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草關位於今山東省日照市五蓮縣戶部鄉三關村之南,為春秋戰國時期齊長城東部之重要軍事關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草關
簡介,地理位置,人文歷史,相關資料,
簡介
黃草關,與穆陵關、錦陽關等齊名。傳戰國時候,孫臏曾在此附近打敗袁達、李睦、獨孤臣,留下有牌孤城、敖倉嶺、百將口等眾多遺蹟和傳說。清初顧祖禹撰《讀史方輿紀要》卷三十諸城縣條目云:“有黃草關,亦邑之要害也”。乾隆年間《諸城縣誌》則形容其為“要害地”,為“縣境中條山之襟喉”。
地理位置
黃草關具體地點失考多年。乾隆年間《諸城縣誌》載,“自喜鵲嶺北折,歷礬石、高朵二山,入縣境為黃草關。關在縣西南七十里,嶺勢峻隘,多黃倍草故名”。據考證古時之喜鵲嶺即今五蓮縣九仙山東南之卡垛山(又名劉家南山),礬石山為今松柏鄉東南之范世山,高朵山即今范世山東側之三關頂(又稱摩天嶺、王家大村西山)。該處清代時為諸城、日照兩縣之分界線,礬石、高朵二山位於日照境內,黃草關位於諸城境內又緊鄰礬石、高朵二山。根據以上關係位置結合現地地勢分析,黃草關應位於五蓮縣戶部鄉三關村附近,該村名稱即由古時黃草關而來。此前曾認為黃草關位於五蓮縣前長城嶺村,有誤,與古代典籍記載不符。
人文歷史
黃草關所處地區為春秋戰國時代齊國與莒、楚之邊境線附近,位於齊長城之南側,緊控魯東南由莒、楚入齊之咽喉要道,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黃草關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與九仙山東南之錦衣衛(今五蓮縣戶部鄉胡林村南)、喜鵲嶺東南之牌孤城(五蓮縣街頭鎮遲家莊西北)共成犄角之勢,對於齊國軍隊依託長城保證東部邊界穩定並形成攻勢態勢,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歷史上齊軍在黃草關周邊地區的軍事行動基本上都勝穩操勝券,在黃草關周邊留有牌孤城、倉敖嶺、百將口、錦衣衛、孫臏書院等眾多遺蹟。
抗日戰爭時期的三關口戰役也發生在這裡。1943年初, 偽張步雲部派遣其精銳“鐵五旅”張文政部搶占三關口,企圖利用險要地形負隅頑抗,並西進控制整個五蓮山區。1943年7月,我八路軍濱海軍區陳士榘司令員、十三團梁興初團長指揮所部在此全殲敵“鐵五旅”,收復了三關口,為進一步收復五蓮山區,使濱海、膠東、魯中抗日根據地連成一片奠定了基礎。
相關資料
除了馬耳山黃草關外,魯東南及蘇北地區另有幾個地方也稱為黃草關。主要有以下幾處:
一是蒙山黃草關,位於蒙山第三高峰望海樓東麓,《沂蒙山小調》誕生地——費縣馬頭崖鄉白石屋村東約1公里。蒙山黃草關與白馬關、九女關、紫荊關並稱蒙山四大關隘,初建年代不可考,但不晚於隋代。傳隋末農民起義軍首領程咬金曾率起義軍在望海樓山上安營紮寨,當時稱做豹頭山,至今山頂巨石上仍留有起義軍舂糧用的大石臼多處,瓷器碎片也隨處可見,起義軍一部就據守過東麓的黃草關。道光《沂水縣誌》等典籍對蒙山黃草關有記載。
二是博山黃草關,位於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石門鄉青龍灣村以東約1公里,該處為東西兩條峽谷的鞍部分水線,山高坡陡,地勢險要,博(山)章(丘)公路盤桓縱穿而過,形如軍事關隘,又因山坡上盛產黃背草,因此被人們稱為黃草關。但在能夠讀得到的歷代志書上均不見記載。
三是界牌鎮黃草關村,為臨沂市蒙陰縣界牌鎮潘家溝村下轄的一個自然村莊,位於岸堤水庫(雲蒙湖)東岸、汶河出口南岸,南距蒙山黃草關約22公里。該村莊名字來歷及其與蒙山黃草關是否有關,皆不可考。
四是馬陵山黃草關,位於江蘇省新沂市馬陵山主峰五華頂以北2公里處,黃草關水庫南岸。馬陵山黃草關為諧音名稱,其真正名稱是黃巢關,因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轉戰馬陵山時曾在此設關據守而得名。由於習慣成自然,在新沂當地,官方檔案一般都使用正式名稱黃巢關,而在民間和網路上,則黃草關、黃巢關兩個名稱同時使用,而用得最多的還是黃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