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木蘭

黃花木蘭

黃花木蘭 (學名:Magnolia liliifera (L.) Baill.)是木蘭科、北美木蘭屬常綠灌木。樹皮深灰色;嫩枝綠色,老枝灰紫褐色;芽密被淺褐色平伏柔毛。葉革質,長卵狀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先端漸尖或短漸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上面綠色,下面淡綠色;葉柄被淺褐色短毛;托葉痕幾達葉柄頂端。花單生枝頂;花大,芳香;花蕾下彎,卵球形;花梗長而粗壯;花被片9;雄蕊多數,黃色;雌蕊群淡黃綠色,長圓體形,具白色柔毛。

分布於高棉、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寮國、馬來西亞、巴布亞紐幾內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生於海拔1700米以下的低地和較低山地森林中。

株形優美,葉色濃綠,花色艷黃,花姿低垂嬌羞無比,濃香撲鼻,為優良的園景樹,適於庭園觀賞或盆栽擺設。

基本介紹

植物學史,形態特徵,近種區別,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生長習性,育植技術,主要價值,保護現狀,

植物學史

種加詞“liliifera”源自拉丁語,指的是類似百合的花朵。

形態特徵

常綠灌木,樹高達20米。樹皮深灰色;嫩枝綠色,密被淺褐色平伏柔毛,後來逐漸脫落,老枝灰紫褐色,疏生淺褐色皮孔;芽密被淺褐色平伏柔毛。葉革質,長卵狀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10-22(-31)厘米,寬4-10(-12)厘米,先端漸尖或短漸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上面綠色,嫩時被短毛,後脫落無毛,下面淡綠色,嫩時被短毛,後脫落,常殘留有毛;中脈在下面凸起,在兩面殘留有毛;葉柄長1-2厘米,被淺褐色短毛;托葉痕幾達葉柄頂端。
花單生枝頂;花大,芳香;花蕾下彎,卵球形,密被淺褐色平伏柔毛;花梗長而粗壯,被淺褐色平伏柔毛;花被片9,外輪3片薄革質,淡綠色,倒卵狀橢圓形,中內輪厚肉質,黃色,中輪3片近圓形,內輪3片卵形,基部較狹;雄蕊多數,黃色,花葯側向開裂,藥隔伸出呈三角形尖頭;雌蕊群淡黃綠色,長圓體形,具白色柔毛。聚合果長圓體形,幼時墨綠色,成熟時變灰褐色;蓇葖木質,表面具瘤狀凸起,頂端具喙,沿腹縫線開裂,後蓇葖漸脫落,種子懸垂於果軸上;每蓇葖具種子1-2粒,外種皮薄肉質、紅色,內種皮黑色。

近種區別

黃花木蘭與夜香木蘭(學名:Lirianthe coco (Loureiro) N. H. Xia & C. Y. Wu)相似,因為這兩個物種有那些蛋形的花蕾;然而,在夜香木蘭中,花蕾的形狀更像是小椰子。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700米以下的低地和較低山地森林中。不怕熱,抗寒性較弱,稍耐乾旱,性喜高溫高濕,生長適溫為20-32℃。

分布範圍

分布於高棉、中國(海南)、印度(阿薩姆邦、錫金、安達曼群島)、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島、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小巽他群島)、寮國、馬來西亞(馬來西亞半島)、巴布亞紐幾內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

生長習性

  • 物候
原產地花期全年;果期9-10月。在中國華南植物園的遷地栽培中,5月上旬葉芽萌動,5月下旬開始展葉;2月下旬現花蕾,4月下旬-11月下旬陸續開花;7-9月果熟;12月上旬進入休眠期。

育植技術

繁殖以嫁接和播種為主;嫁接可選用長葉木蘭作砧木,當年生嫁接苗高可達30-40厘米。栽培以肥沃濕潤、深厚的壤土為佳。排水、日照需要良好。

主要價值

株形優美,葉色濃綠,花色艷黃,花姿低垂嬌羞無比,濃香撲鼻,為優良的園景樹,適於庭園觀賞或盆栽擺設。

保護現狀

  •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07年 ver 3.1)——無危(LC)。
列入《馬來西亞植物紅色名錄》(2021年)——近危(NT)。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