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顱刺蓋魚(Pomacanthus xanthometopon)又稱藍面神仙魚,因其成年後臉部有深厚的藍色而得名。黃顱刺蓋魚分布在印度西太平洋海區,多生存在有大量珊瑚礁的地帶,是一種兇猛且較大型的神仙魚,幼年至成年時期外貌會經歷很大的變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黃顱刺蓋魚
- 拉丁學名:Pomacanthus xanthometopon
- 別稱:藍面,藍面神仙魚
- 二名法:Pomacanthus xanthometopon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輻鰭魚綱
- 亞綱: 真骨下綱
- 目:鱸形目
- 亞目:鱸亞目
- 科:蓋刺魚科
- 屬:刺蓋魚屬
- 種:黃顱刺蓋魚
概況,分布,形態特徵,深度,生態,經濟利用,品種簡介,飼養方法,注意事項,
概況
命名者:(Bleeker, 1853)
俗名: 神仙
英文俗名:
Yellowmask angelfish;
Blueface angelfish;
Bluefaced angelfish;
Yellowface angelfish;
Blue-faced angelfish;
Yellow-faced angelfish;
Blue-face angelfish
是否有毒魚類:否
經濟型魚類:是
食用魚類:否
觀賞魚類:是
同種異名:
Euxiphipops xanthometopon,
Holacanthus xanthometopon
分布
世界分布:本魚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包括馬爾地夫、日本、馬來西亞、印尼、澳洲、密克羅尼西亞、帛琉、紐幾內亞、菲律賓、台灣、萬那杜等海域。
形態特徵
本魚體略高而呈卵圓形,吻鈍而小,鰓前蓋骨具一硬棘。幼魚期體深藍色,遍布白色半圓細紋。成魚體轉變呈黃褐色且密布小藍點,額部深褐色,頭部呈亮藍色,並散布褐色斑紋,最明顯的特徵是臉部呈黃色,胸鰭、尾鰭和胸部黃色,背鰭軟條部有一黑色眼斑。背鰭背鰭硬棘13至14枚,軟條16至18枚;臀鰭硬棘3枚,軟條16至18枚。體長可達38厘米。
體略高而呈卵圓形;背部輪廓略突出,頭背於眼上方平直。吻鈍而小。眶前骨寬突,不游離;前鰓蓋骨後緣及下緣具弱鋸齒,具一長棘;鰓蓋骨後緣平滑。體被較大型鱗,頭部與奇鰭具小鱗,頰部鱗大小不一。背鰭硬棘XIV,軟條16-17;臀鰭硬棘III,軟條16-18;背鰭與臀鰭軟條部後端圓形;腹鰭尖,第一軟條延長,達臀鰭起點;尾鰭鈍圓形。幼魚體一致為暗褐色,體側具18-20藍白相間弧狀紋,隨著成長弧紋逐漸減少;成魚體側鱗片藍色而具黃緣;體背及大部分的背鰭白色;胸部、胸鰭、尾鰭和背及臀鰭的部分皆為黃色;背鰭末緣具一大黑眼斑;黃色鞍狀斑橫越兩眼;頭部藍色而有黃色斑點散在。
深度
水深5至25米。
生態
本魚棲息在潟湖與外礁斜坡的珊瑚豐富的區域。稚魚期生活於很淺的近海洞穴有藻類生長的地方成長。通常獨居性,屬雜食性,以海綿與其他的硬殼生物、被囊類等為食。
經濟利用
為高價值觀賞魚,無食用價值。
品種簡介
黃顱刺蓋魚只分布在西南太平洋-印度洋的一些群島周圍,以馬邵爾群島出產的最為優質。成年的藍面神仙要比馬鞍神仙大得多,大概有1125px。而且在神仙魚家族可以算是數一數二的兇猛角色。它們喜歡攻擊所有個大而鮮艷的魚類,不光是神仙魚,蝴蝶魚和倒吊類也是它們嫉妒的目標。和別品種神仙魚混養時,一定要保證其個體大小處於劣勢。
飼養方法
在市場上最被青睞的是10-500px的幼體,成體的藍面神仙由於過於兇猛,又不容易適應人工飼養環境,很少大量貿易。這種魚雖然凶,但卻十分怕人,往往在引入後的數周都處於神經高度緊張狀態,你一接近水族箱,它就迅速躲避起來。如果你的飼養空間沒有適合它躲避的區域,如岩石洞穴或塑膠管,那它將一直處於恐懼的狀態,躲在一個角落裡不吃食。捕撈750px以上個體的時候,可以在出水後清晰聽到其心臟劇烈跳動的聲音。
檢疫和隔離時最好不要用太小的隔離箱,這樣也會造成緊迫。一個富有珊瑚的礁岩生態水族箱是幼體藍面神仙的天堂。但當其生長的500px以上的時候,就開始禍害那些珊瑚和軟體動物了。因此,並不能向馬鞍神仙那樣終生飼養在礁岩水族箱中。藍面神仙能接受各種餌料,對於蔬菜類的喜愛程度也很高。它們啃食岩石上生長的絲狀海藻,而且當體形足夠大的時候也會捕食一些小魚和螃蟹。
注意事項
幼年的藍面幼魚身上會有藍白的花紋,這種花紋和其他刺蓋魚屬的品種很接近,在體長5-150px階段尤象藍紋神仙。但它們的藍色條紋蛻變得非常快,一旦體長超過250px,基本就不能清晰看到原來的花紋了,375px以上後花紋基本消失。
不論成年或年幼的藍面神仙,最好能給它們提供水容量800L以上的生存空間,而且要保證硝酸鹽不高過25ppm。它們對甲醛十分敏感,因此應避免在感染寄生蟲後使用含有該成分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