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兒周圍群山滴翠,田疇連片,一派田園風光,是黎胞聚居的自然村。原是“合畝制”的村落,尚成片地保留著傳統的船形茅屋。據說,黎族祖先原生活在上海,以船為家,後遷入陸地,為懷念先祖的船家,在陸上蓋成船形屋。寨里的男人留長髮結鬟於額前,以紅布或黑布纏頭,上衣無領對胸開襟。婦女紋臉,穿著繡有圖案的筒裙,披繡花頭巾,上衣無扣,對胸開襟;喜歡帶耳環、項圈、手鐲等裝飾品。寨里婦女精於紡織和剌繡,憑著靈巧的雙手,用簡單的工具便可織出精美圖案的頭巾、上衣、石榴筒裙等黎錦民族工藝品。寨里黎胞能歌善舞,山歌對唱曲調優美,抒情動聽;傳統的《批柴舞》、《舂米舞》、《錢鈴雙刀舞》等多姿多彩;別具一格的吹奏鼻笛和銅笛,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濃郁的生活氣息。 這裡在解放後,穿著習俗才有所改變,婦女只在節日或迎接遊客時才穿民族盛裝,不紋瞼。幾乎全住瓦房,男女皆上學讀書,是黎族地區比較先進的地方。旅遊寨由黎族民辦,現建有黎族特色的竹樓等建築,陳列著黎族各種勞動工具、生活用具和娛樂器具。還可以觀看黎族舞蹈表演,買到特色鮮明的民族工藝品。旅遊寨風情濃郁,值得一游。
這兒周圍群山滴翠,田疇連片,一派田園風光,是黎胞聚居的自然村。原是“合畝制”的村落,尚成片地保留著傳統的船形茅屋。據說,黎族祖先原生活在上海,以船為家,後遷入陸地,為懷念先祖的船家,在陸上蓋成船形屋。寨里的男人留長髮結鬟於額前,以紅布或黑布纏頭,上衣無領對胸開襟。婦女紋臉,穿著繡有圖案的筒裙,披繡花頭巾,上衣無扣,對胸開襟;喜歡帶耳環、項圈、手鐲等裝飾品。寨里婦女精於紡織和剌繡,憑著靈巧的雙手,用簡單的工具便可織出精美圖案的頭巾、上衣、石榴筒裙等黎錦民族工藝品。寨里黎胞能歌善舞,山歌對唱曲調優美,抒情動聽;傳統的《批柴舞》、《舂米舞》、《錢鈴雙刀舞》等多姿多彩;別具一格的吹奏鼻笛和銅笛,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濃郁的生活氣息。 這裡在解放後,穿著習俗才有所改變,婦女只在節日或迎接遊客時才穿民族盛裝,不紋瞼。幾乎全住瓦房,男女皆上學讀書,是黎族地區比較先進的地方。旅遊寨由黎族民辦,現建有黎族特色的竹樓等建築,陳列著黎族各種勞動工具、生活用具和娛樂器具。還可以觀看黎族舞蹈表演,買到特色鮮明的民族工藝品。旅遊寨風情濃郁,值得一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