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城鄉志》是黎城縣誌編纂委員會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黎城鄉志
- 作者:黎城縣誌編纂委員會
- 出版時間:1994年06月
- ISBN:7-101-01256-6
- 類別:地方志
- 編纂人員:劉書友、王世崇、王有森、王旭麗、王敏伶、李庭芳等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本志記述了黎城縣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項事物的歷史和現狀。
作品目錄
封面
黎城縣誌
《黎城縣誌》編纂委員會
《黎城縣誌》學術顧問
《黎城縣誌》編纂人員
《黎城縣誌》審定委員會
圖片
題詞
黎城縣在山西省的位置
黎城縣政區圖
黎城縣縣城平面圖
黎城縣衛星影像圖
板山遠眺
黃崖洞風光
1.牌樓
2.鎮倭塔
3.敬英亭
4.水窯兵工廠
5.美國友人韓丁在黃崖洞
6.水窯軍工亭
7.革命烈士紀念塔
8.民兵拉練黃崖洞
1.廣志山風光
2.廣志山梳妝樓
3.白雲洞
4.廣志山落日
5.性空山·鳳凰台
1.八路軍堅持敵後抗戰三周年紀念塔
2.黎城縣革命烈士紀念亭
3.小平橋
4.源泉革命烈士紀念亭
1.1938年,八路軍朱德總司令和彭德懷副總司令來到太行山,指導創建根據地的工作
2.朱德、劉伯承和鄧小平共同研究作戰計畫
3.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在黃崖洞
4.1938年,鄧小平在黎城縣向部隊作戰前動員
5.1940年4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在黎城召開高幹會議。圖為會址之一北社村
6.八路軍一二九師新一旅旅長韋傑(後排左三)和政委唐天際(前排左二)等和中共黎城縣委、縣抗日民主政府部分領導人在一起
1.1994年11月,太行區第一屆群英大會在南委泉召開。圖為大會會場
2.殺敵英雄進入會場
3.勞動英雄進入會場
4.鄧小平(右二)和騰代遠(右一)參觀群英會生產展覽
5.邊區政府副主席戎伍勝在群英大會上宣布太行區1945年的生產計畫
6.1944年冬,美國一架轟炸執行任務時附毀在平順縣境內。機組人員跳傘降落,經營救安全脫險。圖為太行軍區司令員李達(前排左一)在長凝機場會見機組人員
7.美國機組人員在長凝機場準備乘飛機回國
8.1945年8月25日,劉伯承(站右四)、鄧小平(站右五)等從延安飛回太行區,部署上黨戰役。圖為在長凝機場下飛機後的合影
1.人民民眾把最好的糧食運往前線
2.為支援全國解放,太行區大批民工及部分幹部隨劉、鄧大軍南下
3.全國計畫生育先進縣獎狀
4.全國團政先進單位獎旗
5.中共黎城縣委辦公樓
6.黎城縣人民政府辦公樓
1.三節樓
2.黎民市場
3.縣城橋南街一角
1.縣直機關幼稚園小樂隊
2.小學生在學習電子琴
3.城關中學師生舉行升旗儀式
4.黎城一中教學樓
1.封山育林
2.漳南渠
3.勇進渠渡槽
4.漳北渠
5.黎城大青羊
6.梯田
1.穀子
2.玉米
3.油菜
4.西瓜
5.機收小麥
1.摘花椒
2.選核桃
3.大棗樹
4.山楂
5.秋天的柿子
6.摘蘋果
1.源泉紙廠獲國家輕工部獎鎮
2.縣紙廠生產的出口書寫紙和32克有光紙
3.水泵厂部優產品獎狀
4.黎城水泵廠一角
5.水泵廠生產的水泵
6.110KV變電站
1.1984年8月,全國地方中小型鐵礦山會議在黎城召開
2.精礦粉
3.縣鐵礦小寨礦山
4.縣軸承廠生產的206型軸承
5.縣振華白水泥廠
6.縣電器廠生產的凸輪控制器
7.縣鐵合金三分廠
8.無線電尋呼鐵塔
9.縣運輸公司車隊
10.漳河大橋
11.東陽關煤集管理站
12.石樑鐵路橋
13.煤焦管理站人員在執勤
1.工業品出口產品樣品
2.土特產出口產品樣品
3.縣外貿大樓
4.黨參
5.柿乾
6.選谷穗裝箱出口
1.糖業菸酒公司
2.集貿市場一角
3.1990年,美國青年腳踏車旅遊團在旅遊公司就餐
4.黎城賓館
1.黎城上黨落子《轅門斬子》劇照
2.棉織廠女子樂隊在元宵節進行高蹺演奏
3.小花戲
4.兒童樂園
5.新華書店
1.縣人民醫院
2.婦幼站為幼兒體檢
3.縣城人民在體育場舉行“亞運之光”火炬傳遞儀式
1.50年代的民宅
2.50年代的職工宿舍
3.回娘家
4.農民新住宅
5.職工新居
1.文化遺址標本(新石器)
2.北魏造像碑
3.北齊佛像
4.唐騎人駝(灰陶)
5.建於元大德二年的路堡村聖源王廟
1.黎城縣誌編纂委員會成員合影
2.縣誌稿評審會會場
3.參加黎城縣誌稿評審會議人員合影
序一
序二
序三
凡例
目錄
概述
一、黎侯古國建置悠久
二、抗日老區雄踞太行
三、名勝古蹟引人入勝
四、漳河水利興農惠民
五、新興工業漸成體系
六、土特名產暢銷海外
大事記
卷一建 置
第一章位置 境域
第二章建置 沿革
第三章行政區劃
第四章縣城鄉村
第一節縣城
第二節鎮
第三節鄉
第四節村莊
卷二自然環境
第一章地質
第一節地層
第二節地層構造
第二章地貌
第一節山地
第二節丘陵
第三節河谷平原
第三章氣候
第一節日照 輻射
第二節氣溫
第三節降水 蒸發
第四節霜凍期 積雪期
第五節風力 風向
第六節物候
第四章水文
第一節地表水
第二節地下水
第五章土壤植被
第一節土壤
第二節植被
第六章生物 礦物
第一節生物
第二節礦物
第七章自然災害
第八章環境保護
第一節污染
第二節監測治理
卷三經濟綜述
第一章經濟結構
第一節所有制結構
第二節產業結構
第三節流通結構
第二章建設投資
第三章分配消費
第一節分配
第二節消費
卷四農 業
第一章耕地勞力
第一節耕地
第二節土地所有制
第三節勞力
第二章作物
第一節糧食作物
第二節經濟作物
第三章耕作技術
第一節作物栽培
第二節耕作制度
第三節種子改良
第四章農田管理
第一節農田建設
第二節施肥 灌溉
第三節病蟲害防治
第五章農具 農機
第一節農具
第二節農機
第三節農機管理
第六章畜牧
第一節牧坡 牧草
第二節畜禽
第三節疫病防治
第四節牧場 雞場 飼料公司
第七章農業區劃
卷五林 業
第一章林地 林場
第一節林地
第二節林場
第二章採種 育苗
第一節採種
第二節育苗
第三章植樹造林
第一節四旁植樹
第二節封山育林
第三節人工營林
第四章果園
第一節面積
第二節產量
第五章林木管護
第一節林(樹)權
第二節護林
卷六水 利
第一章蓄水 鑿井
第一節蓄水
第二節鑿井
第二章灌溉工程
第一節渠道
第二節提水
第三章用水管理
第一節管理形式
第二節灌溉管理
第四章水土保持
第一節水土流失
第二節水土治理
卷七能 源
第一章煤炭 石油
第一節煤炭
第二節石油
第二章電力
第一節發電
第二節輸變電
第三節用電
第四節電力管理
第三章柴草 沼氣
第一節柴草
第二節沼氣
卷八工 業
第一章體制
第一節私營工業
第二節集體工業
第三節全民工業
第二章建材工業
第一節磚瓦
第二節灰砂石料
第三節水泥
第三章冶金工業
第一節矽鐵
第二節精礦粉
第三節生鐵
第四節碳化矽
第四章機械工業
第一節通用機械
第二節機械修配
第五章軍事工業
第六章化學工業
第一節熬硝 製鹽 制鹼
第二節炸藥
第三節化肥
第七章造紙 印刷
第一節造紙
第二節印刷
第八章紡織 服裝
第一節紡織
第二節服裝
第九章食品加工
第一節糧油加工
第二節副食加工
第三節釀酒釀醋
第四節糕點 罐頭 飲料
第十章企業管理
第一節管理形式
第二節全面質量管理
第三節經濟核算
第十一章名產
第一節部優產品
第二節省優產品
第三節新興名產品
卷九交通 郵電
第一章交通
第一節古道
第二節公路
第三節公路養護
第四節鐵路
第五節橋涵 隧道 渡口
第六節運輸
第七節交通管理
第二章郵電
第一節郵政
第二節電話
第三節電報
第四節傳真
卷十商 業
第一章私營商業
第一節私營商業概況
第二節私營店鋪
第二章供銷合作商業
第一節縣聯社
第二節股金 分紅
第三節社員代表大會
第四節網點分布
第三章國營商業
第一節商業機構
第二節商業網點
第四章商品購銷
第一節進購
第二節銷售
第五章飲食服務
第一節飲食業
第二節服務業
第六章集市貿易
第一節集市
第二節城鄉物資交流會
卷十一糧 油
第一章購銷
第一節徵購
第二節銷售
第二章調儲
第一節調撥
第二節儲藏
第三章管理
第一節機構
第二節糧油經營單位
第三節糧油票證
卷十二外貿
第一章出口商品
第一節土產類
第二節畜產類
第三節藥物類
第四節礦產類
第五節工業品類
第六節糧油食品類
第二章培植貨源
第一節農副產品獎售
第二節商品基地建設
第三章經營管理
第一節貨源 儲運
第二節契約管理
第三節質量管理
第四章外貿機構
第一節對外貿易公司(局)
第二節下設機構
卷十三財稅
第一章財政
第一節體系
第二節管理體制
第三節收入
第四節支出
第五節管理
第二章稅務
第一節稅制
第二節征管
卷十四金融
第一章金融機構
第一節錢莊 當鋪
第二節銀行
第三節農村信用合作社
第二章流通貨幣
第一節幣種
第二節投放回籠
第三節金銀兌換
第三章信貸
第一節存款
第二節儲蓄
第三節貸款
第四章保險
第一節項目保費
第二節理賠
第五章債券
卷十五城鄉建設
第一章規劃 設計 施工
第一節規劃
第二節設計
第三節施工
第二章縣城建設
第一節市政建設
第二節房屋建設
第三節園林綠化
第三章鄉村建設
第一節鄉鎮建設
第二節村莊建設
第四章房產管理
第一節私公房產管理
第二節商品房管理
卷十六經濟綜合管理
第一章計畫管理
第一節計畫編制及實施
第二節物資計畫管理
第二章工商行政管理
第一節企業登記
第二節商標 廣告
第三節經濟契約
第四節市場管理
第三章土地管理
第四章勞動管理
第一節職工隊伍
第二節職工培訓
第三節工資待遇
第五章物價管理
第一節管理體制
第二節市場價格
第三節監督檢查
第六章審計
第一節國家審計
第二節內部審計
第七章標準計量管理
第一節計量管理
第二節標準化管理
第八章統計管理
第一節統計報表
第二節調查統計
第三節統計資料
卷十七政黨
第一章中國國民黨黎城縣黨部
第二章中國共產黨黎城縣地方組織
第一節組織建設
第二節思想建設
第三節紀律檢查
第四節統戰工作
第五節信訪
第六節歷屆黨代會
第七節先進黨支部選介
卷十八政權
第一章行政機構
第一節清朝縣署
第二節縣行政公署
第三節縣民主政府
第四節縣人民政府
第五節基層政權
第二章權力機構
第一節代表選舉
第二節各屆人民代表會議
第三節人民代表大會
第四節人大常委會
第五節提案處理和視察活動
第三章參政機構
第一節參議會
第二節政協黎城縣委員會
第三節政協黎城縣歷次大會
卷十九政事
第一章民主革命時期
第二章社會主義改造時期
第三章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卷二十民政人事
第一章民政
第一節優撫
第二節撫恤
第三節安置
第四節社會救濟
第五節社會福利
第六節婚姻殯葬管理
第二章人事
第一節人員編制
第二節調配 任免
第三節離休 退休
卷二十一公安 司法
第一章公安
第一節公安機構
第二節重大案件偵破
第三節治安管理
第四節戶籍管理
第五節看守
第六節消防
第二章檢察
第一節檢察機構
第二節刑事檢察
第三節經濟檢察
第四節法紀檢察
第五節監所檢察
第三章法院
第一節機構設定
第二節審判制度
第三節刑事審判
第四節民事審判
第五節經濟審判
第六節申訴複查
第四章司法行政
第一節機構設定
第二節法制教育
第三節律師業務
第四節公證業務
第五節人民調解
第六節接茬幫教工作
卷二十二軍 事
第一章機構
第一節武委會
第二節人民武裝部
第二章兵役
第三章地方武裝
第四章民兵
第一節組建
第二節訓練演習
第三節參戰支前
第五章駐軍
第六章重大戰事
第一節台壁決戰
第二節東陽關之戰
第三節神頭嶺戰鬥
第四節響堂鋪伏擊戰
第五節邯長公路破擊戰
第六節黃崖洞保衛戰
第七節廣志山戰鬥
第八節反“掃蕩”紀實
卷二十三社團
第一章政治團休
第一節公道團 犧盟會
第二節青少年組織
第三節農民組織
第四節工人組織
第五節教育組織
第六節婦女組織
第二章經濟團體
第三章其他團體
第四章會道門
卷二十四教育
第一章社學 私塾 書院 學堂
第一節社學 私塾
第二節書院 學堂
第二章學前教育
第三章普通教育
第一節國小教育
第二節中學教育
第三節重點中國小選錄
第四章專業教育
第一節師範教育
第二節職業教育
第五章成人教育
第一節教育補習
第二節廣播 電視 刊授 函授
第六章教學管理
第一節行政管理
第二節教師
第三節教改 教研
卷二十五科技
第一章科技體制
第一節科技機構
第二節團體 學會
第三節科技隊伍
第二章科技普及
第一節宣傳 諮詢
第二節科技培訓
第三節科普網點
第三章科研成果
第一節獲獎項目
第二節學術交流
第四章科技成果推廣與套用
第一節農業科研
第二節水利科研
第三節林業科研
第四節畜牧業科研
第五節醫藥衛生科研
第六節工業新產品開發和試製
第七節地震預測
卷二十六衛生 體育
第一章衛生
第一節防疫
第二節婦幼保健
第三節醫療
第四節製藥 藥檢
第二章體育
第一節學校體育
第二節民眾體育
第三節體育競賽
第四節體育設施
第五節體育機構與隊伍
卷二十七文化
第一章民眾文化
第一節組織機構
第二節民間歌舞藝術
第三節花燈 焰火
第二章文學 著述
第一節民間文學
第二節著述
第三章戲劇 曲藝
第一節劇種
第二節班社
第三節劇團
第四節曲藝
第五節戲劇場所
第四章音樂 美術
第一節音樂
第二節美術
第五章書法 攝影
第一節書法
第二節攝影
第六章新聞
第一節報紙 通訊
第二節廣播
第三節電視
第七章電影 錄像
第一節電影 幻燈
第二節錄像 投影
第八章圖書
第一節圖書發行
第二節圖書藏閱
第九章檔案
第一節檔案接收 鑑定
第二節檔案利用 編研
第三節檔案館(室)升級達標
第十章地方史志
第一節縣誌編修
第二節中共黨史征編
卷二十八文物 名勝
第一章歷史文物
第一節古文化遺址
第二節古建築
第三節古墓葬
第四節石器 石刻
第五節金玉陶瓷骨
第六節書畫
第七節古錢幣
第二章革命文物
第三章名勝
第一節古八景
第二節新八景
第四章文物管理
第一節管理機構
第二節文物保護單位
卷二十九藝文
第一章詩歌
第二章文錄
第三章小說
卷三十人 口
第一章人口演變
第一節人口總量
第二節分布密度
第三節人口變動
第二章人口構成
第一節民族構成
第二節性別構成 年齡構成
第三節文化構成
第四節職業構成
第五節人體素質
第三章計畫生育
第一節晚婚 晚育
第二節節育 優生
第三節管理機構
第四章婚姻 家庭
第一節婚姻狀況
第二節家庭規模
第五章宗族 姓氏
第一節宗族
第二節姓氏
卷三十一民俗 宗教
第一章居民禮儀
第一節養育
第二節婚俗
第三節生辰
第四節喪葬
第二章衣食住行用
第一節衣飾
第二節飲食
第三節居宅
第四節行旅
第五節器用
第六節遊戲
第三章歲時俗習
第一節傳統節日
第二節公曆節日
第四章信仰 禁忌
第一節天地信仰
第二節人神信仰
第三節俗神信仰
第四節鬼神信仰
第五節禁忌
第五章良風美德
第一節見義勇為
第二節無私奉獻
第三節拾金不昧
第四節餘熱生輝
第六章宗教
第一節佛教
第二節道教
第三節天主教
第四節基督教
第五節伊斯蘭教
卷三十二方言 謠諺
第一章語音
第一節聲母
第二節韻母
第三節聲調
第四節聲韻配合關係
第二章同音字表
第三章常用方言詞語
第一節天文 時間
第二節地理 方位
第三節稱謂
第四節農事 動植物
第五節房屋 用具 穿戴
第六節身體 病痛 醫療
第七節飲食
第八節生活
第九節動作變化
第十節形容
第十一節其他
第十二節黎城地名特殊讀音舉例
第四章語法特點
第五章謠諺
第一節諺語
第二節歇後語
第三節民謠
第六章傳說
卷三十三人物
第一章傳記
馮秦世
馮譚
馮野王
馮逡
馮立
馮參
馮媛
馮衍
馮豹
宋文光
靳宋藩
王發越
王四虎
常樾
徐步高
王三和
張席珍
楊恆祿
張恩科
趙三喜
崔梁芳
王士傑
鄭樹人
康老虎
王獻掌
原明緒
朱輝
李玉慶
常愛生
樊子建
馬友芹
程式蘭
劉逢源
趙和壁
石寸金
姜業文
李梧庭
原維廉
李福鎖
石牛弟
韓六孩
霍筱孟
謝好禮
鄭火幟
王森榮
劉傳鼐
王雙旺
楊蕉圃
王廷佐
史紀言
康丕烈
趙起倉
李棲鳳
張岷山
張行夫
董桃氣
董用方
劉鈞
趙小牛
張步英
常寶琦
高承祖
石拴貴
第二章傳略
劉士林
趙雙全
康珍甫
李雙倉
曹本珍
楊清河
康江河
高明發
白師容
楊廷選
申發緒
王密
廷新文
李靜波
劉金水
喬孟昭
李士英
鄒積德
高文華
郭適之
董永魁
申樹發
董紀堂
高珂
鄭易風
靳勛
王愷
康向亭
張福田
李克敏
景華
劉己末
第三章名錄
第一節烈士英名錄
第一節修建勇進渠獻身人物名錄
第四章名表
第一節幹部名表
第二節高級職稱名表
第三節高級學位獲得者名表
第四節英雄模範名表
卷三十四條陳
農業
工交
財貿
科教
叢 錄
一、歷代舊志序跋選
二、文獻輯存
三、黎城之最
卷 末
限外輯要
索 引
圖示照片
表 格
人 物
本志編纂始末
為本志撰稿和提供資料人員
跋
著作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