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積人口
境內黃暉塘在1943年1月至1945年9月為新四軍軍部駐地,後經張雲逸、羅炳輝提議將此塘更名為“黃花塘”,黃花塘鎮也因此得名。2000年2月全縣部分區劃調整時,黃花塘鄉與新街鄉合併設定為黃花塘鎮,鎮政府駐地為新街。原張洪鄉位於縣城東南部,1962年成立張洪公社,1983年改為張洪鄉。2000年,原
張洪鄉併入
舊鋪鎮,行政單位也隨之併入舊鋪鎮政府。2018年7月4日,經江蘇省人民政府發文批覆“蘇政復〔2018〕48號”,以原舊鋪鎮、黃花塘鎮所轄區域和穆店鄉的蓮塘村委會區域為新的黃花塘鎮行政區域,新的黃花塘鎮政府駐地:盱眙縣黃花塘鎮平原路1號(在原舊鋪鎮政府駐地辦公)。該鎮位於縣城東南,相距39公里。鎮域東部及東南部與安徽省天長市接壤,南部與天長市汊澗鎮相連,西部與穆店鎮為鄰,北部與馬壩鎮相接,總面積298.96平方公里,屬丘陵地區。寧連一級公路,寧淮高速公路、寧徐高速公路、宿揚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寧連高速連線線貫穿黃花塘直通鐵山寺國家森林公園。區位優勢明顯。鎮內有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黃花塘新四軍軍部紀念館”。1942年新四軍的歷史上,有一個著名的事件
黃花塘事件發生在此地。全鎮轄28個村委會,2個居委會,總人口7.78萬人。
經濟發展
農業2003年,通過最佳化結構和建立農業示範園區,實現了農業可持續發展。全鎮農作物播種面積83333公頃,其中糧食播種面積64667公頃,糧食總產量35萬噸,油料總產量04萬噸。建成水利配套建築物148座,修建機站4座,疏通渠道62公里,整修病險水庫塘壩19面,改造中低產田340公頃。全面提高特色農業整體效益,初步建成蠶桑、中藥材、意楊、苗木、牧草等特色項目小區,湧現出草雞、四季鵝、鴕鳥等產加銷一體化示範典型。
工業全鎮現有企業1229個,其中工業企業268個。鄉鎮工業總產值43億元,實現銷售收入42億元,全年招商引資項目12個,引資額4300萬元,企業技改投入7104萬元。
第三產業發揮交通區位優勢,建立了黃花塘鎮綜合服務區,形成以加油、餐飲、修理、停車場為主導的服務體系。第三產業從業人員2257人,實現增加值5633萬元,個體工商戶新增70個。全年勞務輸出12410人,其中有組織勞務輸出1240人。
2003年,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96億元,財政收入58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424元,村級集體經濟純收入2746萬元。
2005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 億元,財政收入448.7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778元。鎮域內礦產資源豐富,其中優質礦泉水極具開採價值。著名的黃花塘新四軍軍部紀念館在境內。
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建設形成了多元化投入格局,靠招商引資、向上爭取和聚集民力等多種方法,全鎮已鋪設鄉村道路總里程達150公里,村村道路基本實現循環化。泥蓮路已與寧連路接通,楊莊村主幹道由縣交通局支持實現路面硬質化。全鎮實現電話程控化,光纜鋪設進村入戶。農村電網改造全面完成,電力供給能力增強,農村和城區實現了同網同價。
文體衛生
社會事業全鎮有初級中學2所,在校生1400人,入學率92%;有國小11所,在校生2338人;幼稚園22所,幼兒入學率100%。鎮中學和中心國小新建教學樓全部投入使用,全年修建校舍3800平方米,改造薄弱學校1所。
醫療衛生條件得到改善,擁有中心衛生室2所,甲級衛生室23個,初步建立農村新型大病合作醫療統籌基金。有1248戶通上有線電視,思源圖書館藏書5000餘冊。社會保障體系健全,全鎮28%人員參加社會養老保險,新增草改瓦戶254戶。
敬老院經過改造增加娛樂設施,入院老人生活和居住環境得到改善,入院老人已達32人。經鎮團委和教育辦牽線,由鎮楊莊籍現任民革江蘇省委委員孫達華先生捐資20萬元,建成鎮第一所希望國小——楊莊希望國小,建築面積320平方米,並於2003年底落成並投入使用。
黃花塘鎮以農技站專業技術人員為主體成立的農業植保專業合作社,對家中無勞動力、無農業機械的民眾採取“包辦”服務,對家中有勞動力、有農業機械的民眾提供技術“幫辦”服務。該社已經從起初入社民眾只有34戶,流動資金只有11.4萬元,服務面積千餘畝,發展到服務面積2萬畝以上。