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鯛

黃鯛

黃鯛是鯛科的一種可食用的魚。俗名又稱齒鯛、黃加立、赤宗、波立。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黃鯛
  • 拉丁學名:Dentex tumifrons
  • 別稱:齒鯛、黃加立、赤宗、波立。
  • :動物界
  • 分布區域:北太平洋中部和西部
產地產期,形態特徵,食性,胚胎髮育,人工繁殖,

產地產期

黃鯛分布於北太平洋中部和西部,我國產於南海和東海南部,主要漁場在廣東至海南島,近海以廣東沿海產量較多。

形態特徵

體呈橢圓形,側扁,一般體長14~25厘米,體重20D~500克、背部狹窄腹部鈍圓、頭大、吻鈍,眼間隔狹,稍小於眼徑。上下頜前端各有犬牙4~6個,體被較大弱櫛鱗、前鰓蓋骨邊緣具鋼鋸齒,背鰭與臀鰭基底有鱗鞘、尾鰭叉形、體呈黃赤色、腹部較淺,體惻上部有3個金黃色圓斑,並有6條縱行黃色帶,臀鰭及尾鰭下葉呈黃色。

食性

黃鯛食物組成以魚類為主(IRI=905.75),其次依次為磷蝦類(IRI=670.72)、長尾類(IRI=153.93)和頭足類(IRI=134.95),其優勢餌料種類為太平洋磷蝦Euphausiapacifica、短鱷齒魚Champsodonsnyderi、管鞭蝦屬Solenocerasp.竹莢魚Trachurusjaponicus等;黃鯛終年攝食,其攝食率為75.00%,個體的平均飽滿指數為13.19‰,最高達78.85‰,最低為0.31‰,以上兩項指標表明:黃鯛具有中等水平的攝食強度;根據食物的消化等級,黃鯛的消化能力較強,食物轉化水平較高。

胚胎髮育

(1)黃鯛受精卵和初孵仔魚比其他鯛科魚類的略小,受精卵徑為0.834~0.998mm、油球直徑為0.184~0.198mm、初孵仔魚全長2.25mm。(2)在水溫(19.5±0.5)℃、鹽度34.0條件下,受精卵經36~40h孵化出仔魚。(3)3日齡仔魚消化道開通,但還不能攝食;4日齡仔魚下頜能自如活動並攝取食物,仔魚卵黃吸收完畢進入外源營養和內源營養混合期。(4)7日齡仔魚油球完全吸收,仔魚進入外源性營養期。(5)仔魚在4日齡若未能攝食到食物則在8~9日齡開始死亡。

人工繁殖

1.黃鯛卵巢周年發育組織學觀察全年逐月從浙江舟山漁場採集雌性黃鯛標本,魚體重在123~244g,體長13.5~18.8cm,共240尾。標本魚進行生物學測定和組織學觀察,解剖取出性腺,稱量性腺重和去內臟重,將卵巢石蠟包埋切片,用顯微鏡觀察卵巢的發育,進行組織學研究。其結果表明,生殖細胞可見5個時相,卵巢發育分成6期,卵巢5期時的成熟度指數為9.20%~14.50%,平均值為11.55%。東海黃鯛的繁殖期在每年的4~5月和10~11月;黃鯛卵巢中卵母細胞發育是非同步的,黃鯛的產卵類型屬於在同一繁殖季節中多次產卵類型。
2.胚胎髮育的研究通過環境因子對胚胎髮育及仔魚的成活影響試驗,從而獲得其發育所需的適宜範圍。結果發現,影響胚胎髮育及仔魚成活的適宜溫度範圍為l8~26℃;黃鯛的受精卵為圓球形浮性卵,受精卵徑為0.848~1.018mm、油球直徑為0.178~0.215mm。在水溫(24.5±0.5)℃,鹽度33.6條件下,受精卵約經28~30h孵出仔魚,初孵仔魚全長2.22mm。
3.海捕親魚的馴養與人工繁殖技術的研究將捕獲的野生黃鯛在人工養殖的環境條件下進行馴養,觀察其繁殖生物學特性以及誘導產卵習性,根據捕獲親魚的生長記錄並輔以鱗片的年輪鑑定,結果發現:3~5齡黃鯛每個產卵季節的個體懷卵量一般在8200~25400粒,在人工養殖條件下,對3齡以上的黃鯛親魚進行人工繁殖比較適宜,誘導產卵的成功率較高。LHRH—A3或LHRH—A2+DOM混合激素對黃鯛性腺發育均具有良好的促熟和催產作用,均能促使黃鯛親魚性腺中直徑為400μm以上的卵母細胞繼續發育成熟和誘導產卵,催產效果與卵母細胞的發育狀態密切相關。越冬期間的水溫等環境因子的改變能使黃鯛春季產卵比自然海區的黃鯛提前1個月以上。
4.不同營養價值的輪蟲對黃鯛仔魚生長的影響本實驗以輪蟲為試驗對象,採用50-DE微囊+小球藻、小球藻和50-DE微囊三種不同強化方式強化的輪蟲,以酵母培養的輪蟲為對比組,檢測上述四種不同培養方式培養的輪蟲脂肪酸中DHA和EPA的含量。並以此四種輪蟲作為黃鯛仔魚的餌料進行投餵試驗,結果表明:使用50-DE微囊強化劑+小球藻強化的輪蟲、單純用小球藻強化的輪蟲和單純50-DE微囊強化的輪蟲投餵黃鯛仔魚,其效果比投餵未經營養強化的輪蟲明顯要好。其存活率分別為50.5%、24.8%、10.8%和4.7%,而體長增長率分別為147%、120%、83%和71%。其中以50-DE微囊與小球藻混合使用的效果最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