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先春

黎先春

黎先春(1942年10月25日-2012年9月10日),出生於中國江西,先後在香港、台灣完成基礎及大學教育後赴美,於1974年在美國加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並繼續兩年博士後工作,師從諾貝爾環境化學獎得主F.S.Rowland教授,從事大氣化學與化學動力學方面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黎先春
  • 外文名:FrankLee
  • 別名:FrankLee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星座:天蠍座
  • 血型:O
  • 出生地:江西
  • 出生日期:1942-10-25
  • 逝世日期:2012-09-10
  • 職業:教師,教授
  • 主要成就:學術專著與論文
個人簡介,教育經歷,科研成果,

個人簡介

黎先春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1974年在美國加州大學獲物理化學博士學位,師從諾貝爾獎環境科學獲得者F.S.Rowland教授。1974-1976年wland教授研究實驗室從事環境監測與治理方面的博士後研究。1976年開始先後在美國福特公司研究及開發實驗室、美國標準石油公司的開發研究中心從事科研工作,1993年末在香港浸會大學從事科研與教學工作並在廈門大學任客座教授從事科研合作項目,為本所研究員。本人在美國工業界研究環境污染與防治監測技術二十餘年,在污染監測與治理研究方面造詣頗深。作為項目負責人或主要完成人,完成了多項由美國化學會、美國主要的石油和汽車製造財團資助的研究協調委員會和美國石油協會科學基金項目。作為資深科學家1982年受CRC委託,組織了國際柴油能源開發與套用研討會;1983年被聯合國環境開發所聘為專業顧問,負責中國冶金工業部環境研究所的合作開發項目;1988年擔任美國化學會石油分會國際重油與殘油學術論壇主席;1990年組織北美華裔科學家與工程師年會;1991年在台灣舉辦了題為“環境保護-對科學與技術的挑戰”研討會。近年來,主持了多項由香港特別行政區大學基金委員會和工業署資助的有關環境監測, 新產品開發及分析科學領域的項目,舉辦了多項國際學術研討會。主要科學論著100餘篇。
黎先春
1976年開始先後在美國福特公司研究及開發實驗室、美國標準石油公司的開發研究中心從事科研工作,黎教授在美國工業界研究環境污染與防治監測技術二十餘年,在污染監測與治理研究方面造詣頗深。作為項目負責人或主要完成人,黎教授完成了多項由美國化學會、美國主要的石油和汽車製造財團資助的研究協調委員會和美國石油協會科學基金項目。作為資深科學家,黎教授1982年受CRC委託,組織了國際柴油能源開發與套用研討會;1983年被聯合國環境開發所聘為專業顧問,負責中國冶金工業部環境研究所的合作開發項目;1988年擔任美國化學會石油分會國際重油與殘油學術論壇主席;1990年組織北美華裔科學家與工程師年會;1991年在台灣舉辦了題為“環境保護-對科學與技術的挑戰”研討會。
1993年末在香港浸會大學從事科研與教學工作並在廈門大學任客座教授從事科研合作項目。主持了多項由香港特別行政區大學基金委員會和工業署資助的有關環境監測, 新產品開發及分析科學領域的項目,舉辦了多項國際學術研討會。主要科學論著100餘篇。
2003年夏離港赴青島,在國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從事海洋污染監控,溢油防治及中藥標準化研究。2011年開始,黎教授服務於廈門華廈職業學院,負責國際交流事務及環境監測教研工作。

教育經歷

1、B.S. (1966; Chemistry), Dept of Chemistry,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 Taipei, Taiwan
2、Ph.D. (1974; Physical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 Dept of Chemistry, Univ. of California, Irvine, USA
3、Post Doctoral (1974-76), Dept of Chemistry, Univ. of California, Irvine, USA

科研成果

學術專著與論文
1. F.S.-C. Lee and X.R. Wang, Editors, “Analytical Technology in the Production of CMHerbsAccording to GAP Principles”, book published by Xiamen University Publisher, July, 2002.
2. X.R. Wang and F.S.C. Lee,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Coupled with ICP-MS for Elemental Speciation Analysis”, Book chapter in “Encyclopedia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Ed. R.A. Meyers, John Wiley & Sons, N.Y., Oct, 2001.
3. Xu Jinhui and F. S.-C. Lee, “Quantification of Nitrated Polynuclear 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Atmospheric Particulate Matter”, Analytica Chimica Acta, 416/1, 111-115, 2000.
4. W.H. Chan and F.S.-C. Lee “Formaldehyde in the Environment”, book chapter in “Encyclopedia of Environmental Analysis and Remediation”, pp 1803-1820, Wiley Publishers, 1998.
5. F.S.-C. Lee, Editor, “Analytical Chemistry of Heavy Oils and Resid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rganized by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CS National Meeting, Dallas, USA, 1988.
6. F.S.-C. Lee and D. Schuetzle, "Sampling, Extraction and Analysis of Polynuclear Aromatic Hydrocarbons from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book chapter in "Handbook in Polynuclear Aromatic Hydrocarbons," Edited by A. Bjorseth, Marcel Dekker, Inc., 1983.
7. F.S.-C. Lee, T.M. Harvey, T.J. Prater, M.C. Paputa and D. Schuetzle, "Chemical Analysis of Diesel Particulate Matter and an Evaluation of Artifact Formation," pp. 92-110 in "Sampling and Analysis of Toxic Organics in the Atmosphere," ASTM publication No. 721, 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s, 1981.
8. D. Schuetzle, F.S.-C. Lee and T.J. Prater, "The Identification of PolynuclearAromatic ydrocarbon Derivatives in Diesel Particulate Extract," Int'l. J. Environ. Anal. Chem., 9, 93-144,1982.
9. F.S.-C. Lee and F.S. Rowland, "Competitive Radiotracer Evaluation of Relative Rate Constants at Stratosphere Temperatures for Reactions of Chlorine Atoms with Methane and Ethane Versus Vinyl Bromide," J. Phy. Chem., 81, 86, 1977.
10.F.S.-C. Lee and F.S. Rowland, "Reactions of Chlorine Atoms with Acetylene and its possible Stratospheric Significance," J. Phy. Chem., 81, 684, 197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