗貧苦子弟參加了紅軍隊伍。關於擴紅一事,肖鋒在他的《長征日記》里是這樣記錄的:“十二月十五日……九連在苗胞區擴大了四個新戰士。”“十二月十六日……這兩天,全團擴紅七十五名,有許多苗胞參軍,他們熟悉環境,熟悉道路,使我們行軍宿營、生活方便多了。”“十二月十七日……在鰲魚嘴,七連擴紅四名,都是苗胞兄弟。吃午飯時,苗胞看到紅軍官兵在一起吃飯,都說還是紅軍好。”由於長期的艱苦轉戰,很可惜絕大部分在黎平參軍的紅軍戰士在後來的艱苦戰鬥中陣亡或失蹤了,僅個別倖存下來。孟彥鎮羅傘村的羅成章就是倖存者之一。他在紅軍部隊中歷任排長、連長、營長,於1935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間,曾任一二0師某營副營長,後調任晉綏二分區大隊長、副大隊長、支隊長,解放戰爭時任某團副團長、團長,解放後任傅寧、包頭、呼和浩特等軍分區副司令員、司令員,1964年7月離休,1980年病故。他是黎平籍紅軍戰士的優秀代表。

營救、收養紅軍傷病員

紅軍經過黎平期間,因長時間的行軍打仗,得不到休整,傷員、病號較多,病情較輕的都跟隨部隊走了,病情嚴重的都由紅軍部隊安排,留了下來。據不完全統計,當時留在黎平的各地紅軍戰士約百餘名。軍愛民、民擁軍。紅軍的模範行動,喚起了黎平各族人民的摯愛之情。各村各寨的民眾自發地行動起來,為紅軍傷病員療傷治病,送藥送飯。在紅軍大部隊走後又積極地隱藏、收養、保護紅軍戰士,在黎平生活到迎接解放的紅軍老戰士如楊富堂、石開化、劉小貴、劉正芳、黃少清、劉貴祥、劉廷樹、劉莫喬、尹賢玉、王茂生、劉長生等都是這樣倖存下來的。黎平至今還傳誦著高洋“台老爺”義釋紅軍,中潮周明貴勇救小紅軍,岩腦的石大爺賣豬賣牛贖紅軍;地青的吳谷保夫婦賣柴收養紅軍、黃柏村保長保紅軍,縣城肖家、謝家收留、營救小紅軍等動人故事。

保護紅軍標語,珍藏紅軍文物

紅軍在黎平書寫的標語,絕大部分被國民黨政府洗刷掉了,儘管完整保存下來的僅5條,但紅軍的真理是永遠洗刷不掉的,現整理記錄在案的40餘條紅軍標語都是早巳深入人心,由目擊者回憶出來的。同時紅軍經過黎平時留下了大批文物,廣大人民民眾視若珍寶,保存至今,除原巳徵集上交縣兵役局,凱里軍分區的《紅軍識字課本》、《藥書》、《歌書》等外,現陳列在縣文物管理所的尚有120餘件,尤其珍貴的是保存有原有水口設立的“懷公平鄉蘇維埃改府”的印章一枚,那是紅軍在黎平建立蘇維埃政府的歷史見證。

組織起來,開展鬥爭

中央紅軍部隊過境完後,留在黔東南的紅軍零星部隊尚有400餘人。當時榕江縣政府是這樣向貴州省政府匯報的:“朱毛大部東竄後,落伍餘孽尚存,遂容納土匪(如撲台拱之股匪等)總計四、五百人,擾亂榕(江)、台(拱)、劍(河)邊一帶。……自思黎、榕毗連湘桂,為黔南要區,而山深壑險,匪多潛集。”(中華民國二十四年三月八日貴州省政府“兜剿榕台劍落伍共軍案”)其中,活躍在黎平、榕江、劍河交界地區的一支紅軍小分隊在黎平縣育洞鄧月波的協助下,在育洞、色邊等地積極活動,發動民眾,準備建立革命政權。後遭到駐榕江的國民黨地方武裝龍清雲的鎮壓,鄧月波及數名落伍紅軍慘遭殺害。另關於中國工農紅軍在黎平的活動情況,當時的黎平縣政府有如下描述:“二十三年九月,共匪蕭克率匪八千餘,由湘竄黔,職縣首當其衝。十二月,朱、毛共匪數萬,又復竄至縣,一、二、三區地面全被蹂躪,無一倖免……”(黎平縣政府呈報共軍入據一、二、三區地面)當時黎平縣僅設8個區,紅軍在黎平活動範圍達6個區,可見紅軍活動範圍之廣泛。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