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菜根腐病,主要危害黃花菜的根部,幼苗或成株均可發病。初在鬚根表皮出現淺褐色病變,後變褐凹陷,繞根擴展1周后,致根乾枯,染病株根系不發達,地上部矮小,葉色變淡,結莢減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花菜根腐病
- 主要危害作物:黃花菜,蠶豆
- 主要為害部位:葉片、花苔、根部
- 傳播因子:病株、病殘體、風雨、灌溉水
基本信息,危害症狀,形態特徵,侵染循環,發病因素,防治方法,農業防治,化學防治,
基本信息
傳播因子:病株、病殘體、風雨、灌溉水
防治指標:初見病葉或有發病中心時
檢疫地位:非檢疫對象
危害症狀
主要危害黃花菜的根部,幼苗或成株均可發病。初在鬚根表皮出現淺褐色病變,後變褐凹陷,繞根擴展1周后,致根乾枯,染病株根系不發達,地上部矮小,葉色變淡,結莢減少。
形態特徵
銳頂鐮孢在PSA培養基上氣生菌絲茂盛,棉絮狀至絨狀,白色至草珠紅色,間有淺駝色,基物表面棗紅色至石竹紫色,培養基不變色。小型分生孢子少;大型分生孢子略彎,頂胞尖,基胞足跟明顯,中部幾個細胞較勻稱地變寬,1~9個分隔,多3~5個,3分隔者(14~58)µm×(3~4.6)µm,5分隔者(26~783)µm×5.1µm;厚垣孢子圓形至橢圓形,大小(11.5~12.7)µm×(8.1~9.2)µm,間生在菌絲和孢子間。
串珠鐮孢中間變種在PSA培養基上氣生菌絲絨狀或粉狀,白色至玫瑰紅或淡青蓮色。小型分生孢子數量多,串生或假頭生,單瓶梗、復瓶梗都有,大小(5.3~19.8)µm×(2.5~3.6)µm;大型分生孢子鐮刀形,較細,頂胞逐漸變尖,2~5個分隔,大小(24.8~52.8)µm×(2.7~4)µm;厚垣孢子缺。
侵染循環
主要以菌絲或菌核在土中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
該病發生輕重與管理有關,土溫低、濕度大、排水不良粘土地易發病。
發病因素
(1)種植密度大、通風透光不好,發病重,氮肥施用太多,生長過嫩,抗性降低易發病。
(2)土壤黏重、偏酸;多年重茬,田間病殘體多;肥力不足、耕作粗放、雜草從生的田塊,植株抗性降低,發病重。
(3)種苗帶菌、肥料未充分腐熟、有機肥帶菌或肥料中混有本科作物病殘體的易發病。
(4)地勢低洼積水、排水不良、土壤潮濕易發病;低溫、高濕、連陰雨易發病。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1)秋冬季節要清除田間及四周雜草,集中燒毀或漚肥,可減少病原、蟲原。
(2)高畦栽培,選用排灌方便的田塊,開好排水溝,降低地下水位,達到雨停無積水;大雨或大雪過後及時清理溝系,防止濕氣滯留,降低田間濕度,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3)對高齡蔸齡的黃花菜應更新,保持壯苗當家。
(4)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機肥,不用帶菌肥料,施用的有機肥不得含有植物病殘體。
(5)採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適當增施磷鉀肥,加強田間管理,培育壯苗,增強植株抗病力,有利於減輕病害。
(6)合理密植,發病時及時清除病葉、老葉,並帶出田外燒毀。
化學防治
30%惡霉靈水劑1500倍液
40%多·硫(滅病威)膠懸劑500倍液
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
40%超微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
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
14%絡氨銅水劑300倍液
77%可殺得可濕性粉劑500倍液
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
以上藥液交替使用,每7~10天一次,連噴2~3次,噴藥時注意細緻噴灑莖基部和根部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