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長夏

黃長夏(1882—1961),字炳南,廣東大埔縣光德鎮沙坪村人,是瓷業行家、技術能手,從事瓷廠的原料、成型、窯場等主要工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長夏
  • 出生地:廣東
  • 出生日期:1882
  • 逝世日期:1961
  • 職業:陶瓷製作人
黃長夏(1882—1961),字炳南,廣東大埔縣光德鎮沙坪村人,出身於農民家庭。因家庭貧困,國小未畢業,15歲就開始替人砍樹做雜工。25歲那年(1907)他創辦了“三和”瓷廠,因此,人稱他為“黃三和”。
“三和”瓷廠從創辦到1956年併入縣陶瓷專業聯社,整整50年。辦廠初期是一間設備簡陋面積僅有幾十平方米的小工場,後發展為擁有12間廠房、占地10Q0多平方米、50多個職工的大廠;產品由單一的碗類普通瓷發展為成套餐具、茶具、杯碟、壺類等50多個品種;成型工藝技術由單一的手拉坯發展為石膏模注漿成型。黃長夏和他的兩個弟弟長班、長三都是瓷業行家、技術能手,兄弟三人分別從事瓷廠的原料、成型、窯場等主要工種。
他熟悉業務,對技術精益求精。生產過程中,他堅持做到精選優質原料,精心配製坯釉,認真製作,並嚴格執行檢查驗收制度,保證每個生產環節都合乎質量要求。他除了非常重視提高和發展原有制瓷技術和傳統產品外,還不斷進行設備更新和技術引進,學習各種形式的制瓷方法,試製和仿製新產品。民國22年(1933)他選派技術人員到廣州勷勤大學學習制瓷先進技術,在大埔首先採用石膏注漿新技術,生產工效比手拉坯成型提高七八倍,從而使瓷器的產量和質量有了顯著、的提高。30年代,三和瓷廠生產的薄胎白玉令杯,潔白透明、薄似蛋殼,每隻僅有1.8錢至2錢重,具有較高的工藝水平,雖然價格比其他廠的同類產品高10%左右,還是招攬了各方顧客,港商亦紛紛前來洽談訂貨。民國23年美國商人也曾到該廠考察和訂貨,產品遠銷到美國、日本、泰國、緬甸、馬來亞等國家。
他見識過人,經營有方,能及時發現和解決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使該廠生產始終持續地增長。民國26年(1937),日軍侵華,汕頭淪陷,海口封鎖,銷路阻塞,各瓷廠紛紛倒閉。他當機立斷,及時全部轉產內銷瓷,加強廠內經營管理,並通過各種渠道推銷產品,使生產仍有所發展,每月保持燒3焙窯,月產瓷180多件。
他很講求信譽,遵守商業道德。向他要求訂貨的客商雖然很多,產品長期供不應求,但他卻從不亂提價。他與客戶簽訂了成交契約,就千方百計按期付貨,保證契約兌現。
“三和”瓷廠於1956年併入縣陶瓷專業聯社後,改稱為聯社下屬的沙坪工場。1958年,縣又將該工場遷到高陂新廠,轉為國營企業。當時,為迎合用戶對名牌產品的要求,適應國內外市場的需要,廠名仍定為“三和”瓷廠。1959年,“三和”瓷廠得到華僑的熱心投資,擴建廠房,增添設備,改名為大埔縣華僑瓷廠。
黃長夏辦廠50年,為大埔瓷業直接或間接地培養了一批技術人員,試製和推廣了一些新產品,為發展大埔瓷業生產起了積極作用。1961年他在家病逝,享年79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