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鍔,男,1937年12月13日出生於中國湖北,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NASA海洋科學首席科學家。
1960年黃鍔畢業於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系;1967年獲得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流體力學博士學位,之後進入華盛頓大學海洋地理系,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1969年進入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工作,先後擔任海洋學助理教授和副教授;1975年進入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工作;1997年擔任加州理工學院工程科學訪問助理;2000年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2002年至2006年期間連續四年獲得美國服務貢獻獎;2004年當選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2006年從NASA退休後被國立中央大學聘為台積電講座教授;2006年擔任國立中央大學數據分析方法研究中心主任;200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2010年擔任動態生醫指標暨轉譯醫學研究中心共同主任。
黃鍔主要從事海洋物理及相關工程之研究及教學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鍔
- 外文名:Norden E. Huang
- 出生地:湖北省
- 出生日期:1937年12月13日
- 職業:教學科研工作者
- 畢業院校: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 主要成就:2000年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2002年至2006年連續四年榮獲美國服務貢獻獎
2003年當選NASA年度發明家
2004年當選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200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人物經歷,主要成就,科研成就,榮譽表彰,社會任職,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1956年,黃鍔從省立新竹高中畢業,進入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系學習。
1960年,大學畢業後,赴美留學,進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學習流體力學。
1967年,獲得博士學位後進入華盛頓大學海洋地理系,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至1969年)。
1969年,進入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工作,先後擔任海洋學助理教授和副教授(至1974年)。
1975年,進入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工作,擔任研究科學家。
1997年,進入加州理工學院,擔任工程科學訪問助理(至2003年)。
2000年,當選美國國家工程學院士,同年擔任NASA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海洋學首席科學家兼高級研究員(至2006年)。
2002年至2006年期間,連續四年榮獲美國服務貢獻獎。
2003年,被評為NASA年度發明家。
2004年,當選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第二十五屆)。
2006年,從NASA退休後被國立中央大學聘為台積電講座教授(至2009年)。
2006年,擔任國立中央大學數據分析方法研究中心主任(至2017年)。
200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2010年,擔任動態生醫指標暨轉譯醫學研究中心共同主任(至2017年)。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1998年,黃鍔發明的“希耳伯特-黃變換法”(Hilbert-Huang Transformation,簡稱HHT-Method)訊號處理法,完全改變以往對於非線性、非穩態訊號幾乎束手無策的窘境,可套用于海浪分析、應力波譜分析及地震波譜分析,以及各種非穩定型之信息波分析。套用之廣及其結果之精良,為國際學界所重視,並獲得多項美國專利,至2008年10月為止,該論文已被引用1031次。他還開發了全息希爾伯特特譜分析(HHSA)和內在的機率分布函式(IPDF),IPDF在光譜和機率領域充分考慮了物理過程中的非線性乘法效應。
榮譽表彰
時間 | 榮譽/表彰 |
---|---|
1998年 | 美國宇航局特殊太空法案獎(Exceptional Space Act Award ) |
2000年 |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
2003年 | 美國宇航局詹姆斯克利發明獎 |
2003年 | 美國宇航局年度發明人 |
2006年 | 美國服務貢獻獎(Service to America Medals)(華裔科學家獲獎的第一人) |
2007年 | 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
社會任職
1990年起,黃鍔擔任《自然海洋地理學期刊》助理主編。
人物評價
黃鍔是美國航空航天總署的海洋物理及流體力學研究群之資深學者兼首席科學家,他發明的“希耳伯特-黃變換法”訊號處理法,被譽為是NASA史上最重要的套用數學發明之一。(美國航空航天總署傑出太空表現獎)
黃鍔在分析非線性隨機信號方面以及在工程,生物和其他學科中廣泛的數學套用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美國國家工程院評)
黃鍔在檢測和完善NASA 太空梭,防震建築,橋樑,潛艇,醫藥和其他方面的先驅性工作。(美國服務貢獻獎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