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葉落盡視域寬》主要收收錄了那一年,我在深山炒炸藥、茉莉暗香茶中來、吃桃,吃桃,金華大白桃、你看你看這些票、驚魂奧地利、新年的祈盼、無言的聲帶、這裡的醫院靜悄悄、走,找地方游泳去、冬天,到三亞去看書、因為內行,所以謙虛等內容。
基本介紹
- 書名:黃葉落盡視域寬
- 出版社:中國文史出版社
- 頁數:206頁
- 開本:32
- 品牌:中國文史出版社
- 作者:吳拯休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344492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專業推薦,媒體推薦,名人推薦,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黃葉落盡視域寬》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吳拯修,祖籍安徽,出生於江山。畢業於浙大,就職於金華。做過工人、會計、工程師、廠長、局長。2004年在金華市外貿局(現商務局)退休。
此後始涉文學。第一篇散文《無人可以侍奉的孤獨》,獲中國散文學會主辦的2009年“全國散文作家論壇散文大賽”一等獎,獲2009年“全國新聞類報刊副刊評比”銅獎。在《南方周末》、《中華讀書報》、《文學報》、《東方早報》、《羊城晚報》、《都市文化報》、《博覽群書》、《散文選刊》、《讀者》、《金華日報》、《粵海風》、香港《百家》、台灣《新地》等報紙雜誌發表文章多篇。
已出版專著:《問教余秋雨》,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余秋雨別傳——大師是怎樣煉不成的》,香港文學評論出版社2013年6月出版。
此後始涉文學。第一篇散文《無人可以侍奉的孤獨》,獲中國散文學會主辦的2009年“全國散文作家論壇散文大賽”一等獎,獲2009年“全國新聞類報刊副刊評比”銅獎。在《南方周末》、《中華讀書報》、《文學報》、《東方早報》、《羊城晚報》、《都市文化報》、《博覽群書》、《散文選刊》、《讀者》、《金華日報》、《粵海風》、香港《百家》、台灣《新地》等報紙雜誌發表文章多篇。
已出版專著:《問教余秋雨》,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余秋雨別傳——大師是怎樣煉不成的》,香港文學評論出版社2013年6月出版。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謝謝你的散文《無人可以侍奉的孤獨》,我看哭了,現在還在流淚……我這個月要去南京走墳,掃祭我的父母,我會想到你的母親,想到你,想到天下無私無怨的母愛和父愛以及在這種愛中哺育出的兒女……——沙葉新(著名劇作家)
我想,如果我再有機會編寫語文課本,吳先生的《無人可以侍奉的孤獨》是完全有資格選入的。——王尚文(浙江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學語文教材編者之一)
作者文筆犀利而又不乏幽默感,讀來輕鬆有趣,有的論述還有普遍的啟示意義。——張長(著名白族詩人)
吳拯修的作家專論別具一格,別有風味,當入信史行列,遺澤後世。——余開偉(著名文學評論家)
我想,如果我再有機會編寫語文課本,吳先生的《無人可以侍奉的孤獨》是完全有資格選入的。——王尚文(浙江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學語文教材編者之一)
作者文筆犀利而又不乏幽默感,讀來輕鬆有趣,有的論述還有普遍的啟示意義。——張長(著名白族詩人)
吳拯修的作家專論別具一格,別有風味,當入信史行列,遺澤後世。——余開偉(著名文學評論家)
名人推薦
謝謝你的散文《無人可以侍奉的孤獨》,我看哭了,現在還在流淚……我這個月要去南京走墳,掃祭我的父母,我會想到你的母親,想到你,想到、天下無私無怨的母愛和父愛以及在這種愛中哺育出的兒女……
——沙葉新(著名劇作家)
我想,如果我再有機會編寫語文課本,吳先生的《無人可以侍奉的孤獨》是完全有資格選毽的。
——王尚文(浙江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學語文教材編者之一)
作者文筆犀利而又不乏幽默感,讀來輕鬆有趣,有的論述還有普遍的啟示意義。
——張長(著名白族詩人)
吳拯修的作家專論別具一格,別有風味,當入信史行列,遺澤後世。
——余開偉(著名文學評論家)
——沙葉新(著名劇作家)
我想,如果我再有機會編寫語文課本,吳先生的《無人可以侍奉的孤獨》是完全有資格選毽的。
——王尚文(浙江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學語文教材編者之一)
作者文筆犀利而又不乏幽默感,讀來輕鬆有趣,有的論述還有普遍的啟示意義。
——張長(著名白族詩人)
吳拯修的作家專論別具一格,別有風味,當入信史行列,遺澤後世。
——余開偉(著名文學評論家)
圖書目錄
序言/范匡夫
自序/我的“五穀雜糧”
第一輯人
無人可以侍奉的孤獨
好人一生不平安
難忘的點撥
牽掛
被默默收起的懷念
偉哉,邵飄萍
一個賣臭豆腐的女人
以雅先生
硬漢沙葉新
一位讓我無比欽羨的長者
今天,兩個郵件從天而降
一路走來書為緣
第二輯事
家書抵萬金
消逝的故鄉
一個清湖“卸倪”心中的母親河
那一夜,我們被美麗驚嚇
又聞鳥叫布穀聲
飢餓的記憶
那一年,高考非同尋常
我是一顆撒落石縫的種子
那一年,我在深山炒炸藥
茉莉暗香茶中來
吃桃,吃桃,金華大白桃
你看你看這些票
驚魂奧地利
新年的祈盼
無言的聲帶
這裡的醫院靜悄悄
走,找地方游泳去
冬天,到三亞去看書
因為內行,所以謙虛
從容享受老去
走失的年味
第三輯書
莫言=魯迅+蒲松齡
喔,那金色的“夕陽”
蔡恭的“擔柱”
執筆者引言
第四輯史
從“大漢銅幣”看辛亥革命
袁世凱的“皇帝夢”
“漂亮”的遷都
附錄/以愛發現愛
看此書如看諧劇
自序/我的“五穀雜糧”
第一輯人
無人可以侍奉的孤獨
好人一生不平安
難忘的點撥
牽掛
被默默收起的懷念
偉哉,邵飄萍
一個賣臭豆腐的女人
以雅先生
硬漢沙葉新
一位讓我無比欽羨的長者
今天,兩個郵件從天而降
一路走來書為緣
第二輯事
家書抵萬金
消逝的故鄉
一個清湖“卸倪”心中的母親河
那一夜,我們被美麗驚嚇
又聞鳥叫布穀聲
飢餓的記憶
那一年,高考非同尋常
我是一顆撒落石縫的種子
那一年,我在深山炒炸藥
茉莉暗香茶中來
吃桃,吃桃,金華大白桃
你看你看這些票
驚魂奧地利
新年的祈盼
無言的聲帶
這裡的醫院靜悄悄
走,找地方游泳去
冬天,到三亞去看書
因為內行,所以謙虛
從容享受老去
走失的年味
第三輯書
莫言=魯迅+蒲松齡
喔,那金色的“夕陽”
蔡恭的“擔柱”
執筆者引言
第四輯史
從“大漢銅幣”看辛亥革命
袁世凱的“皇帝夢”
“漂亮”的遷都
附錄/以愛發現愛
看此書如看諧劇
後記
一條沒有想像過的軌道
不記得是從哪裡看來的,也不記得那個作者的名字了,但肯定是個外國人,說,凌晨平躺著,人的思維最活躍。我信,很信。
現在是早晨四點,我把剛才在床上想到的寫下來。
三十五年前,我三十五歲,人到中年好比如日中天之時,滬杭七家大醫院判定我患了一種人談色變的疾病。手術的結果,我感謝專家們的誤診,錯誤帶給我的是美好的結果。那個時候,父母年邁,妻子年輕,兩個女兒還小,經歷了一場生死糾結,我開始參悟人生。
拜現代醫學快速發展之賜,慶幸遇上了一個相對較好的時代,又一個三十五年平安過去了,我進入了古稀之年的行列。
不知不覺地,想不到我已經活了這么久。
記得,小時候,母親常常要我跑到附近的公泰醬園去看看“幾點了”,我也會順便好奇地對著一個木匣子(有線廣播)發愣,裡面竟有人用江山話預報颱風要來了。在我們那裡,颱風不過是稍微涼爽一點而已,因為我們離海還很遠。我也要等長到很大時才明白,颱風與台灣其實沒有什麼關係。
更多的時間,木匣子總是在說話唱歌,聽著聽著,也許就忘記了自己是來看時間的,於是再跑一次。那是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
忽然又記起,大人帶我去江山縣城的公園玩,地址在現在的人武部,印象中只留下一棵(也許不止一棵)巨大的銀杏樹,因其葉狀如鴨掌,邑人稱為“鴨腳樹”。聽到有果實掉下,我便奔跑著四處尋覓“鴨腳”。那時大約六七歲,再往前的事,就如盤古開天,漫漶一片了。
我所經過的時代,是可以用運動來紀年的。時代踩著特有的詞語一步步前行。過來人會說,大躍進如何如何,公社化怎樣怎樣,就像我們的前輩,總是對我們說,長毛(太平天國)造反如何如何,“逃日本人”(日本侵華)如何如何。而前輩在說這些的時候,下一代總是如聽天書。
不同時代的人,各有各的生活。也許這就是歷史。
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很慢,尤其是等“11號”發工資的漫漫歲月。驀然回首,倏忽間,七十年流光已逝,人生何其短!
擇其要者盤點七十年,命運對我頗為詭異。我不是農民,但我種過田,插秧、割麥、澆肥、抗旱。我不是工人,但我煉過鋼鐵,制過水泥,炸藥、煤磚、茶葉。我不是軍人,但我參加過實地軍訓,穿過軍裝,操練、扛槍、打靶、站崗。我沒有經過商,但我當了二十年的商業、外貿局長。
我在大學學習的專業是套用數學,但我從事的是機械設計,經濟管理。除了在設計機械零件時用過一次阿基米德螺線,我所學的函式論、微分幾何、數理方程,等等,如降落傘一樣對我毫無用處。但我沒有遺憾,因為數學給了我智慧。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有幸參加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我領導過地方國有商業的改革,但是,我們的工作越努力,國有商業就消失得越快,直至它最終被徹底消滅。
命運似乎總是朝相反的方向擰巴,人生不能被規劃,這也許就是它的奇妙之處。我走過的是一條沒有想像過的軌道。
退休之後,命運繼續和我擰巴。前六十年,親見從對《本報內部訊息》到《苦戀》的長達三十多年的批判,我一直視文學為滿布地雷的畏途,晚年卻又對它情深迷戀。不過,當年我崇敬作家的時候,作家是一種神聖且神秘的稱呼,而今,說誰是作家,則近乎罵人了。
我初涉文學時,本來寫的是散文,結果卻寫了許多的文學評論。本來是想歌頌別人的,結果卻成了“誹謗’’人的專業戶。所謂三分人事七分天,事物自有其發展規律。
這本散文集是對近幾年創作的一個階段性總結。以後會寫點什麼,我自己也不知道。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我必定是有感而發,有話想說。
感謝程巢父先生為我聯繫李銳老,近百歲老人得知我的請求,打破已數年未進書房的習慣,欣然命筆為拙作題寫書名,我的無限感激之情真是難以言表。
感謝摯友范匡夫將軍為本書寫了熱情洋溢的序言。感謝金華、衢州兩地的老朋友題寫墨寶,壯我古稀行色。閻壽根先生曾經是金華德高望重的州官,但我更欽佩他攝影家且擅長書法的藝術才氣。鄉兄程逵鵬是著名書畫家,祝瑜英是衢州著名的官場才女,瑜英的詞,逵鵬的字,妻吟夫寫,珠聯璧合,禮重情更重。
著名作家、學者、文學評論家沙葉新、王尚文、古遠清、余開偉、張長、靳國君等曾經對我的作品多有評點鼓勵,選摘一些放在封底,在此一併致謝。
還要感謝槐雪穎編輯認真負責的工作。
二○一三年作者於金華
時值“百年一遇之酷暑”中
不記得是從哪裡看來的,也不記得那個作者的名字了,但肯定是個外國人,說,凌晨平躺著,人的思維最活躍。我信,很信。
現在是早晨四點,我把剛才在床上想到的寫下來。
三十五年前,我三十五歲,人到中年好比如日中天之時,滬杭七家大醫院判定我患了一種人談色變的疾病。手術的結果,我感謝專家們的誤診,錯誤帶給我的是美好的結果。那個時候,父母年邁,妻子年輕,兩個女兒還小,經歷了一場生死糾結,我開始參悟人生。
拜現代醫學快速發展之賜,慶幸遇上了一個相對較好的時代,又一個三十五年平安過去了,我進入了古稀之年的行列。
不知不覺地,想不到我已經活了這么久。
記得,小時候,母親常常要我跑到附近的公泰醬園去看看“幾點了”,我也會順便好奇地對著一個木匣子(有線廣播)發愣,裡面竟有人用江山話預報颱風要來了。在我們那裡,颱風不過是稍微涼爽一點而已,因為我們離海還很遠。我也要等長到很大時才明白,颱風與台灣其實沒有什麼關係。
更多的時間,木匣子總是在說話唱歌,聽著聽著,也許就忘記了自己是來看時間的,於是再跑一次。那是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
忽然又記起,大人帶我去江山縣城的公園玩,地址在現在的人武部,印象中只留下一棵(也許不止一棵)巨大的銀杏樹,因其葉狀如鴨掌,邑人稱為“鴨腳樹”。聽到有果實掉下,我便奔跑著四處尋覓“鴨腳”。那時大約六七歲,再往前的事,就如盤古開天,漫漶一片了。
我所經過的時代,是可以用運動來紀年的。時代踩著特有的詞語一步步前行。過來人會說,大躍進如何如何,公社化怎樣怎樣,就像我們的前輩,總是對我們說,長毛(太平天國)造反如何如何,“逃日本人”(日本侵華)如何如何。而前輩在說這些的時候,下一代總是如聽天書。
不同時代的人,各有各的生活。也許這就是歷史。
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很慢,尤其是等“11號”發工資的漫漫歲月。驀然回首,倏忽間,七十年流光已逝,人生何其短!
擇其要者盤點七十年,命運對我頗為詭異。我不是農民,但我種過田,插秧、割麥、澆肥、抗旱。我不是工人,但我煉過鋼鐵,制過水泥,炸藥、煤磚、茶葉。我不是軍人,但我參加過實地軍訓,穿過軍裝,操練、扛槍、打靶、站崗。我沒有經過商,但我當了二十年的商業、外貿局長。
我在大學學習的專業是套用數學,但我從事的是機械設計,經濟管理。除了在設計機械零件時用過一次阿基米德螺線,我所學的函式論、微分幾何、數理方程,等等,如降落傘一樣對我毫無用處。但我沒有遺憾,因為數學給了我智慧。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有幸參加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我領導過地方國有商業的改革,但是,我們的工作越努力,國有商業就消失得越快,直至它最終被徹底消滅。
命運似乎總是朝相反的方向擰巴,人生不能被規劃,這也許就是它的奇妙之處。我走過的是一條沒有想像過的軌道。
退休之後,命運繼續和我擰巴。前六十年,親見從對《本報內部訊息》到《苦戀》的長達三十多年的批判,我一直視文學為滿布地雷的畏途,晚年卻又對它情深迷戀。不過,當年我崇敬作家的時候,作家是一種神聖且神秘的稱呼,而今,說誰是作家,則近乎罵人了。
我初涉文學時,本來寫的是散文,結果卻寫了許多的文學評論。本來是想歌頌別人的,結果卻成了“誹謗’’人的專業戶。所謂三分人事七分天,事物自有其發展規律。
這本散文集是對近幾年創作的一個階段性總結。以後會寫點什麼,我自己也不知道。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我必定是有感而發,有話想說。
感謝程巢父先生為我聯繫李銳老,近百歲老人得知我的請求,打破已數年未進書房的習慣,欣然命筆為拙作題寫書名,我的無限感激之情真是難以言表。
感謝摯友范匡夫將軍為本書寫了熱情洋溢的序言。感謝金華、衢州兩地的老朋友題寫墨寶,壯我古稀行色。閻壽根先生曾經是金華德高望重的州官,但我更欽佩他攝影家且擅長書法的藝術才氣。鄉兄程逵鵬是著名書畫家,祝瑜英是衢州著名的官場才女,瑜英的詞,逵鵬的字,妻吟夫寫,珠聯璧合,禮重情更重。
著名作家、學者、文學評論家沙葉新、王尚文、古遠清、余開偉、張長、靳國君等曾經對我的作品多有評點鼓勵,選摘一些放在封底,在此一併致謝。
還要感謝槐雪穎編輯認真負責的工作。
二○一三年作者於金華
時值“百年一遇之酷暑”中
序言
帶著鄉愁的衝動到處去尋找家園
2013年9月,當難熬的炎夏剛剛消退,秋風送來第一波清涼,校友吳拯修來了電話,說他的一些散文將結集出版,要我寫個序。我是喜愛他的散文的,沒有二話,立馬答應了。
拯修是我的學長,他比我高兩個年級,我國中剛入學時還和他在一個寢室住過兩個月,後來高中又同校。拯修少年聰穎,悟性靈敏,成績很好,不過當時他的專長是數理化,語文還沒顯山露水。1962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入浙江大學數學系。後從事遠離專業的職業,再後來做領導工作。十多年前轉道文學,一天碰到,他和我說起,我嘴上鼓勵,心裡卻有點打不住。不久,他的文章就在報刊上不斷露臉了,我一篇篇讀著,不覺有一種震撼之感。他寫得像模像樣,入行入味,有情有義,一出手就像個老手,其中不少篇章,寫的是我也熟悉的那片土地,那個年代,那個年代人的生活、情感和命運,並且緊緊地和故鄉,和故鄉門前緩緩流過的河流聯繫在一起。我們是同鄉,同在一條河邊長大,他在上游,我在下游。讀著這些篇章,我的閱讀過程充滿著親切之感和無窮的意味,心裡盪起一陣陣的溫暖和美好。雖然寫的都是舊事凡人,卻都飽蘸著情感和心血,透析著其中的生活真味,是獻給生活過的土地和歲月的很好的禮物。有時讀後我就想,退下後能寫點真情真性的文章還是不錯啊!人總是要老的,只有時間永恆,但有了這些篇章,就算我們拼不過歲月,也留下了精神。
拯修的散文,自然、真實,沒有矯情,沒有小題大做,無病呻吟,質樸地表達著對真理、真情和美好的追求。像對童年、對故鄉的回憶和留戀,寫得很實在又很逼真,寫兒時夏天在故鄉的母親河邊:“我和兒伴們整日不離河邊,看鸕鶿長嘴叨魚,看白鵝水上漂漂。或者削一根竹竿,討得一段漁線,向公泰醬園二老板要來一隻帶倒扎的魚鉤,在柳樹下靜靜地垂釣。或者用蜘蛛網絲做一根粘竿,去尋覓那吱吱叫的夏蟬。”活脫脫像電影回放出來一樣,很扣人心扉,令人感同身受。拯修在童年、少年的成長過程中,物質生活是貧乏困難的,而且由於家庭出身,精神上也受到過歧視和壓抑,但是他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成長,農村田園景色的豐富色彩,古鎮溫馨的習俗與文化,頑童兒伴們的純真與友情,使他在很窮困的年代找到了很開心的日子,因而沒有因物質的匱乏而泄氣,仍然深沉地愛著生活,愛著故鄉。在溫飽不愁的現在,已滿頭銀髮的今天,他沒有嫌棄,沒有怨恨,反而更加懷念曾使他受過委屈的故鄉。因而他寫故鄉和自己在故鄉的日子,字裡行間處處透現著博大的胸懷和深情,寫出了苦難中的幸福意蘊,艱辛中的歡愉情懷,悲切中的溫暖追思,還寫出對我們曾經擁有而如今正在失落的許多彌足珍貴的東西的呼喚,就如他在寫童年的快樂時,突然筆鋒一轉,“看後來的兒孫輩學鋼琴比奧數,我更懷念我的童年。”與此同時,拯修在一些頗具思辨色彩的文章中,寫得有理有節,邏輯嚴密,呈現了較好的學養和功底。
好的散文,大多不是寫出來的,是動了心以後,從心裡流淌出來的。拯修作文,苦苦追求的正是這樣的境界,正是質量。他寫的都是他所熟悉的,心有所感的,真正打動了他內心的題材,一旦觸發了寫出來的念頭後,又反覆思索,反覆醞釀,讓題材溶解到自己的情感里,變成有血有肉的鮮活的東西。他在《蔡恭的“擔柱”》一文中說:“文學性文章,我重在看語句,經常揣摩自己會怎么寫。”“常恨言語淺,不如人意深”。正是秉持著這樣的標準和態度,拯修寫得很認真很刻苦。狀物描性,力求精準;抒情感嘆,力求真切;遣詞造句,力求貼切形象。寫出的東西比較凝練老到,文筆明白流暢,文字不飄,紮實有力。即使一些老主題老題材,他也能夠捕捉到新意,就像手中拿著一台高倍數顯微鏡,看到了常人沒有看透的生活深處的本真。他不是直接地展示主題”沒有對生活進行華美的雕琢,也沒有對人生進行鏗鏘的質疑和論說,卻在文章的內涵上,給人以張力和激盪,引你一步一步地沉迷其中,讓閱讀成為快樂的精神享受。
拯修“既無衣食之虞,也無名利之欲”,不靠為文謀生,本來可以過很輕鬆快樂的日子,甚至憑他的社會資源和才智,還可以賺更多的錢,但他決意脫離對物質的追逐,轉道文學,埋頭寫作,去發掘生命中另一些抽象的價值。這本身就是難能可貴的。認識自己是人類社會每個人的終身命題,也是人類哲學要回答的首要問題。德國哲學家、短命天才諾瓦利斯說:“哲學就是帶著鄉愁的衝動到處去尋找家園。”退下來後,拯修不願這樣平平淡淡地消耗餘生,也不想只剩下在混沌中生存的本能和慣性,他拿起了筆,帶著鄉愁的衝動,辛勤地探索人生、生命及人生的意義,辛苦地尋找人類的精神家園。即使在文學批評性的文章中,也能看出他在這方面的努力:尋求藝術真實,追問事實真相。他還和當年求學時一樣,凡事都要問個為什麼,凡事都要弄個明白。他的成果,再次應諾了一句老話:有志者事竟成。
初秋的陽光靜靜地打在我的書桌上,電腦顯示屏里一行一行跳過“黃葉落盡視域寬”。我沉浸在書中的人情事理里,在滿足之餘,又隱隱地覺得有些可惜:拯修要是學的不是理科,也沒有做官從政幾十年,很可能今天也是個著名作家哩。
范匡夫2013年9月7日(范匡夫,少將,浙江省軍區原副政委;早年曾任《解放軍報》記者)
2013年9月,當難熬的炎夏剛剛消退,秋風送來第一波清涼,校友吳拯修來了電話,說他的一些散文將結集出版,要我寫個序。我是喜愛他的散文的,沒有二話,立馬答應了。
拯修是我的學長,他比我高兩個年級,我國中剛入學時還和他在一個寢室住過兩個月,後來高中又同校。拯修少年聰穎,悟性靈敏,成績很好,不過當時他的專長是數理化,語文還沒顯山露水。1962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入浙江大學數學系。後從事遠離專業的職業,再後來做領導工作。十多年前轉道文學,一天碰到,他和我說起,我嘴上鼓勵,心裡卻有點打不住。不久,他的文章就在報刊上不斷露臉了,我一篇篇讀著,不覺有一種震撼之感。他寫得像模像樣,入行入味,有情有義,一出手就像個老手,其中不少篇章,寫的是我也熟悉的那片土地,那個年代,那個年代人的生活、情感和命運,並且緊緊地和故鄉,和故鄉門前緩緩流過的河流聯繫在一起。我們是同鄉,同在一條河邊長大,他在上游,我在下游。讀著這些篇章,我的閱讀過程充滿著親切之感和無窮的意味,心裡盪起一陣陣的溫暖和美好。雖然寫的都是舊事凡人,卻都飽蘸著情感和心血,透析著其中的生活真味,是獻給生活過的土地和歲月的很好的禮物。有時讀後我就想,退下後能寫點真情真性的文章還是不錯啊!人總是要老的,只有時間永恆,但有了這些篇章,就算我們拼不過歲月,也留下了精神。
拯修的散文,自然、真實,沒有矯情,沒有小題大做,無病呻吟,質樸地表達著對真理、真情和美好的追求。像對童年、對故鄉的回憶和留戀,寫得很實在又很逼真,寫兒時夏天在故鄉的母親河邊:“我和兒伴們整日不離河邊,看鸕鶿長嘴叨魚,看白鵝水上漂漂。或者削一根竹竿,討得一段漁線,向公泰醬園二老板要來一隻帶倒扎的魚鉤,在柳樹下靜靜地垂釣。或者用蜘蛛網絲做一根粘竿,去尋覓那吱吱叫的夏蟬。”活脫脫像電影回放出來一樣,很扣人心扉,令人感同身受。拯修在童年、少年的成長過程中,物質生活是貧乏困難的,而且由於家庭出身,精神上也受到過歧視和壓抑,但是他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成長,農村田園景色的豐富色彩,古鎮溫馨的習俗與文化,頑童兒伴們的純真與友情,使他在很窮困的年代找到了很開心的日子,因而沒有因物質的匱乏而泄氣,仍然深沉地愛著生活,愛著故鄉。在溫飽不愁的現在,已滿頭銀髮的今天,他沒有嫌棄,沒有怨恨,反而更加懷念曾使他受過委屈的故鄉。因而他寫故鄉和自己在故鄉的日子,字裡行間處處透現著博大的胸懷和深情,寫出了苦難中的幸福意蘊,艱辛中的歡愉情懷,悲切中的溫暖追思,還寫出對我們曾經擁有而如今正在失落的許多彌足珍貴的東西的呼喚,就如他在寫童年的快樂時,突然筆鋒一轉,“看後來的兒孫輩學鋼琴比奧數,我更懷念我的童年。”與此同時,拯修在一些頗具思辨色彩的文章中,寫得有理有節,邏輯嚴密,呈現了較好的學養和功底。
好的散文,大多不是寫出來的,是動了心以後,從心裡流淌出來的。拯修作文,苦苦追求的正是這樣的境界,正是質量。他寫的都是他所熟悉的,心有所感的,真正打動了他內心的題材,一旦觸發了寫出來的念頭後,又反覆思索,反覆醞釀,讓題材溶解到自己的情感里,變成有血有肉的鮮活的東西。他在《蔡恭的“擔柱”》一文中說:“文學性文章,我重在看語句,經常揣摩自己會怎么寫。”“常恨言語淺,不如人意深”。正是秉持著這樣的標準和態度,拯修寫得很認真很刻苦。狀物描性,力求精準;抒情感嘆,力求真切;遣詞造句,力求貼切形象。寫出的東西比較凝練老到,文筆明白流暢,文字不飄,紮實有力。即使一些老主題老題材,他也能夠捕捉到新意,就像手中拿著一台高倍數顯微鏡,看到了常人沒有看透的生活深處的本真。他不是直接地展示主題”沒有對生活進行華美的雕琢,也沒有對人生進行鏗鏘的質疑和論說,卻在文章的內涵上,給人以張力和激盪,引你一步一步地沉迷其中,讓閱讀成為快樂的精神享受。
拯修“既無衣食之虞,也無名利之欲”,不靠為文謀生,本來可以過很輕鬆快樂的日子,甚至憑他的社會資源和才智,還可以賺更多的錢,但他決意脫離對物質的追逐,轉道文學,埋頭寫作,去發掘生命中另一些抽象的價值。這本身就是難能可貴的。認識自己是人類社會每個人的終身命題,也是人類哲學要回答的首要問題。德國哲學家、短命天才諾瓦利斯說:“哲學就是帶著鄉愁的衝動到處去尋找家園。”退下來後,拯修不願這樣平平淡淡地消耗餘生,也不想只剩下在混沌中生存的本能和慣性,他拿起了筆,帶著鄉愁的衝動,辛勤地探索人生、生命及人生的意義,辛苦地尋找人類的精神家園。即使在文學批評性的文章中,也能看出他在這方面的努力:尋求藝術真實,追問事實真相。他還和當年求學時一樣,凡事都要問個為什麼,凡事都要弄個明白。他的成果,再次應諾了一句老話:有志者事竟成。
初秋的陽光靜靜地打在我的書桌上,電腦顯示屏里一行一行跳過“黃葉落盡視域寬”。我沉浸在書中的人情事理里,在滿足之餘,又隱隱地覺得有些可惜:拯修要是學的不是理科,也沒有做官從政幾十年,很可能今天也是個著名作家哩。
范匡夫2013年9月7日(范匡夫,少將,浙江省軍區原副政委;早年曾任《解放軍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