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澇

黃花澇

黃花澇位於武漢市黃陂(讀pi二聲)區盤龍城開發區。據《黃陂通史》記載,黃花澇春天水落,武漢府河濕地黃花遍地,夏季水漲,河湖相連,汪洋一片,遍地黃花遭漬澇,因此名為“黃花澇”。黃花澇村與東西湖區隔府河相望,三面環水。黃花澇的歷史可追溯到1800年前,原是石陽縣城所在地,也是三國時期魏國江夏郡治所。

基本介紹

簡介,景觀,旅遊線路,特產,感文,

簡介

黃花澇位於武漢市黃陂區盤龍城開發區。
這裡的商代沿河古石坡,古碼頭,清代古牆壁,三國古墓,明末清初居家古屋,古寺院,古教堂,古祠堂等遺蹟都保存完好,讓前往遊玩的市民流連忘返。春節臨近,不少市民捨近求遠,前往盤龍城的黃花澇品味鄉土特色。千年古鎮黃花澇在黃陂區新農村建設中又煥發出勃勃生機。
黃花澇黃花澇
黃花澇依河傍水,只有水面,沒有耕地,舊時曾是漢口外圍的“水碼頭”。
每到做飯的時間遠遠望去,藍天下的小漁村家家炊煙繚繞,一派生機勃勃的人間煙火景象。鎮中心還保存著舊時的沙石路,因沒有人維護顯得格外的淒涼,在舊時這條路是非常熱鬧的,沙石路的兩旁是各類小商鋪,小飲食店,還有唱楚劇的大舞台。

景觀

黃花澇的歷史可追溯到1800年前,原是石陽縣城所在地,時過事遷,這個曾經盛極一時的石陽縣城在戰火中消失了。直至明洪武二年,從江西遷來王氏的一個家族。因他們的祖先看到春季河灘湖地上遍布黃花,夏季漲水後河湖相連,一片汪洋,從而取名“黃花澇”。
黃花澇位於盤龍城府河與武漢外環交界處,距漢口城區2公里。驅車從武漢市江漢區出發,經機場高速在盤龍城出口左轉前行約2公里,可見一條不太寬闊的水泥路,沿著這條路前行約4公里,就到了黃花澇古鎮。“千年古鎮”幾個大字最先映入大家的眼帘,汽車沿著村內的水泥路行至府河邊上,在寫有“古鎮渡口”的牌子前停下,下了車。再往回走,領略古鎮的風韻。
之所以要從渡口往回走,是有講究的。古時候黃花澇,是位於府河邊的小鎮,當時可沒有寬敞的馬路,而是走水路,到達渡口,再回到鎮上。所以,記者一行走的路,和古時人們的路線是一致了。
“古鎮渡口”的碼頭上有兩座石獅,對當年行於水上的船隻而言,可是一個標誌性的建築。正對著碼頭的是一條古街,石板路高低不平,當年不知多少達官顯貴從這裡走過。
黃花澇的歷史可追溯到1800年前,是當時石陽縣城所在地。三國時期石陽亦為荊州劉表所轄江夏郡,名為石梵。《元和郡縣圖志》等史籍記載:石陽亦名石梵。
當年孫權堂弟的兒子孫壹,帶著部下投降曹魏,魏國封他為車騎將軍、吳侯,並將故主曹芳的貴妃邢氏嫁給他為妻。孫壹死後,就安葬在江夏(夏口)附近的石陽即黃花澇。
上世紀90年代,孫壹墓地被發現,其規格之高,也說明當時石陽地位的重要和繁華。時過境遷,這個曾經盛極一時的石陽縣城在戰火中消失了,只留下一排壯觀的石坡迎接著府河之水幾千年的拍打。
遠近聞名的“小漢口”
此後的“黃花澇”,一直是個孤島。直至明代洪武二年,從江西遷來王氏家族在此落地生根,從此有了人煙。春天,這裡的府河河床露出,開滿黃花,入夏隨著高漲的河水,黃花爛漫似汪洋,於是取名“黃花澇”。
經600多年的變遷,黃花澇呈現出一派富庶、繁華的景象:“日有千人拱手(縴夫),夜有萬盞明燈(帆船)”,物阜民樂,商賈雲集,已成為武漢近郊不可多得的水上重鎮,被譽為遠近聞名的“小漢口”。
黃花澇簡史記載了“春賞黃花遍地香,夏觀龍舟水中揚,誰說秋涼無石景,雄獅傲雪立學堂”的四大景觀。這些不知傾倒了多少文人墨客。“錚錚鐵佛寺,郎朗亞園門,巍巍石頭坡,悠悠古樹情”,
古鎮三面環水,澇家湖與任凱湖盤纏兩側,府河水從古鎮門前流淌。歷史上的黃花澇古鎮,府河裡百舸爭流,打魚船、商船在渡口一字擺開密密匝匝,每年魚汛期,抬魚的人走成一隊,高喊著號子,順著紅條石路把成千上萬斤的魚運進漁行,再銷往周邊鄉鎮和漢口城區。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沿河築堤,府河改道,公路變遷,尤其是遭遇幾次洪水襲擊,黃花澇日漸蕭條。
在一幢幢老宅中,有一個名為梅園的老建築很有故事。這幢老宅建於明末清初,主人姓梅,是遠近聞名的戲曲家。記者見到,門口雕欄綴有紅綠圖案,因年代久遠無法分辨,但隱約可見當年雕工的精美。
期待現今古鎮早日繁華
但凡被冠以“千年之名”的地方,必有千年歷史沉澱而出的氣質。黃花澇的名氣雖然不及周莊、西塘、烏山,但它有著自己獨有的質樸和安逸。這裡的商代沿河古石坡,古碼頭,清代古牆壁,三國古墓,明末清初居家古屋,古寺院,古教堂,古祠堂等遺蹟都保存完好。追尋遠古的氣息,仿佛時光交錯,班駁的古牆,青石板小路,盡顯猶存的古風。儘管在古色古香的老房子中間混雜著一些水泥建築,但給記者的感覺卻是親切而又真實。

旅遊線路

1.自駕車:可以走去天河機場的高速公里,大約十來公里就可以看到路邊有指示牌,指向“黃花澇”的地方。下了高速後繼續向西行駛,約四公里就到了。
2.公車:pc31路

特產

蝦鮓是黃花澇的特產。明代草根皇帝朱元璋還未統軍當皇帝前,在落荒途中路經黃花澇,當時人困馬乏,但吃到了當地百姓以魚蝦混合的蝦鮓,留下了“打破壦頭城,跑了湯元帥,活捉豆將軍”的傳說。至於蝦鮓的製作技藝有多種傳說。總之米粉拌湖蝦經過醃或蒸而成的蝦鮓,淡淡臭味中蘊藏著一股濃郁的香氣,雖非美味佳肴,卻耐人尋味。在黃花澇,幾乎家家都會做蝦鮓,附近的餐館也會常備這道“下飯菜”。2008年,“蝦鮓”被列入黃陂區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感文

嘩嘩的府河流水聲把我從沉沉的睡夢中喚醒。原來,村支書的家就在河東岸。打開窗戶一看,一幅美麗的鄉村畫卷呈現眼前,鳥兒在河面上飛翔跳躍,牛群在河灘上安閒地吃草,河中的船帆星星點點,自由移動。一位少婦手拿一棒槌,斜端著一盆洗過的衣服去涮,後面跟著一條狗,悠哉游哉地走到河邊,她先將衣服放在一塊平整光滑的石板上,然後走進了一條靠在岸邊的漁船。狗忠實地守在原地看護衣物,其他狗引逗它也不隨伙,鳥兒落在附近,它不追趕,行人從其旁邊經過,它也不動聲色。原來,少婦是去接打魚歸來的丈夫。她走出船倉時手裡提著一桶活崩亂跳、鱗光閃閃的鮮魚。忽然間,我對古鎮的女人產生了一種羨慕:她們的生活沒有人際關係的煩擾,沒有莫名其妙的緊張,也無須東施效顰的打扮,一切都順其自然,淡泊輕鬆。每天清晨,看著綠水映著旭日,沐著晨輝走向府河,坐在河中的鵝卵石上細聽河水的低吟輕唱,享受晨霧的溫柔滋潤,任憑無拘的思緒把自己幻化成瑤池的仙女、浣紗的木蘭……這些,她不一定奢望,但卻擁有。
河東一戶臨水居住,紅砂石砌的房基高出水面5米,紅砂石台階直抵河底。晨光中,女主人將一群鴨子趕入河中。鴨子戲水覓食去了,她走到河邊自家的菜地撇了一把小白菜順手去河邊一片一片地清洗。還有一戶,建房時索性將二層樓的陽台伸入河水上方,鎮上的人叫這座樓為“吊腳樓”。這天正是雙休日,孩子一大早就在陽台上玩起了釣魚的遊戲,不用釣竿,手持魚線,像泥工師傅吊腳線般直線垂釣,饒有情趣。年輕的母親則在一旁有一搭沒一搭地織著漁網。看神態,她心不在活計,而在身處水面玩耍的兒子身上!
河邊,有一眼古井,井口用青條石砌成。井的四周綠草青青,顯露出三條小徑,連著古鎮人家。人們挑著水桶,慢慢悠悠地從不同方向來到井邊,打滿水桶後彼此淡然一笑,又晃晃悠悠地沿原路返回,真正是有條不紊。嗬!這才是真正的“井然有序”。一個18歲的小帥哥肩挑一擔水,手提一桶水,快步流星走在前,一位年近6旬的老婦人領著一個扎著丫丫辮的小女孩,扛著一條小木棍,小跑著緊隨其後。原來是小伙子來井邊幫助祖孫二人擔水的。老婆婆邊走邊“罵”小伙子走得太快,小伙子邊走邊唱著流行歌曲,全然聽不見身後的絮絮叨叨。
江西話也罷、河南話也罷、湖南話也罷,都變成了地地道道的黃陂話。但是他們仍固守著對祖宗的崇敬和追懷。按各自的習慣祭祀先祖;按各自的習慣穿衣戴帽;按各自的禮儀婚喪嫁娶。大夥互不勉強,寬厚禮讓,和諧相處。鎮上民房,很多建於明清兩代,興許是因為當初房子造得雄奇堅固,這些年來無人拆毀,這樣鎮上的人們就形成了一個不輕易翻修房舍的習慣,因此,那陳年的標語才得以保留:“打倒日本帝國主義”、“解放全中國”。一座樓古的門楣上寫著:“要鬥私批修”的毛主席語錄。歷史的滄桑,在這裡烙印清晰,歷歷在目。
鎮的北頭,一戶人家正在修房,主人說:街道政府要求保護古鎮建築,房子只能修補,不能拆建,只見一旁的門框上有幾行細細文字,仔細看,原來是《勸學篇》中的一段話:“積土成山,積水成淵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其祖先詩書傳家的觀念,讓人肅然起敬,怪不得黃花澇考上了幾十名大學生的,源於淳風沿續,先輩功不可沒。
是啊,世道變了,古鎮的農民也追求生活質量。人在世上有多種活法:有的人嚮往大都市,喜歡過“搖滾舞”式的快節奏生活;有的人則相反,喜歡遠離城市的喧囂,過著“世外桃源”的幽靜生活。而眼前的黃花澇人,家和人勤,男耕女織,也是一種生活……。
整個村子都很靜,如果沒有“千年古鎮”字樣,我不會想到它就是一個古鎮,而且冠以“千年”之稱。路口有個小店,店外站著幾個婦女,好奇地看這我們這一行學生。我突然間害怕起來,我想像不出村民的生活狀態是怎么樣的,也許正如我之前構想的那樣,又或許與我想像的差之千里。我被“千年”嚇著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