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細線蟲病是黃鱔養殖中常見疾病之一。在高密度養殖條件下,此病發生較為頻繁,黃鱔群體感染率高。病鱔輕則消瘦滯長,重則大量死亡,從而導致養殖失敗。
基本介紹
- 別稱:毛線蟲病
- 中醫病名:毛線蟲病
- 多發群體:黃鱔
- 常見發病部位:體內
- 常見病因:鱔池(特別是連續多年養鱔的土池)沒有清塘或藥物清塘不徹底,病原蟄伏池內,待機而起,侵入鱔體
- 常見症狀:症狀在養殖水體中,病鱔或竄游不安,或將頭胸部伸出水面作劇烈抖動。
- 傳染性:易傳染
病症與病原,流行與病因,流行,發病原因,預防與治療,
病症與病原
症狀在養殖水體中,病鱔或竄游不安,或將頭胸部伸出水面作劇烈抖動。若把病鱔撈出水體,放在無水容器中,可見病鱔不停地作掙扎性滾動;用手握住病鱔,可見鱔體扭曲顫動,同時鱔體有陣發性僵挺之感。病鱔外觀體表瘦弱,嚴重者肛門紅腫,肛門口裂明顯增大。切開鱔腹,可見腸壁外觀呈紅色或紫紅色,腸內多無食餌。診斷解剖病鱔腸道,可見腸內壁有白色蟲體寄生,少則3~5個,多則數十個。蟲體乳白色,鏡檢可見其頭部尖細,尾部鈍圓,蟲體體長大致為5~10毫米不等,此即為毛細線蟲。筆者在診斷中發現,凡蟲體寄生量較多的病鱔,常形成腸梗阻或腸穿孔,同時腸道內壁黏膜脫落,腸壁毛細血管嚴重充血,即伴有腸道炎症的並發。
流行與病因
流行
流行情況每年6~9月是黃鱔毛細線蟲病的旺發季節,一般以高密度靜水養殖的土質鱔池發病居多,而流水養殖的水泥池或磚質鱔池發病較少。病原體為卵生,在適溫(28~32℃)水體中,蟲卵經6~7天即發育成成蟲,由於成蟲通常不出殼,被黃鱔誤食後感染。成蟲在鱔體內營寄生生活,其卵可隨鱔魚糞便排至水中(或直接在黃鱔腸道內孵化成成蟲),繼而發育成成蟲,再寄生於健康鱔體內。
發病原因
致病原因發病的原因主要有二個:一是鱔池(特別是連續多年養鱔的土池)沒有清塘或藥物清塘不徹底,病原蟄伏池內,待機而起,侵入鱔體;二是由於鱔種來源不一養殖者在收購鱔種時,未精心挑選,入池鱔種有攜帶病原的現象,在適宜條件下,病原體大員繁殖,危害鱔魚。在養殖條件下,鱔种放養密度高,鱔池載魚量大,因而鱔群感染率較高,且感染速度較快。
預防與治療
①冬季乾塘,曝曬池底、池壁,鱔种放養前,每立方米鱔池用200克生石灰徹底清塘,以殺死原塘病原。
②流行季節,用0.3毫克/升的晶體敵百蟲潑灑全池,每月1~2次。
③放養鱔種時,嚴格挑選,遇有異常症狀鱔種,不入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