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面鸚鵡(黃頭鸚鵡)

黃面鸚鵡

黃頭鸚鵡一般指本詞條

黃面鸚鵡(學名:Poicephalus flavifrons)是典型的攀禽,鳥喙強勁有力,喙鉤曲,上頜具有可活動關節,喙基部具有臘膜。肌肉質舌厚。腳短,強大,對趾型,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和攀援生活。鳥體羽毛為綠色,前額、頭頂和臉頰上方為黃色;背部下方淺綠色。晚成雛。主要棲息地是乾燥及半乾燥的地區,熱帶的低緯度森林地帶,充滿棘叢和樹木的平原、以及松木山林區。主要的食物為種子、漿果、水果、堅果、昆蟲以及其幼蟲等,通常成對活動,繁殖期聚小群,分布於衣索比亞。

基本介紹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黃面鸚鵡體長28厘米。這種鸚鵡鳥體為綠色,前額、頭頂和臉頰上方為黃色;胸部、腹部、大腿和尾巴內側覆羽為黃綠色;某些雌鳥的大腿和翅膀彎曲的地方也帶有黃色的羽毛;背部下方淺綠色;上鳥喙灰棕色,下鳥喙黃灰色,虹膜桔紅色。幼鳥頭頂和臉頰上方為暗橄欖黃色。
黃面鸚鵡黃面鸚鵡

棲息環境

黃面鸚鵡主要棲息於森林高地介於1000米到3000米的地區、偏好哈吉尼亞林區(Hagenia forest)(註:哈吉尼亞林區(Hagenia forest)是一種由檜屬植物和野橄欖這類植物所組成的混合型態林區,這種亞高山帶的哈吉尼亞林區大概介於2800米到3000米高的地區,樹木為暗紅色,質地堅硬,很適合作為家具材料。這種林木區受到極大的威脅,不斷的被人濫伐,或是當地放火燒地造成樹木嚴重的創傷,大象、水牛等動物也時常剝樹或是將樹推倒,因此哈吉尼亞林區(Hagenia forest)也越來越少。)有時候黃面鸚鵡也會在充滿合歡屬植物的平原地區活動。​

生活習性

黃面鸚鵡平時大多會組成3到8隻左右的小群體,偶爾會多達15隻;時常在樹上休憩,叫聲相當吵雜,因此顯而易見;經常和衣索比亞愛情鳥一起集結行動;一天中大部份的時間都花在樹上覓食,如果有危險逼近,會先安靜下來,然後再大叫著一起飛離;黃面鸚鵡每年都會使用相同的樹木築巢,除非樹木被破壞才會在附近尋覓其他合適地點。主要以種子、水果、漿果、植物嫩芽、穀粒等為食。​

分布範圍

分布於衣索比亞。​
黃面鸚鵡分布圖黃面鸚鵡分布圖

繁殖方式

黃面鸚鵡在野外的繁殖生態不詳,據稱是在3000米以上的高地築巢,由於棲息地以外並沒有任何飼養繁殖記錄,因此這方面沒有任何資料可以參考。​

亞種分化

黃面鸚鵡(2亞種)

中文名稱
拉丁學名
1.
Poicephalus flavifrons aurantiiceps
2.
Poicephalus flavifrons flavifrons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註:黃面鸚鵡圖冊網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