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龍潭(湖北省漢川市境內湖泊)

黃龍潭(湖北省漢川市境內湖泊)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7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黃龍潭,位於湖北省漢川市襄南馬鞍鄉行政區域中心,周長約10千米,東抵雙山村雷吳嘴,東南抵榔頭大山村、雙山(小山丘),東北汊為榔頭村宋家嶺,西北汊為高嶺村潭大灣,東南汊為陡山村池家嶺,南汊抵魯橋村,西汊至喻河王家山,湖心地理坐標為北緯30°36'11”,東經113°53'34"。據2012年湖北省“一湖一勘”數據,湖泊水域面積2.68平方千米,容積為800萬立方米。

湖區野生資源豐富各種魚類都有生活,湖區景點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天主教堂,擱龍台、盤龍寺遺址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龍潭
  • 地理位置:湖北省漢川市襄南馬鞍鄉行政區域中心
  • 水域面積:2.68 km
  • 容積:800萬立方米
形成演變,位置境域,水文特徵,流域特徵,地質地貌,氣候特點,自然災害,資源狀況,自然資源,旅遊資源,歷史文化,傳說故事,湖區人物,社會生活,經濟,交通,管理,開發利用,

形成演變

黃龍潭古屬雲夢澤的一部分。漢江未築堤之前經黃龍湖、蔡甸西湖流入長江。明代漢江馬家口段潰口,水退後黃龍湖東北兩處堰塞,湖西、湖南屬丘陵地形,黃龍湖雛形基本形成。清代末民國初,為蓄水保民,築天成垸堤,形成了黃龍湖現在的規模,屬西湖水系(漢陽,現屬武漢市蔡甸區)。黃龍潭因湖漢眾多,每當雨季,匯集周圍來水,湖面呈橙黃色,並形似一條蜿蜒捲曲的黃龍,且水深而得名。
1974年,修建高(山)榔(頭)路,此路在黃龍潭中段老虎嘴築堤,將黃龍湖攔腰截斷,分為上湖和下湖。

位置境域

黃龍潭位於湖北省漢川市襄南馬鞍鄉行政區域中心,周長約10千米,東抵雙山村雷吳嘴,東南抵榔頭大山村、雙山(小山丘),東北汊為榔頭村宋家嶺,西北汊為高嶺村潭大灣,東南汊為陡山村池家嶺,南汊抵魯橋村,西汊至喻河王家山,湖心地理坐標為北緯30°36'11”,東經113°53'34"。黃龍潭屬常聚性淡水湖,為河谷沉溺的河間窪地湖,主收周邊山地田坑之水,總承雨面積為23.34平方千米,受益面積601.3公頃。新中國成立初湖泊中水位22.7米時,湖面為3.59平方千米。2010年為316公頃。據2012年湖北省“一湖一勘”數據,湖泊水域面積2.68平方千米。
黃龍潭
黃龍潭位置圖

水文特徵

黃龍潭屬西湖(武漢市蔡甸區)水系,排水主要通過天成垸經三汊河入西湖,進入長河(武漢市蔡甸區轄)。1980年前,湖周環境狀況保持較好,湖水純淨,無雜質、無污染,為Ⅱ類標準。隨著馬鞍鄉城鎮規模的擴大和工業經濟的發展,黃龍潭水體污染日趨嚴重,2012年監測結果,水質下降為V類。漢川市環境保護部門自2003年起,對有污染的企業採取限制生產規模,責令限期整改。在加大水污染防治宣傳力度基礎上,先後督促聯誼、長城、雲龍、彩虹等服裝生產企業禁止向湖區排污,嚴把排污關,對廢水進行處理。據2012年湖北省“一湖一勘”數據,湖泊湖容為800萬立方米。

流域特徵

地質地貌

黃龍潭處“揚子準地台”江漢斷陷的北東部和大冶台褶帶的西部,橫跨武漢台褶束、雲應凹陷、皂市凸起、乾驛沔陽凹陷等四級構造單元,此地地質構造複雜,地層出露不全,有少量古生代地層出露。黃龍潭屬隴崗殘丘形,由古生代的沉積地層所構成,沿岸丘體基本呈東西向平行於主構線展布,土壤為黃棕壤,發育於第四紀黏土母質上的地帶性土壤。周圍多山丘,湖面婉轉狹長,彎曲多叉。

氣候特點

黃龍潭湖區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6.6℃,年極端最高氣溫38.5℃,年極端最低氣溫~14.3℃。年平均降水量1255毫米,全年無霜天257天。

自然災害

1931年大水,全縣201垸淹沒,黃龍潭周邊除部分山丘未淹,大部分灣村淹,致使多人流離失所,出外逃荒要飯。1939年夏,陰雨多日,湖周邊水爆滿,淹沒田坑無數,水災甚重。
1954年,漢川年降水量2262.4毫米,漢南水深6~8米,此湖邊僅幾個山丘未淹,釀成大災。冬,暴雪冰封,人行冰面一月整。1958年4月22日下午,龍捲風兼冰雹毀壞周邊農田,夏收作物顆粒無收。1959年長達109天無雨,造成嚴重乾旱,農作物減產,造成民眾生活困難。
1991年5~8月,連降大雨,部分夏糧作物倒伏,早稻秧浮苑,中稻秧受澇,糧食歉收,並龍捲風襲擊,部分房屋倒塌,馬鞍鄉部分民營企業停產。

資源狀況

自然資源

黃龍潭湖區野生魚主要有青魚、花鰱、白鰱、團頭魴、鯽魚、草魚、鯉魚、鯿魚、鱅魚、泥鰍、烏鱧、鐵魚、鰱魚、鱉繁、小龍蝦、黃鱔等,年產量達15萬千克。底棲類動物主要有蚌、螺、蟹、蝦等。潭內曾產天然珍珠蚌,據民國《張氏宗譜》記載:“清乾隆丁亥年十二月十二日(1767年1月)張鵬翅在黃龍潭蓮花沖(今馬鞍鄉七里村)拾得一蚌,內有珍珠百餘粒。”兩棲爬行類動物主要有龜、鱉、蛙、蛇等。水鳥主要有白鶴(現不多見)、白骨頂雞、余水雞子。
黃龍潭湖區水草類主要有燈籠泡子、鴨舌頭、蝦腥草、麥黃草、牛尾草、扁擔草、空心蓮子草等,既為魚類餌料,也可作農作物肥料。水面種植特產主要有湘蓮、蓮藕、荸薺、蒿草、菱角等,蓮藕產量年均405.95噸,湘蓮產量年均2萬千克。黃龍荸薺,個大、汁多、味甜,營養豐富,天然無污染,被湖北省農業廳認定為綠色無公害食品。

旅遊資源

  • 天主教堂
天主教堂位於黃龍潭湖東岸,坐西朝東,建築總面積1901平方米。主體建築樓上樓下有24間房,所用磚瓦均刻制“天主堂”三字,綿牆平砌,結構嚴實,木料為紅松。前樓上下各有4間,計300平方米,齊檐,脊與檐坡度為1:5。此建築為1862年漢口開埠後江城德督修。教堂保存完整,並有一定的外國建築風格,被漢川市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 擱龍台
黃龍潭東有一塊半島向湖心伸去,這就是十里八鄉傳聞的擱龍台。站在雙山之巔,俯視擱龍台,黃龍潭龍頭向東,龍身、龍尾向西南擺動,似一條巨龍作勢騰飛。那一條條隱於山岡、村嘴之中的湖漢就像黃龍飄舞的龍鬚。遊人至此,無不由衷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 盤龍寺遺址
盤龍寺位於黃龍潭東側陡山,初建於元末,為蓮峰和尚所建。此寺依山而築,山門內有一、二、三天門、迎仙橋、大雄寶殿、玉皇閣、藥師殿等10院,供奉釋、道、儒三教諸神,尤以盤龍殿、藥師殿、觀音殿香火最盛。寺周圍林木繁茂,以山茶、松柏著名,後建高大的觀湖樓,登高遠眺,黃龍湖風光盡收眼底。盤龍寺環境清幽,每年農曆七月十七和八月十八為盤龍廟會,此時遊人眾多。“文化大革命”中,該寺被拆毀,僅存遺址。

歷史文化

傳說故事

  • 黃龍潭的傳說傳說
很久以前,黃龍潭是一處丘陵,只有幾座孤山陪伴,當地百姓生產生活缺乏水源。有一年,十個月沒落一滴雨,當地百姓祈求上蒼,殺豬宰羊,跪地求神三天,感動了土地公公,他立即上天面見玉帝,玉帝即派一黃龍去造湖送水,並要黃龍完成任務後,上天復命,不得有誤。黃龍下凡在此查看後說:“我看見此地勢至少需98條湖汊才成。”土地公公喜之不盡,連忙答謝。黃龍又說:“我為你搬水是小事一樁,你能給我什麼好處呢?”土地說:“我是地方小神,能給你什麼好處呢?”黃龍說:“白色珍珠能為我增加靈氣,我今晚在此地給你擺成100條湖漢,你就送我兩顆白色的珍珠,怎么樣?”土地聽後心中一震,暗想我到哪裡去找白色珍珠呢,他猛然心生一計說:“你要是能在雞叫之前擺出100條湖漢,我便送你兩顆白色珍珠。”黃龍聽後高興地說:“一言為定!”土地回答:“一言為定!”土地公公立即顯身,叫人們夜晚關好門,安心睡覺,無論外面發生什麼事,都不要出門看。是夜,黃龍施展神功,開始了游龍擺汊,於是狂風大作,電閃雷鳴,暴雨傾盆,一條條湖汊逐漸形成。到了四更天,眼看100條湖汊就要形成,土地公公急得汗如雨下,心想,因離天亮只一個時辰,我哪有兩顆珍珠送他呢。土地公公突然想到雞叫天明,於是計上心來。他入地進入一戶人家,學一聲金雞啼鳴,其他戶的雞也隨之跟啼。黃龍聽見金雞啼聲,以為天亮了,騰地從湖中鑽出,想到100條湖汊尚未形成,不能上天復命,也不好向土地公公討要珍珠,它一頭扎進自己造的湖裡潛心修煉起來。從此人們就將此湖汊稱“黃龍湖”。

湖區人物

  • 黃文弼
黃文弼(1893~1966年)字仲良,漢川馬鞍黃龍湖畔黃家嘴人,中國著名考古學家。幼時在家鄉就酷愛考古之事,他在黃龍湖邊放過牛,常將黃龍湖中撿到的瓷片、磚瓦塊拿回家中研究。13歲就讀於漢陽府中學,民國四年(1915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門。民國七年(1918年)畢業後留校,先後任國學研究所助教、講師、副教授,致力於研究宋明理學,著有《二程子哲學方法論》等書。繼而又轉向目錄學研究,著有《中國古籍新分類法綱目》。最後將興趣集中於新興考古學,是北大考古學會最早的會員。黃曾4次入新疆考古。民國十六年(1927年),瑞典著名地理學家斯文赫定擬率一歐洲考察團到新疆考察,北洋政府無條件接受,黃參加,為維護國家主權,黃堅持考察品歸中國,防止了珍貴文物外流。後分別於1933年、1943年、1957年入新疆考察,為新疆地區的歷史研究及古代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主要著作有《高昌專集》《羅布淖爾考古記》《吐魯番考古記》《西北史地論叢》等集。1966年在北京病逝。
  • 劉子谷
劉子谷(1903~1986年)黃龍湖畔馬鞍鄉高嶺村人。民國九年(1920年)7月考入襄陽第二師範,就讀期間受蕭楚女等進步教師影響,經常閱讀《新青年》《嚮導》等進步書刊,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發起組織襄陽學生會進行反帝鬥爭。民國十二年(1923年)秋,劉子谷轉入武昌中華大學就讀,同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次年轉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初,聯合在漢讀書的漢川籍學生,成立漢川同學會。“五卅”慘案發生後,積極參加了武漢的罷課、罷工、罷市活動。民國十四年(1925年)8月,中共漢川特別支部在全人國小成立,劉子谷任書記。1926年春,劉調武漢工作,任國民黨湖北省黨部候補執委。北伐軍攻克武漢後,成立省農協任執行委員。1927年3月,任湖北農民訓練班主任,同時他退出國民黨,辭其國民黨有關職務。民國十七年(1928年),劉子谷奉命將訓練班學員帶到九江,編入賀龍所部20軍第3師教導團,參加“八一”南昌起義。不久返鄂,任中共漢陽縣委書記,繼而調任鄂中特委兼中共漢川縣委書記。同年,由於敵人追捕,中共省委機關遭破壞,劉與組織失去聯繫,因而失掉組織關係。民國十八年(1929年)春,到楊虎城部任總務科長,後離開該部,先後到山東莒縣中學、省立七中、濰縣中學任教,後回湖北,在湖北省農業專科學校供職。日軍投降後,到上海工務局工作。新中國成立後,歷任內務部辦公室秘書、優撫局辦公室副主任和內務部參事等職,民革中央委員。1986年病逝,被追認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 張國維
張國維(1921~1949年)馬鞍張家台人,幼讀私塾,後入漢陽國中學習。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考入武昌聯合中學,抗戰初參加共產黨領導的青年救國會,組織進步學生建立菱湖劇團,開展抗日宣傳活動。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武漢淪陷,武昌聯中遷至建始縣三里壩,易名建始高中,張在此中共地下黨總支的領導下,參加學生運動,創辦《大家看》牆報,傳閱進步書刊。民國二十八年(1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高中畢業後,赴重慶五四兵工廠做工運工作。後考入四川大學(以下簡稱“川大”)經濟系,和江竹筠、李惠民、馬秀英等一起從事學生運動,運用壁報、簡報、報告會、討論會等形式抨擊時弊。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10月31日,成都市警察局武裝鎮壓市立中學學生,成都市大中學生聲援,組織“雙十一”遊行請願,張發動川大學生積極參加,迫使成都市市長及參與鎮壓學生的頭目辭職。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4月,和李惠民在赴青年館開會途中,被國民黨特務逮捕,在獄中,張頑強堅貞,重刑不屈,與戰友暢談革命形勢,鼓勵戰友堅持鬥爭。1949年11月27日,殉難於渣滓洞。重慶中美合作所罪行展覽館陳列有當年監禁張國維的獄號、照片及刑具,川大革命烈士紀念碑上刻有張國維的英名。

社會生活

經濟

  • 工業企業
黃龍潭周邊村鎮改革開放以後,村鎮企業不斷發展,到1986年,湖濱榔頭、喻集等集鎮有金屬製品、冶煉、小五金、鑄造、建築材料、藥品、服裝、棉紡織等42家,產值7830萬元。1998年,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經濟管理方面轉為經營承包制,實行鄉、村、聯合體、家庭辦企業的格局,突破了原來兩級辦企業的模式和圍繞農業辦企業的局限性,使鄉村企業發展很快,企業達167個,總產值24164萬元。2005年,馬鞍鄉引進各類項目25個,其中過千萬的規模企業2個。以聯誼、長城、雲龍、彩虹等服裝生產企業為龍頭,帶動了相關企業的發展。到2010年,湖濱企業已增加到193個,總產值45274萬元,占馬鞍鄉企業的86.42%。
  • 特色產業
黃龍潭周邊丘陵崗地,土地肥沃,資源豐富,以種植糧棉為主。1997年後,周邊村在種植商品糧、優質出口棉、優質水產品生產基地等傳統農業的基礎上,因地制宜,以天成垸、白湖垸為主的無公害蔬菜生產區種植面積666餘公頃,其中大棚蔬菜面積126.6公頃。以黃龍、喻集等村為主,帶動周邊荸薺生產面積66餘公頃。以糧產區為依託的禽畜生產區,年出欄生豬1萬餘頭,家禽80萬隻,農牧產值已達11026萬餘元,農民年人均收入6000餘元。
  • 旅遊開發
2000~2005年,馬鞍鄉政府先後3次組織關於黃龍湖水系農漁旅遊綜合開發利用研究論證會,邀請省內有關專家、教授,本地籍在外經商的企業家、工程技術人員80多人進行充分論證,確定對黃龍潭實施綜合治理,開發利用,建立旅遊、漁、糧、林、牧多層次的水體農業結構。2010~2013年,武漢鈺龍集團在黃龍、喻集等村征地20餘公頃,已開挖土方18760立方米,修建排水渠4015米,挖精養魚池30個,面積30公頃,果園、花卉園1.6公頃,植樹8500株,垂釣、遊樂場初步形成,種植花卉苗木,黃龍湖山莊旅遊度假園區雛形基本形成。

交通

20世紀70年代前,黃龍潭水上交通主要是木質小船擺渡,即以喻集為中心點,榔頭至喻集、馬鞍至喻集、養魚至喻集3條交通線呈扇形輻射到黃龍湖周邊各村。1974年,修建了高(山)榔(頭)公路,此路從黃龍潭中段老虎嘴至黃龍村築堤,把黃龍潭攔腰截成上下兩湖,為了便於上下湖的聯通,在湖堤中間修建了黃龍橋。2011年,黃龍橋由於年久老化成危橋,由漢川市政府對黃龍橋進行了改造。高(山)榔(頭)公路建成後,喻集至養魚、喻集至馬鞍的兩條水上交通線被公路交通取代。進入21世紀,由於人民民眾生活水平提高,出行有腳踏車、機車、家用小轎車等交通工具,喻集至榔頭水上交通被淘汰,成為黃龍潭的歷史。

管理

1952年3月,由漢川縣地方國營淡水養殖場經營該湖,每年投放魚苗60萬尾,年產鮮魚10萬千克。1954年6月,漢川縣地方國營淡水養殖場改名漢川縣地方國營黃龍潭養殖場。1960年,養殖場下放至當地公社管理。1963年,由仙女坑養殖場收回黃龍潭。1965年1月,水產部門和當地公社聯合建立黃龍潭湖泊管理委員會,共同管理該湖。1973年8月,漢川縣革命委員會發文批轉《黃龍湖漁業生產管理座談會議紀要》,《紀要》規定黃龍湖內所有水面(包括湖汊)一律屬國家所有,任何單位和個人無權經營,規定不準在湖內圍湖堵汊,築埂捕魚,沿湖低田不準做埂序魚。
2000~2005年,馬鞍鄉政府先後3次組織關於對黃龍湖水系農、漁、旅遊綜合開發利用的研究論證會,邀請省內有關教授、專家,本地籍在外經商的企業家,工程技術人員80多人進行充分論證,確定對黃龍湖實施綜合治理、開發利用,建立旅遊、漁、糧、林、牧多層次的水體農業結構。至2013年,已由武漢鈺龍集團在黃龍、喻集等村開挖土方,修建排水渠,挖精養魚池,建果園、花卉園、植樹等項目,湖區垂釣、遊樂場初步形成。

開發利用

黃龍潭主要承納周邊山地23.34平方千米的來水,為了解決該湖的排引條件,進行了一系列治理,在湖邊建到閘4座,開挖渠道7條,建泵站9處,改變了排灌條件。
  • 到閘
烏龍沖低水閘1973年夏興建,在油榨河漢江邊,設計為1孔,寬3米,高35米,底板高程19米;天成閘1963年興建,位於天成垸,閘孔規格寬3米,高1米,底板高程22.00米,該湖排水主要通過天成閘入西湖長河;三汊河閘1967年興建,設計標準與天成閘同;團結閘1978年興建,位於曾家箭,設計標準寬2.5米,高5米,1孔,底板高程21米。
  • 渠道
團結渠1976年開挖,從曾家箭至公三渠長2.7千米,底寬4米,既可排,又可灌,引黃龍湖水入謝家垸、三合垸農田,擴大了灌溉面積;三汊河1965年開挖,從天成閘至三汊河,長3千米,底寬5米,主要為排水作用;肖家嶺渠1957年開挖,從肖家嶺至黃龍湖,長1.3千米,底寬5米,主要為排水作用;劉家嶺渠1964年開挖,從肖家灣至黃龍法,長1.3千米,底寬3米,主要為灌溉作用;烏龍沖渠1973年開挖,從烏龍沖至老虎嘴,長2千米,底寬5米,其性質為排灌作用,可直接引漢江水入黃龍湖調蓄水位;魯家沖渠1979年開挖,從五斗壩至黃龍潭長2千米,底寬2米,此渠主要起排灌作用;進頭港渠1973年開挖,從陡山至黃龍潭長2千米,底寬2米,主要起排灌作用
  • 泵站
黃龍潭沿湖周圍興建灌溉泵站9處,總裝機容量635千瓦,提排流量3.5立方米/秒,受益面積833.3公頃。改革開放以後,農業灌溉用水形勢有所改變,由原來的集中灌溉改為分戶灌溉,灌溉設施也由大改小,並增加了30千瓦以上泵站12台套734千瓦;30千瓦以下18台套270千瓦,使灌溉形成更加靈活,受益面積也相應增加,農民灌溉飲水負擔也相應減輕。2005年興建烏龍沖配水節制閘,確保烏龍沖低閘安全度汛。2012年配合南水北調工程,興建了烏龍沖灌溉泵站,提高了黃龍潭灌溉能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