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麻竹

黃麻竹

黃麻竹(學名:Dendrocalamopsis stenoaurita (W. T. Lin)Keng)禾本科植物,竿直立或近於直立,頂梢略彎,節間圓筒形,亮綠色,無毛;竿環平坦;籜環稍隆起,近竿基部數節的節內常生一圈緊貼的灰白色柔毛環。籜鞘脫落性,質較堅韌,頂端為寬弧形而略微下凹,兩肩稍聳起,背面被貼生的棕色刺毛,但毛的數量或多或少;籜耳窄長,呈線形,橫臥於籜鞘頂端的兩肩上,有皺摺,並多少外翻,鞘口繸毛不發育;亦稀可花柱不裂,果實未見。筍期7-9月有時延至10月。

分布於廣東懷集及綏江流域各地,廣州有栽培。模式標本采自廣州。該種筍味鮮美,具有軟、滑、香、脆等特色,入口無渣,當地人民視為上菜;竹竿可作棚架等用。

(圖片取之中國植物圖庫:)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栽培技術,主要價值,食用,使用,

形態特徵

竿直立或近於直立,高達10米許,直徑7厘米,頂梢略彎,節間圓筒形,長22-32厘米,亮綠色,無毛;竿壁厚約1厘米;竿環平坦;籜環稍隆起,近竿基部數節的節內常生一圈緊貼的灰白色柔毛環。籜鞘脫落性,質較堅韌,頂端為寬弧形而略微下凹,兩肩稍聳起,背面被貼生的棕色刺毛,但毛的數量或多或少;籜耳窄長,呈線形,橫臥於籜鞘頂端的兩肩上,有皺摺,並多少外翻,鞘口繸毛不發育;籜舌高達3毫米,邊緣具細齒;籜片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先端長漸尖,基部兩側向內收窄,其基底寬度約為籜鞘頂寬的1/3,外翻或向外開展,易自籜鞘上脫離。
分枝習性較高,常在竿的第六、七節以上開始發枝,枝簇生,主枝稍粗長,在主枝上部具14葉,而末級小枝則有5-7葉。葉鞘長6-8厘米,近於無毛;葉耳小,鞘口繸毛不發達;葉舌極短,頂端微拱起,邊緣有細齒裂;葉片帶狀披針形或為較長的長圓狀披針形,長13-25厘米,寬1.5-3厘米,上表面無毛,下表面近於無毛,次脈5-7對,小橫脈不明顯;葉柄長3-4毫米。假小穗單生或簇生於花枝各節,卵狀披針形,長2-2.5厘米,紫色,稍微兩側扁,先端尖,基部鈍;苞片1或2片,腋內均有芽;小穗約含6朵成熟小花,另有頂端1朵不孕小花;小穗軸極短,頗堅實,不易逐節折斷;穎1或2片,邊緣生纖毛;外稃廣卵形,長10-12.5毫米,先端尖,背面被短柔毛,邊緣具纖毛;內稃與其外稃為等長,但甚窄,被微毛,頂端凹缺而2裂,背部2脊間約有5脈,脊上和邊緣均生有纖毛;鱗被3,近相似,卵狀披針形,長約3.5毫米,邊緣生長纖毛,基部脈紋顯著;花葯長8-10毫米,頂端具小尖頭,其上還生有小刺毛;子房無柄或有柄,倒卵形或卵球形,上部被細毛,花柱細長,通常頂端2裂,其1裂具1柱頭,另1裂則有2柱頭,亦稀可花柱不裂,只具1或2柱頭,均作羽毛狀。果實未見。筍期7-9月,有時延至10月。

分布範圍

分布於廣東懷集及綏江流域各地,廣州有栽培。模式標本采自廣州。

繁殖方法

1.苗圃地的選擇和整地:宜選土壤肥沃濕潤,排水良好、土質鬆軟的輕壤和中壤土,靠近造林地和水源,交通方便、地勢平緩的坡地更佳。深耕25~30厘米,揀淨石塊和草根,碎土耙平。按雙行帶狀種植法開好育苗溝.大行距1.0米,小行距0.8米。溝長視母竹長短而定,溝寬20~30厘米,深20~30厘米.每條溝施基肥(火燒草皮泥)50公斤左右.
2.育苗季節:以母竹即將抽發新枝葉時育苗最好,一般在2月中旬至4月初為宜。
3.育苗方法:叢生竹育苗方法較多,在這裡推薦兩種。 一是竹節節間切口帶莞埋桿法。選擇竹叢外緣1~2年生健壯竹子作母竹,在基部找到母竹老竹稈柄與稈基連線點,用利刀砍斷,連莞挖起,然後取出母竹,砍去竹梢,保留12~16個節。修剪過長的枝葉.在竹莞彎曲方向相反的一側用細齒鋸在每個節間鋸一個叨口,深度為節間直徑的3/4,然後把母竹移人育苗溝中.使竹柄(菸斗嘴)朝下,節間切口向上,竹桿上的節芽向兩側.平放於溝中,再淋透水、蓋土,莞部蓋土稍厚 (1叮~15厘米).用手壓緊不傷芽,桿部蓋土稍薄,馬耳形切口朝夭露出地面。最後再蓋一層草以保濕潤。每畝可育苗150~150條. 二是插枝育苗.在2年生以上的母竹稈上,選擇1年生的主枝或次生枝,其枝條莞部有一些明顯突起根點的,即為合格枝。用利刀從下往上平竹桿切下枝條,留節2一3個,剪去枝梢,最上節保留側枝一節。把切下的枝條浸在水中或放在蔭涼處淋水保濕,到圃地後在已整好地的畦面上開溝,將枝莞切口向下斜埋人溝中,人土深6~10厘米,留最上一節枝葉露出地面。蓋土踩緊後淋水蓋草。插枝成活率一般在90%左右,每畝可育苗4 000~5 000株。
4.幼苗的管護:在整個育苗期間要保持土壤濕潤。有條件的可安裝噴淋裝置,並防止積水。抽筍前要注意適當遮蔭、澆水。幼苗抽芽後一個月要對竹莞部施肥(插枝的不施).當新發幼苗長出根後,要每隔20~30天對苗木追肥一次,連追2~組次。至休眠期時停止施肥和灌溉。

栽培技術

1.栽竹地的選擇與整地:叢生竹對土壤要求肥沃疏鬆、深厚濕潤.地勢平緩、排水良好的沖積土最好,紅壤、石灰土生長也正常。因此,宜選擇山谷、山坡的中下部、河流兩岸、水溝兩旁、山塘水庫周圍,或在村邊和房前屋後栽種。 整地方式一般有全墾、塊狀和帶墾整地等,種植穴規格一般為:100X60x40厘米(長X寬X深)和60x60沐40厘米兩種。 如間種農作物要注意所間種的作物不宜選攀援類植物,以免影響幼竹生長。
2.栽竹季節:叢生竹一般每年在2~3月份抽枝發葉,6~9月出筍。因此,2月中旬至4月初是栽竹的好季節.而採用移母竹造林的最好在農曆的驚蟄至春分進行。一般陰雨天氣,隨挖隨種,成活率都很高.採用竹苗造林則更好。
3.種植密度:以“好土種稀些,差土種密些;大桿竹種稀,小桿竹種密盾理水平高則稀.反之則密”為原則。一般採用3X4米或4x4米的株行距(即55叢/畝或40叢/畝)。據外地經驗,年產筍2噸的麻竹林,密度為100叢/畝。
4.種植方法:常見的有竹苗造林、插枝造林和帶莞埋桿等方法。 竹苗造林:此法成活率高,成本低.運輸方便,成林較快。具體做法是將一年生竹苗在挖苗前先切去大部分竹竿.只留基部3~4個節,把竹苗成叢挖起,2~3竿為一叢,分成若千小叢.漿根包紮好運往造林地。漿根前如能先用濃度為50Ppm的3號ABT生根粉藥水浸泡數分鐘則效果更佳。將竹苗放人預先挖好的坎中覆土踩緊.再培一層鬆土,蓋草保濕。不宜種太深,以免影響出筍.插枝造林:叢生筍用竹種大多數主枝發達,枝莞像竹莞,都具有筍芽和突起的根點,可直接當作母竹來育苗和造林.做法與插枝育苗法相同,只是造林時每個定植坎要埋枝2條。成活率可高達90%~95寫,當年竹苗平均高達2米以上。在種苗缺,季節緊和管理條件好的地方都可採用. 帶莞埋竿法:竹種確定後,選一年生竹桿粗壯、枝節完整、個體較小的竹子作母竹。挖取時先離開竹桿30厘米左右扒開土層,找到母竹的柄與老竹連線點,用利刀砍斷連莞挖出。將母竹桿砍去竹梢,切口向上,僅留1米長左右的稈,漿根包紮後運往造林地種植。種時把母竹平放於預先挖好的坎中,桿柄(菸袋鬥頭)朝下,桿基二側的芽眼都傾向水平位置,分層蓋土10厘米左右,踩緊再蓋一層鬆土和一層草.此法栽種易成活,竹子成林快成材早,出筍快。但挖母竹費工,母竹來源少,成本高。 不論哪一種方法,都要求“深挖淺種,內緊外松”。 竹林的撫育管理 除草與鬆土:每年6~9月間除草,幼林一年兩次.成林一年一次。為有利竹筍生長,鬆土宜在11月至翌春2月進行較好,深度15~20厘米,按“近莞叢淺,遠莞叢深”原則掌握,每隔2~3年深翻土一次,把雜草灌叢翻人土中。也可以在新種竹林地內間種農作物,品種以豆類、木薯、西瓜、玉米和綠肥等為好,間種年限為1~2年,作物不宜太近竹叢。 施肥與培土:竹筍每年產量高,地力消耗大,必須補充養分.一般年產筍500~1 000公斤的筍用林,每年每畝至少要施尿素12.5公斤、磷肥5~7.5公斤、氯化鉀4公斤。速效化肥宜在出筍初期施放.沿竹叢距離50~60厘米處開一環狀溝,深10~15厘米,肥料施人溝中蓋好土。有機肥每畝施2 500公斤左右,結合冬季鬆土時溝施。 未出土的竹筍肉嫩清脆味好.出土見光後筍肉易老化味差。因此在出筍初期(5~6月)宜對竹叢莞部培土,厚度20~30厘米,至翌年3月底4月初將培土扒開,使竹莞露出以提高地溫,促進筍芽早萌動,提高竹筍質量。 采筍與留竹:叢生竹林的筍期較長.一般在5~6月為出筍初期,7~8月為出筍盛期,9~10月為末期,初期和盛期出筍量占總出筍量的80%~90%.此時筍體粗壯,成竹質量好,竹筍出土時都應及時採收,否則竹筍出土後見光易老化,質量降低.同時也要注意適當留筍養竹,否則竹林易衰敗。一般每叢竹每年在8~9月留選4~5株母竹(新竹)。冬季要及時砍伐四年生以上的老竹3~4株,以保持竹叢相對年輕,生長旺盛。及時挖老竹莞是叢生竹復壯更新的重要措施,不可忽視。

主要價值

食用

該種筍味鮮美,具有軟、滑、香、脆等特色,入口無渣,當地人民視為上菜;

使用

竹竿可作棚架等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