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香鐵

黃香鐵

黃香鐵(1787~1853),原名黃釗,廣東蕉嶺縣陂角霞黃村人。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生於江蘇蘇州黃麗坊。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甲申科舉人。黃香鐵博學多才,在京充國史館繕書多年,日以古體詩自課。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著有《讀白花草堂詩集》九卷,流行於世的詩有1062首。在京師他與番禺張維屏、香山黃香石、吳川吳辛山、陽春譚敬昭、順德吳秋航、黃小舟稱為“粵東七才子”,盛大士輯《粵東七子詩》行世。在嘉應州,他與宋湘李甫平齊名,被譽為“梅詩三家”。

黃香鐵曾在潮州府購置“雁來紅館”,從事教育,也曾在韓山書院主講。晚年回鎮平鄉里構築“識字耕田之舍”,好學者紛至沓來,求師解答疑難,為士子所敬仰,也為教育事業作出貢獻。 黃香鐵卒於鹹豐三年(1853),終年65歲。

基本介紹

  • 本名:黃香鐵
  • 別稱:原名黃釗,人稱黃落葉
  • 字號:字谷生
  • 所處時代:中國清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時間:1787年
  • 去世時間:1853年
  • 主要作品:《讀白華草堂詩集》,《落葉詩》,《石窟一征》等 
  • 主要成就:清代著名詩人、方誌學家和教育家
  • 籍貫:廣東嘉應州鎮平縣
人物生平,軼事典故,詩詞選錄,

人物生平

黃香鐵(1787~1853),原名黃釗,字谷生,廣東嘉應州鎮平縣(今蕉嶺)蕉城陂角霞黃村人,清代著名詩人、方誌學家和教育家。嘉慶二十四年甲申科舉人。在京充國史館繕書多年,後三入潮州講學。他才華橫溢,著有《讀白華草堂詩集》《詩紉》《賦鈔》《鐵合隨筆》等詩文集。在京師,他與張維屏、黃香石、林辛山、譚敬昭、吳秋航、黃小舟一起,被稱作“廣東七子”。在嘉應州,他與宋湘、李黼平齊名,被譽為“梅詩三家”。黃香鐵又是一位傑出的方誌學家。他所編修的《石窟一征》是一部客家重要文獻,對了解清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以及研究客家源流、文化、民俗都有重要價值。
轟動京城《落葉》詩
  清代乾嘉年間,有嘉應州鎮平縣黃氏夫婦迫於生計,輾轉來到江浙地區謀食。他們在蘇州黃驪坊喜得貴子,並為其取名香鐵。這就是後來名滿天下、光耀古今的大才子黃香鐵。
黃香鐵自幼聰敏過人,過目不忘,能詩善文。他學富五車,佳作甚豐,所著《讀白華草堂詩集》有3集29卷,分初集、二集和苜蓿集,每集按寫作年代分卷。收集了他於嘉慶十四年(1809)至道光二十四年(1844)間的古體詩2393首。其中五言五律占大部分,七律以《落葉》詩聞名,七絕以《帝京雜詠百首》最多,此外亦有樂府和長短句。詩集題材多樣,有的指陳時事、疾呼百姓苦楚,有的閒賦田園、讚頌桂嶺勝境……這些詩大致可分為民俗風俗、自然景觀、風光名勝、鄉土情誼和古今人物等五大類。每出一卷,士人爭相傳閱,謂為驚世之作。
在京都時,三十歲的黃香鐵寫出《落葉》律詩四首。自古落葉詩賦,大抵托物抒情,詞境涼悲,而他的《落葉》詩不同。此詩一反頹廢傳統,獨出安恬喜悅之語。其中第三首云:
水墨蕭蔘老筆遒,畫家酷似李營邱。
江湖一白浮漁艇,煙月空青見寺樓。
倦客晚來宜望遠,枯禪定後不驚秋。
天公收拾林巒淨,要放梅花出一頭。
詩文一出,京師為之轟動,名公巨卿直呼他為“黃落葉”而不稱其名。
嘉慶二十四年,三十三歲的黃香鐵考中舉人。此間他多和六位粵籍詩友往來酬唱。後盛大士把他們的詩集刊《粵東七子詩》行世,序中評道:“香鐵才力雄駿,生氣滿紙,跌宕淋漓,動與古會,性格亮直,辯論是非,侃侃不阿。其詩精美在外,質樸在內,尤有志於古烈隱跡,發揮其事,使生氣在目,及詩家龍門。”[1]
淡泊明志,講學潮州
  據《清稗類鈔》載,有人贈晚年的黃香鐵一戲謔聯,總結其一生:
五品六品七品,官愈做而愈小;
一集二集三集,詩日積而日多。
實際上,黃香鐵自參加科舉,傾心詩歌要多於宦途。他在京因沉溺於吟詠,荒廢科舉學業,在其友顏魯輿相勸下,不得不“得詩百篇後,今歲不復作”。次年,他在河北省正定府獲鹿縣擔任知縣幕僚,耳聞目染州縣積弊,作《幕中吟》(五古三首)諷之。其中“貪官伸手為,好官轉眼換。至清水無魚,斯言豈河漢?” (見《讀白華草堂詩集·上控案》)描述了清廉胥吏被蠹奸同儕排斥,遭受“為金所啖”的無賴舉控。《派差役》則生動揭示了差役征徭時胡作非為、魚肉百姓,是因為管事官員不體察民情,對相關工作只是朱筆一過。
中舉人後次年,黃香鐵參加“大挑”,被取一等以知縣用。然而他決定回廣東從教,遂“改授教職”,由吏部分派候補,鄭親王等挽留未改其意(見《黃香鐵年譜》,林清水撰)。道光元年,黃香鐵從京都返,以“無地築債台,有牘薦賓館。由來乞米書,乃是士恆產。行當潮州去,坐看南風轉。”被薦(見《到家五首》之五),在龍湖書院坐館。此後,他幾次往返於魯、蘇、京、杭和潮州、鎮平之間。在潮州城南書院,黃香鐵授課童蒙以求館穀,身處貧困卻自得其樂。其詩曰:“爐灶紅情熱,階除綠意新。風寒萬間廈,雨足一家春。作客同妻子,為儒異賤貧。池塘剛屋後,相憶此吟身。” 在潮州韓山書院(即韓祠)任教時,吏部直授黃香鐵為廣東潮陽儒學教諭。
《石窟一征》青史留名
  鑒於過去修訂的《鎮平縣誌》內容簡陋,黃香鐵實地考證、旁徵博引、糾偏改謬,纂成地方志《石窟一征》。全書於鹹豐三年(1853)完稿,是年黃香鐵卒,終年67歲。
《石窟一征》分類為方域、征撫、教養、禮俗、天時、日用、地誌、方言、人物、藝文,殿之以雜記,統九卷,八萬八千餘字。凡縣誌所應包括的內容均備。因為書非官修,故而名之“一征”,體現作者謙遜。此書記載了廣東鎮平縣情,因縣境有石窟河,今蕉城一帶曾名“石窟一圖”,所以書名冠之以“石窟”。書成,歷經亂世戰火(有印版曾焚於太平天國汪海洋部),幾經流轉重印。1970年,蕉嶺旅台鄉賢將所藏《石窟一征》(宣統元年重印本)交台灣學生書局影印出版成精裝一冊本。
“鎮邑風氣醇雅,男讀女耕。故雖百里之地,應童子試者常一千七百餘人。每村俱有家塾,有一二百戶者,即有塾六七處……塾大者亦許外人會讀。”據《石窟一征》記載,蕉嶺書院獨名桂嶺,是因為書院位於山嶺南面,坡道逶迤起伏,隱然如桂林的“八桂堂”。
《卷四·禮俗》中記錄了客家先民宗祠、祭祖、人之出生、娶嫁、喪葬禮儀,和農村迎神建醮、節日、飲食等習慣。許多習俗至今猶見,比如“婦人產後月內,必以雄雞炒姜酒食之。蓋取其去風而活血也。”《卷六·地誌》載述了長潭、仙人橋、桃溪、鐵山等名勝和本縣河流、圩場以及城隍、關帝廟、天后宮等。從中可知藍坊以宋代藍奎得名,“距今七百餘年,而藍坊村人,尚傳奎橫行鄉曲,且實其事跡雲。”
黃香鐵的《石窟一征》是鎮平歷史的見證,是客家人文的薈萃,言炳丹青,必將流芳百世。
黃香鐵卒於鹹豐三年(1853),終年65歲。他逝世時《石窟一征》尚未完成,其末卷部分為後人所補。此書後來由其外甥鐘仲鵬、門生古樸臣於光緒六年(1880)木刻初版刊行。後因版毀於火,光緒二十五年(1899)古樸臣之子古范初集資再次付刻。民國19年(1930),曾有人以鉛字翻印。1943年,蕉嶺縣民眾教育館收古范初原版,集資重印。

軼事典故

講學潮州三書院
  一、龍湖書院教習
道光元年,香鐵從京都返,以“無地築債台,有牘薦賓館。由來乞米書,乃是士恆產。行當潮州去,坐看南風轉。”被薦(見《到家五首》之五),館於龍湖書院。先是僦居叩齒庵,有五古《九日至潮,仍僦居叩齒庵,城南山長鄧均甫彬來訪,邀至齋中作重九》言及。又有《夜坐雜感(龍湖院中作)》五律六首。二年以“龍湖洲租,往年玩役包庇,玩佃積壓,以致師生修脯膏火皆不給。”香鐵“為寓書觀察下縣嚴催,稍有輸繳。”但於此時香鐵已生去意,於五古《將解館復戲次前韻一首》可征。
案:光緒《海陽縣誌》卷十九《建置略三·書院》載:“龍湖書院,在隆津都龍湖寨,建自前明。中為文起堂,祀韓文公,左為景賢祠,祀唐進士趙天水,右為報德祠,祀明副使周台石、知府樊中虞、知縣李六恩、邑紳夏力庸。旁環齋舍,為隆津十五姓文士肄業之所。”
二、城南書院教習
道光七年入潮,為楊桂山觀察聘,於其詩《潮州別霽翁》可考:“楊公(桂山)走書幣,延我課童蒙。重來館潮州,授詩感阜螽。”“城南有學舍,居室餘數楹。可以頓妻孥,且與講書生。”既坐館,有詩《春正四日,城南院中坐雨,有懷仲弟笙調、叔弟琴扆》:“爐灶紅情熱,階除綠意新。風寒萬間廈,雨足一家春。作客同妻子,為儒異賤貧。池塘剛屋後,相憶此吟身。”另有五古《城南四首》、七言《城南消夏絕句》十首、七律《元旦城南講院偶成》、《曾籋雲茂才驤留宿城南,即和其感懷原韻》、《書館偶成,用望子見懷韻並寄》三首等詩及之。《書館偶成,用望子見懷韻並寄》其一有句:“一經訓故守陳欽(時學子方授《左氏春秋》),尚與童蒙切字音。”與上引“延我課童蒙”合,是香鐵時乃授經課童蒙,以謀館穀也。後以桂山於九年歲杪權轉運使赴穗,十年桂山實授都轉權廉使,香鐵因於是年秋去潮,附公車上京會試。坐館城南三年。
光緒《海陽縣誌》卷十九《建置略三·書院》略曰:城南書院,在城西南道署後,舊在城南七里許。宋元祐五年知軍州事王滌建為韓公廟,蘇軾撰碑。淳熙十八年丁允元遷於河東雙旌山,後廢。慶元五年沈杞復建於舊址。淳祐三年鄭良臣建齋舍,課諸生,為城南書莊。元至順間,總管王元恭改為韓山書院。至正十四年郡守王那木翰追修故典,乃於城西南前,臨方塘後倚小金山之大隱庵毀而遷焉。天順七年參政龔毅市地拓之,後屢有創建。康熙三十年巡道史起賢於城東蔡夢悅祠別建韓山書院,院遂仍名城南,專為海陽生童肄業之所。
三、潮陽教諭兼東山書院教席
香鐵於《讀白華草堂詩·苜蓿集自敘》稱:“余於丁酉(道光十七年)四月蒞潮陽教諭事,癸卯(二十三年)除授翰林待詔,其明年甲辰卸司鐸事,至冬始去。計數年中所謂教諭而德成者,實自疚;而所得詩,則依然盈篋。”香鐵此來乃為縣學教諭,主儒學,或兼東山書院教席,有五古《五月十五日,邀蔣道薌、胡晝堂、周雪吟鳳章、顧健吾錕、吳雲帆同年、姚百村續紅棉吟社於東山講院》、七律《十月六日及門諸子東山講院雨集即事》、《秋初邀晝堂暨諸同僚集飲東山書院,用晝堂韻》三詩及之。香鐵任教諭事前後有八年。
光緒《東山書院》卷六《學校·書院》載:“東山書院,即韓祠。嘉慶二十四年知縣唐文藻修,並建廂房六十餘間,為生童肄業所。同治間,總兵方耀、署知縣張璇、樊希元籌款重修。”
潮中納妾姐妹花
香鐵道光廿一年於潮陽娶土人(本地人)姐妹為妾,名曰紫荃、紫翹,其詩《漫成》:“有妾方栽姐妹花”及之。其詩友胡晝堂曾以詩見調,香鐵用韻奉答,見《苜蓿集》辛丑卷五《以香蘭二枝貽晝堂,時方納姬,晝堂來詩戲及,用韻奉答》及《晝堂復以姬操土音見調,依韻答之》兩詩。香鐵得二姬相伴官舍,頗饒清福,其詩《冬夜與紫荃、紫翹二姬小飲作》有句:“燈前秀色餐蛾綠,枕畔閒情倚雁紅。便覺老夫饒晚福,不須調侃說文窮。”(《苜蓿集》壬寅卷六)
道光廿三年癸卯卷七有詩《春正餉橘甚富,且甘美異常,成二詩示紫荃、紫翹兩姬》七絕二首,其二有句:“安州漫詡千房蜜,甜到中邊手愈香。”廿三年秋,香鐵除授翰林待詔,有詩《將之羊城,順道挈二姬回里,夜泊後溪守風潮作》,翌年卸司鐸事,仍居潮陽,至冬始去,有詩《解組後,攜二姬移榻種龍養鳳之窠,檐翠周遮,鳴蟬四合,疏星入欞,涼雲著幾,是小安樂行窩也。得消夏詩十四首》,可征香鐵隨任內眷僅此二姬,而元配未赴,香鐵得享此安樂事,則二姬亦解語花者。
香鐵赴任翰林待詔俸滿後,仍返潮郡,築雁紅館自娛,樂不思蜀矣,實亦為吾潮添一韻事也。
案:讀丘倉海《嶺雲海日樓詩鈔》卷四《黃香鐵先生釗故宅有樓翼然,今斥為酒家矣,與客飲此,追話遺事,感賦六絕句》,其二為:“為築高樓貯綠珠,玉山醉倒遣花扶。買絲合把吳公繡,如此憐才曠代無(吳公名均,潮守也。為先生築宅買園,並贈孺子妾二,以娛其老)。”
吳均字雲帆,錢塘人,為香鐵同年。此說於雲帆為築宅買園則或有其事,而“贈孺子妾二”則非是。築宅事在香鐵翰林待詔任滿後返潮時,雲帆已提任潮守;而納妾為道光廿一年事,征之香鐵詩,亦僅言納妾而不及雲帆,若為雲帆所贈,當於答晝堂詩中相及,時雲帆為潮陽令,廿三年香鐵送二妾返里時雲帆攝篆嘉應。故倉海此說疑誤。倉海此題其五有注,稱香鐵外甥鐘遇賓侍御曾擬贖回其故宅而不果,至倉海飲此樓時,侍御歸道山亦有年矣。為之低徊唏噓。
名人輓聯
福建巡撫丁日昌挽黃香鐵輓聯:
滿目尚狼煙,示家祭有詩,見著放翁應太息;
驚心成蝶夢,上封禪無稿,果然和靖是高人。
——挽黃香鐵
黃香鐵謝世時,丁日昌撰此輓聯相挽。他是丁日昌的前輩,丁日昌不但尊重黃的人品,對其詩風也甚為心儀,從《百蘭山館古今體詩》中的《鏡子詞》《為張浦雲師題夢遊羅浮圖》等詩,可知受黃香鐵很大的影響。
黃香鐵詩好,書法水平也高,得力於王獻之和瘦金體,秀美靈動。《百木園隨筆》稱:“曩者丁中丞(即丁日昌——引者注)歿後,丁府書畫多散出,流於坊間。黃香鐵致中丞書札二道,通體透逸,得力於十三行,也師瘦金,甚可觀。先賢遺札,可寶可寶。”
《潮汕歷代書畫錄·潮州市卷》收錄其摺扇行書一件,稱“字結體身腰頎長,筆畫纖勁清瘦,調子疏淡,乍看似信筆寫去,不作經營,但筆筆有法度,字字得其所”。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黃香鐵為潮州湘子橋小蓬萊樓外柱撰書行書楹聯:“修成蓬島三神洞;匯到梅溪萬壑流”聯,行書秀逸靈動。

詩詞選錄

有《讀白華草堂詩集》,分初集、二集和苜蓿集,按寫作年代分29卷,收集35年間的古今體詩2393首。七律以膾炙人口的《落葉詩》譽滿京城,時人稱黃香鐵為“黃落葉”。古往今來之詠落葉者,多意蕭條而詞悲傷。黃香鐵的落葉詩卻一反傷感、悲涼、頹喪情緒,每首結句皆寄於希望,充滿生機。原作選錄:
其一:
清晨鹿跡冷蒼苔,殘葉紛紛卷作堆。萬點烏鴉盤陣起,四山風雨逼秋來。看如老將成功退,悟到高僧解脫回。刪盡繁蕪存質乾,不應枯槁比寒灰。
其二:
月滿空山亂打門,絕無人跡有聲喧。文章境已歸平淡,天地心應見本根。長日著書惟學道,暫時對酒亦忘言。寒龕夢覺青燈暗,知在江南第幾村。
其三:
水墨蕭摻老筆道,畫家酷似李營邱。江湖一白浮魚艇,煙月空青見寺樓。倦客晚來宜望遠,枯禪定後不驚秋。天公收拾林巒淨,要放梅花出一頭。
其四:
西風一夕促揚舲,楚客離思滿洞庭。千古風騷愁失墜,百年耆舊感凋零。梢問鳥解翻身救,窗里人偏側耳聽。聞道陽和真有力,暗中回到樹頭青。
由於此詩詠落葉風格獨樹一幟,膾炙人口,轟動京都,諸名士呼黃香鐵為“黃落葉”而不稱名。在嘉應州,黃香鐵與宋湘、李黼平齊名,被譽為“梅詩三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