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麻布村

黃麻布村,位於西鄉街道北部,距離西鄉街道辦事處12千米。面積約10.2平方千米。相鄰自然村有九圍村、福永街道鳳凰村。村旁有鳳凰山,海拔320米。主要河流為九圍河、黃麻布河。附近有九龍坑水庫和擔水河水庫,主要用於該村灌溉和作飲用水水源。黃麻布村始建於明末。曾用名黃麻埔,後簡化為黃麻布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麻布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西鄉街道黃麻布社區
  • 地理位置:西鄉街道北部
明末至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公明鄉;1951年,屬寶安縣第三區九圍鄉;1958年10月,屬光明公社九圍大隊;1979年1月,屬深圳市石岩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西鄉公社;1983年7月,屬寶安縣西鄉區九圍鄉;1985年4月,屬新安鎮九圍管理區;1986年10月,屬新安鎮九圍行政村;1992年7月,屬新安鎮黃麻布行政村;1993年1月,屬深圳市寶安區新安鎮;1994年1月,屬西鄉鎮;2004年7月,屬西鄉街道黃麻布社區。
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村民主要有羅、馮、余等姓,其中羅姓於清朝從廣州遷移至此地。2015年末,戶籍人口1100人,其中男性550人,女性550人;80歲以上22人,最年長者93歲(女);海外留學2人。非戶籍外來人口8萬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100人、澳門同胞2人。祖籍該村的華僑約100人,主要分布在新加坡、馬來西亞。
傳統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水稻、荔枝、龍眼、柿子、沙梨等。改革開放後建立村股份公司。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房屋出租、工資性收入、集體經濟分紅。主要自然資源有溫泉、金礦。特色傳統食品有艾葉果、雞屎藤果、客家黃酒。
縣道×253線洲石路、福州路經過該村。20世紀60年代通電,80年代通電話,90年代末通自來水、通網際網路。
村中有黃麻布國小,設6個年級,32個班,2015年在校學生1670人,教職工97人。幼稚園4所,在園幼兒共895人,教職工共111人。有籃球場4個,並有會堂、黃麻布村公園及老人活動中心,另有黃麻布圖書室,藏書約1萬冊。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約80座,修建於清朝。民居排列較為整齊,巷巷相連,四通八達。硬山頂、平脊、灰瓦覆頂,屋牆體用三合土。村內有基督教堂1座、天主教堂1座、小佛廟1座。有碉樓3座,修建於清末民國時期。碉樓上部的四角一般都建有凸出懸挑的“燕子窩”,碉樓四牆開設了向前和向下的射擊孔,以抵禦外敵。
該村居委會門口立有一座牌樓,上書“黃麻布”三字,右下角書“豫章堂”。“豫章”是該村羅姓早年所居之地,在今江西南昌一帶。漢景帝時,在南昌一帶置豫章郡,環城廣種豫章樹(樟樹)。黃麻布羅氏始祖羅珠公,字懷漢,漢惠帝時出仕,住豫章郡,人稱豫章羅氏,後人遍布海內外。各地豫章羅氏後人為紀念先祖,不忘故鄉,均建有豫章堂。
2000年5月,寶安區文物普查時在黃麻布村東大王黃田山發現一處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址,總面積1500平方米。在地面調查中採集到磨製石斧1件、夾砂灰黑素麵陶20餘片,可辨器形有罐。由此可見,早在新石器時代黃麻布村一帶就有人類活動。
黃麻布基督教堂位於尾背山,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始建,2003年10月拆舊教堂建新堂,新堂於2006年9月12日啟用,樓高30米,主體建築4層,建築面積1250平方米。
黃麻布天主教堂始建於1912年,1993年11月正式登記,占地面積約2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00平方米。
清末民初時黃麻布村的教堂開辦國小,1938年,牧師洪寶靈因為拒絕日軍進入教堂騷擾,被日軍殺害。
代表性人物:
羅樂賓,民國時期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醫學專業,畢業後在南頭創辦了寶安縣第一所現代醫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