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背景
在一戰後的20年裡,作為海軍五強之一,在華盛頓海軍條約中,法國戰列艦編隊的規模被定在5艘35000噸級戰列艦(總噸位不得超過17.5萬噸)。但一戰後的法國國力衰弱,沒有財力與英美展開造艦競賽。在華盛頓海軍條約生效的15年內,法國海軍的戰列艦從未達到17.5萬噸的條約限制線。然而,30年代中期,德國和義大利大力擴充海軍,對法國的海上利益構成嚴重威脅。在此情況下,法國終於下決心建造數艘新型戰列艦,以保持法國海軍在地中海和東大西洋的海上優勢。
法國下決心撥巨款建造戰列艦,最直接的原因,是法國潛在對手的海軍擴充計畫。30年代中期,義大利開始建造標準排水量41000噸、航速30節,裝備9門381毫米主炮的利托里奧級戰列艦。而德國秘密建造的
俾斯麥級戰列艦標準排水量達到41700噸,設備更先進、戰鬥力更強大。與此形成強烈反差的是,30年代初期的法國海軍,只有4艘一戰期間的舊戰列艦,排水量在2萬噸左右,性能極差。1932年,法國建造了兩艘敦刻爾克級快速戰列艦。該級艦具有較高的航速和適中的裝甲,但所裝的330毫米主炮的威力過小,不但無法與大型戰列艦對抗,與德國同時期的
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對抗也頗為勉強。於是,法國海軍從30年代開始,設計和建造自己的新型戰列艦——
黎塞留級戰列艦。
1935年10月22日,黎塞留級首艦“黎塞留”號在布雷斯特鋪設第一塊龍骨。在隨後的4年內,2號艦“讓-巴爾”號和3號艦“克萊蒙梭”號相繼開工。黎塞留是法國中世紀著名的紅衣大主教。法國計畫首批建造3艘黎塞留級戰列艦,隨後再建造3艘黎塞留級的改進型,到40年代中期,整個造艦計畫完成時,法國將擁有8艘較新的戰列艦與義大利和德國海軍的同類戰艦對抗。
戰艦特點
高航速,但續航力不作過高要求;具有足以對付義大利新型戰列艦的主炮,同時安裝用於攻擊小目標的副炮;具有較強的水平裝甲帶,前甲板裝有2座四聯裝380毫米主炮,後甲板則不設主炮,以品字形布置3座三聯裝152毫米副炮。除此之外,建造初始防空能力較弱,經美國改造後防空能力大幅度提升。
武器介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主機輸出功率155000馬力(倒車45000馬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參數
口徑380mm(14.96吋)
身管17.882m(704吋)-45倍口徑
重量94.13噸
射速1.2~2.2發每分
彈丸重量(穿甲彈)884kg(1949磅)
藥室壽命100發
身管壽命200發
射程41700m(45600碼)-仰角35度,穿甲彈
重量2476噸
高低射角-5°/+35°
水平射角-150~156°/+150~156°(視炮塔位置而定)
高低轉速5.5°秒
水平轉速5°秒
裝彈高低角任意
主裝甲帶
黎塞留級的主裝甲帶防禦十分堅固,主要由2層組成:第一層為330mm並傾斜17度的主裝甲,其後有一層18mm的防崩落襯墊,第二層為50mm的大角度傾斜穹甲。
水平防護
黎塞留級戰列艦的水平防護堪稱世界一流。水平防護由3層裝甲共同組成:第一層為甲板的24-26mm的裝甲,第二層為150mm的主水平裝甲,第三層為40mm的裝甲。在第三層裝甲的兩側,水平裝甲向下傾斜延伸,形成了穹甲,厚度為50mm。這樣設計的好處在於不僅能夠有效防止來自海上的威脅,同時也充分考慮到了當時技術已經成熟的空中炸彈襲擊。
水下防護
黎塞留級戰列艦擁有水下防護能力,法國設計師在設計之時吸取達達尼爾之戰布韋號觸雷沉沒的教訓,大力加強了水下防護。首先,主裝甲帶向水下延伸2.5m,帶有傾斜角,以儘量減少來自水下的威脅。在裝甲帶下部則採取了防雷壁(實際上是加固了的艦體)、防雷隔間、起間接防護作用的燃料艙、裝甲隔牆、多重裝甲隔壁結合水密隔艙等。而且在艦殼與防雷壁之間還填充有一層厚厚的
泡沫橡膠,可以十分有效的削減、緩衝魚雷、水雷爆炸造成的衝擊。日後事實證明,這套設計是十分成功的。
動力
黎塞留號採用4台總功率為15萬馬力的蒸汽輪機,4軸推進,設計航速為30節。而實際上,黎塞留號的主機達到了15.5萬馬力的峰值功率,最大航速可達32節,在當時是最快速的戰列艦,並且可以30節航速航行60個小時。
戰史
“黎塞留”號於1935年開工,但法國相對薄弱的造船工業使其建造速度無法與英美相比,到1940年6月只完成了95%的建造進度,艦上的主要設備雖然安裝完畢,卻都未經過調試,沒有形成戰鬥力。這時候,德軍繞過馬其諾防線,橫掃法國北部,為了避免落入德國之手,“黎塞留”號於6月15日離開布雷斯特,6月18日抵達塞內加爾首都達喀爾。二戰期間,它加入盟軍英勇作戰。
1939年9月,德國對波蘭發動進攻,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戰爭的到來比法國人預計的快得多,
海上戰鬥尚未打響,法國卻從陸地上潰敗了。1940年上半年,德軍繞過馬其諾防線橫掃法國北部,到1940年6月,巴黎淪陷,法國國防徹底崩潰。隨著法國傀儡政權與納粹德國簽定和約,法國成為德國控制下的僕從國,法國海軍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混亂。主力艦紛紛離開法國本土港口,有的直接向英國投降,但更多的戰艦躲進了北非法屬殖民地港口中,處於觀望狀態。其中,舊戰列艦“洛林”號和“庫爾貝”號正在英國訪問,法國投降後立即被扣留;快速戰列艦“敦刻爾克”號、“斯特拉斯堡”號與兩艘舊戰列艦停泊在阿爾及利亞奧蘭港;只完成了
船體工程的“讓-巴爾”號也被拖曳到
摩洛哥卡薩布蘭卡。
“黎塞留”號也面臨著投降或是戰鬥的選擇。為了避免這艘戰艦落入德國之手,“黎塞留”號的艦員自行決定,脫離傀儡政權的控制。6月15日,尚未最後完工的“黎塞留”號帶著所能收集到的彈藥和零備件,離開布雷斯特,於6月18日抵達法屬殖民地塞內加爾的達喀爾。
法國淪陷後,處於觀望狀態得法國戰列艦達6艘,而當時德國海軍建成的戰列艦隻有3艘。這些法國戰艦雖然未宣布效忠傀儡政權,但態度大多搖擺不定,萬一最終落入德國手中,對英國艦隊將是嚴重的威脅。為了消滅這些潛在的對手,英國制定了名為“弩炮”的行動計畫,政治勸降和武力解決結合,解除這些海外法國艦隊的戰鬥力。1940年7月3日,英國不宣而戰,對停泊在北非各港口的法艦採取行動。停泊在阿爾及利亞奧蘭港的4艘法國戰列艦首先遭到攻擊,在以“胡德”號戰列巡洋艦為首的英國艦隊的炮擊,4艘法國戰列艦有3艘沉沒或擱淺,僅“斯特拉斯堡”號僥倖逃脫。
7月8日,厄運降臨到了“黎塞留”號頭上,以“競技神”號航母為核心的英國艦隊襲擊了達喀爾。“黎塞留”號作為打擊的首要目標,遭到從“競技神”號上起飛的“劍魚”魚雷機的攻擊。但“劍魚”投放的450毫米魚雷收效甚微。
第一次攻擊未果之後,1940年9月23日,英國皇家海軍“皇家方舟”號航母、“巴勒姆”號和”決心“號戰列艦為首的
航母戰鬥群進攻達喀爾,目的仍舊是摧毀法國這艘最強大的戰列艦。錨泊狀態的“黎塞留”號用主炮奮力還擊,達喀爾的海岸炮台也對英國艦隊進行炮擊。在與這3艘3.2萬噸,裝備15英寸主炮的英國戰列艦的交火中,“黎塞留”號再次被擊傷,好在裝甲厚實,沒有傷筋動骨。戰鬥中,英國“決心”號戰列艦被擊傷。迫於海岸炮台的強大火力,為避免更大的損失,英國艦隊不得不撤出戰鬥。
英國的攻擊使法國海外艦隊與盟軍的關係僵化。在整個1941年,“黎塞留”號都在達喀爾錨泊,不宣布加入軸心國序列,但同時不與英國妥協。1942年,盟軍在北非的“火炬”作戰中,“黎塞留”號保持中立,即不參加登入行動,也不對盟軍登入部隊進行打擊。在美國的調解下,1942年底,
自由法國與“黎塞留”號艦員最後達成和解:名義上由美國將’“黎塞留”號買下,在美國接受整修後投入
太平洋戰場的對日作戰,戰後再歸還法國政府。
1943年1月16日,“黎塞留”號抵達紐約,對艦上設備進行大整休。原先裝備的水上飛機彈射器和水上飛機機庫被拆除,法制37毫米高炮與13.2毫米
高射機槍被換裝為盟軍制式40毫米“博福斯”中口徑高炮和20毫米“厄立孔”小口徑速射炮;但保留了100毫米大口徑高炮、152毫米副炮和380毫米主炮。
由於美國海軍沒有裝備380毫米主炮的戰列艦,最後不得不為“黎塞留”號特製一批380毫米口徑彈藥。在整修中,還對“黎塞留”號進行了現代化改造,安裝了美國新研製的對空、對海搜尋雷達。接受現代化改造後的“黎塞留”號煥然一新。
1943年10月,“黎塞留”號改裝完畢,劃歸英國遠東艦隊指揮,在東南亞及印度洋海域作戰。“黎塞留”號的主要任務,是依靠其高速和高炮,為航母提供近程空中保護,同時利用380毫米艦炮轟擊日軍守島工事。由於“黎塞留”號具有30節高航速,它能夠跟隨艦隊中的航母行動,用艦上的大量中小口徑高炮為航母提供最後一層防空屏障,而航速23節左右的英國舊戰列艦隻能作為火力支援艦使用。
1944年,美國海軍在太平洋戰場對日軍展開全面進攻。同年3月,英國遠東艦隊從斯里蘭卡出發,以“光輝”號航母為核心,攻擊日軍占據的蘇門達臘島。“黎塞留”號作為艦隊中的對岸火力支援艦,與“伊利莎白女王”號、“剛勇”號戰列艦、“聲望”號戰列巡洋艦共同對蘇門達臘島西北角的沙璜港進行炮擊。在戰鬥中,4艦共發射381/380毫米炮彈294發,各種副炮炮彈數千發,幾乎完全摧毀了日軍的海岸炮台與工事。1944年6月,盟軍在諾曼第登入,歐洲第二戰場開闢,法國解放指日可待,正在太平洋戰場苦戰的“黎塞留”號也奉命返回法國本土。
1944年10月,“黎塞留”號從印度洋穿過紅海及蘇伊士運河,返回法國。
勒克萊爾將軍的“
自由法國”戰士在巴黎進行凱旋門閱兵時,自由法國的戰艦也在土倫港進行了壯觀的閱艦儀式。當強大的“黎塞留”號緩緩開進土倫港時,受到了法國人的狂熱歡迎,“黎塞留”號成為自由法國的海上標誌。
雖然法國全境解放,德國即將投降,但在太平洋戰場,戰爭還未結束。法國復國慶典結束後,“黎塞留”號重新返回太平洋作戰。
1945年初,日本艦隊中的航母和
艦載航空兵基本損失殆盡,但仍存留有一定數量的戰列艦;在太平洋的多個島嶼,仍有日軍經營多年的堅固工事。
在長達半年的海島登入作戰中,“黎塞留”號與美國“依阿華”號、“北卡羅來納”號等名艦並肩作戰,將無數一噸左右的高爆彈傾瀉到日軍陣地上。
1945年8月,“黎塞留”號參加了對日寇的最後一戰:對日本沿岸港口與城市進行炮擊,並目睹了8月15日東京灣的日本投降儀式。“黎塞留”號的戰鬥足跡遍及三大洋,是法國參戰地域最廣,航行里程最長的戰列艦,也是法國海軍史上最著名的戰列艦。
二戰結束後,“黎塞留”號從英國遠東艦隊序列中退出,回歸美國海軍控制,美國繼而將“黎塞留”號歸還法國。1946年,“黎塞留”號再次從太平洋返回法國。在回國之前,“黎塞留”號還執行了最後一次作戰任務:在印支戰爭中,“黎塞留”號在中南半島沿岸巡弋,對越南進行威懾。
戰後“黎塞留”號雖然已無大用場,但作為法國海軍的象徵,它一直服役到50年代。在參加法國北非殖民地的幾次戰爭中,大多是作為海軍的威懾力量使用。由於戰列艦的維護費用過高,1952年,“黎塞留”號在打出她的最後一輪380mm主炮射擊後,在土倫作為炮兵訓練艦使用。1956年1月30日“黎塞留”號在她的生涯中一次與“讓·巴爾”號共同演習數小時,隨後轉移至布雷斯特,並從5月25日起作為訓練用住宿船。1958年,“黎塞留”號轉入後備役,1968年1月16日被更名為“Q432”號,同年9月被售賣給義大利熱那亞聖瑪麗亞造船公司,並於1968-69年在義大利拉斯佩齊亞被拆解。它的一門主炮在布雷斯特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